困擾台灣社會的這一難題,不應在地震後才被看到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05-14 14:05:27

台灣地區加速老齡化的不只是人口,還有住宅。台灣《中國日報》14日刊發報道稱,地震頻發造成島內老宅數量快速增加,居住安全亟待改善。據統計,全台逾30年老宅高達483.3萬戶,2024年底恐將突破500萬戶,老屋比重超過全台住宅總數一半。

勢觀君看到,上述數字背後,是一個困擾了台灣社會幾十年、仍未得到解決的難題——都市更新,在台灣簡稱“都更”。

今年4月3日台灣花蓮發生強震後,島內各縣市老屋危房受損事故頻傳,樓梯斷裂、梁柱爆開、鋼筋裸露、樓體傾斜等險情輪番上演。據台灣土地管理部門統計,花蓮、台北、新北、基隆及桃園五縣市的房屋勘災申請就超過800件。島內輿論再次聚焦“都更”。而台灣民衆對于房屋安全的呼籲與企盼,已持續多年。

2016年2月6日,台灣南部發生6.7級地震,台南市維冠金龍大樓倒塌,115人死亡,敲響了台灣房屋安全的警鍾。當時“都更”也成爲台灣媒體的關注焦點。

當年有島內專家指出,面對台灣地震頻繁且違建密集的情況,應盡快推動“防災型都更”,呼籲台當局要有“更爲積極的作爲”。彼時已成爲候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蔡英文,也在台媒鏡頭前大談“推動大面積公辦‘都更’是必然趨勢”,承諾上任後將把“都更”列爲優先項目。

勢觀君注意到,此後數年,“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都更2.0”……民進黨當局不斷創造出與之相關的文宣詞彙,博取台媒版面,吸引民衆眼球。然而,亮麗的宣傳看板擋得住巷子裏的老舊樓體,卻對樓內的安全隱患沒有一絲助益。直到2021年10月高雄城中城大樓的一場大火,燒穿了民進黨的文宣,將“都更”停滯不前的真相,赤裸裸地攤在台面上。

從台南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到高雄城中城大樓惡火,再到花蓮震災中傾斜的大樓,台灣“都更”的迫切性,以一種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方式,一次次被推向台前。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家屬的哭喊、民衆的呼籲、輿論的關注,民進黨當局展現出的仍是一副自我感覺良好的嘴臉。他們在此次震後還在自誇所謂“都更政績”,吹捧推動危老重建共4200多件。

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正當權利;尋求安全,則是一切的基石。台灣年輕人喜歡說“小確幸”,代表著他們對簡單、平凡生活的追求。但無論如何,其處所至少應該足夠安全,畢竟沒有“小確幸”能夠誕生在危樓當中。

勢觀君由衷希望,一場場的不幸能夠警醒台灣地區施政者,讓“都更”能在島內真正推進,讓台灣民衆能夠真正享受幸福而安全的生活。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