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70℃!地球變“火球”?全球氣候異常不斷,霍金預言成真?

宇宙天文館 2024-05-08 18:25:25

近年來,全球氣候頻繁異常,高溫、幹旱、洪澇等極端氣象事件不斷發生,讓人不禁想起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的一番話:

“我們的地球正面臨著一場由全球氣候異常而引發的末日危機,如果我們不采取行動,地球可能會因此變成一顆火球。”

現在全球溫度不斷上升,冰川消融,極端氣象事件頻發,難道霍金的預言是真的嗎?地球真的會變成一顆火球嗎?我們人類又能爲地球做些什麽?

全球極端氣象事件頻發

近幾年,全球氣候異常,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頗有幾分世界末日來臨前的感覺。

2021年6月,千年一遇的“熱穹”籠罩了美洲上空,節節攀升的溫度,使美國、加拿大的部分地區遭遇嚴重幹旱,當地居民也因爲高溫叫苦不叠。

聯合國氣象組織表示,已經有五百多人因爲這次高溫死亡。這次升溫真的這麽恐怖嗎?

受“熱穹”的影響,美國西雅圖地區的溫度達到了42攝氏度,最高溫度達到了46攝氏度。

要知道,往年西雅圖地區的夏季溫度一直維持在20攝氏度左右,這一下翻倍的增長,當地的居民可受不了了。

往年因爲溫度適宜,西雅圖的居民很少會在家裏安裝空調,現在溫度翻倍增長,直接清空了當地的空調、風扇的庫存。

極端的高溫天氣炙烤著大地,當地多條道路被高溫曬得開裂。在這樣的天氣裏,一個火星都異常的危險。

同時,加拿大西部受到高溫的影響,發生了嚴重火災,包括鎮中心在內的九成地區都被燒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在同一個時間段,因爲高溫天氣,降雨減少,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的薩哈共和國也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森林火災,濃煙滾滾,半個城區都被籠罩在煙霧之下。

根據俄新社的報道,火災面積已經超過了13000公頃,記錄正在持續的著火點足足有32處。

2022年,全球各地高溫不斷,造成1.5萬人死亡。受拉尼娜事件影響,除了位于北半球的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逃過高溫炙烤,非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旱災。

然而科學家卻說,2022可能是未來十年裏,最涼快的一年。

2023年夏天即將到來,新一輪熱浪正在來襲。

從北美地區高溫幹旱,到俄國遠東地區的森林火災,極端氣象事件頻繁發生,難道霍金的預言真的要成真了嗎?

霍金的預言會成真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在4月20日的報道稱,根據最新的衛星監測數據顯示,格陵蘭和南極的冰蓋的融化速度正在加快。

科學家的研究數據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從1992年至2020年,這30年裏,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冰蓋融化量足足增加了6倍。

冰川融化帶來的危害不止于海平面上升,還有那些被封印在冰層中數萬年的遠古病毒。

據悉,隨著冰川不斷融化,已經有病毒從實驗室“複生”。只是一個新冠,就能讓世界停擺三年,如果越來越多的病毒湧入人間,世界又會變成什麽樣呢?

目前,地球的均溫在14-15℃之間。

如果地球的溫度上升到70℃,那麽地球的大部分生命將無法存活,全部被曬成幹,這個時候大家就只能一起說拜拜了。

畢竟我們不是三體人,在面對極端條件的時候,可以將身體脫水,再經過泡水複活。

隨著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這些氣體會形成一個“保溫層”,籠罩在地球上方,使得地球的熱量無法散發到太空中,從而導致地球的溫度上升。

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專家的研究,如果我們不及時采取行動,等到本世紀末,地球的溫度可能最少會上升4℃,甚至更高。

那麽,地球上升到70℃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目前來看,這個可能性非常小。根據氣候模型的預測,即使我們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00年地球的溫度也不會上升到70℃。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松警惕。

如何保護我們的地球

氣候變化已經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近幾年的極端氣候災害已經越來越頻繁,好比去年我國就出現了非典型的“南旱北澇”的特征,對糧食的産量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們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來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如何保護環境?有哪些措施?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防止地球變成“火球”的關鍵,因爲二氧化碳是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減少碳排放外,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要植樹造林。目前全世界的森林資源因爲自然或者是人爲的因素,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減少。

森林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吸收轉換成氧氣,數據表明,每1立方米的森林,平均能吸收將近2噸的二氧化碳,釋放約1.6噸的氧氣,森林對于地球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采取其他措施來減緩氣候變化。

例如,使用更環保的交通工具,推廣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海洋能等,提高能源效率。

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減少汙染,還可以幫助我們節約能源,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可持續。

但是保護地球環境不是憑借我們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就能做到的事情,而是需要所有的國家共同努力,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越來越極端的天氣,你有什麽看法呢?

參考文獻:

1.傅桦.《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28卷06期

2.本刊編輯部.聚焦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中國減災》2021年15期

3.馮國英.論環境保護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農技與服務》2017年00卷09期

0 阅读:5

宇宙天文館

簡介:宇宙天文館,不止有宇宙天文,萬物皆可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