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彪,開會路途中突然失蹤,國家尋找31年仍無線索

史海任我行 2024-05-20 14:22:29

對任何時代來說,科學家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爲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因而說科學家能夠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並不爲過。

但在很多時候,科學家們往往面對著某種不確定的威脅,以至于發生種種意外。在三十年前就曾有這樣一件怪事,著名科學家陳彪意外失蹤,此後三十年人間蒸發般不知去向。

這件事在很長的時間裏都爲人所熱議,也引發了很多猜想,甚至有人說他是被外星人抓走了。那麽,事情究竟是什麽樣的呢?

著名科學家離奇失蹤

1993年的11月10日的上午九點,南京大學天文系准備召開專家會議,地點就在南京大學禮堂,一衆天文學界的泰山北鬥都應邀參加。

這次會議召開時,很多學生也慕名前來參加,人數之多讓座位都不夠用了,就連禮堂的過道也擠滿了人。

會議是由著名天文物理學家陳彪發起的,他同時也是國家科學院院士,而他組織這次學術會議就是爲了研討天體中的流體和磁流體力學,其本人對此十分重視,很早就在進行籌備工作。

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向很守時的陳彪今天卻不知怎麽了,直到會議開始仍然遲遲沒有抵達會場。

在焦急地等待中,終于有學者開口了:“陳老不會把今天開會的事給忘了吧?”

此時有工作人員連忙上前回話:“我們馬上聯系。”

而一旁的幾個學生則主動開口:“就讓我們幾個去陳老家裏找一趟吧。”

陳彪家距離禮堂並不遠,騎車十分鍾就能到,在那個電話還不普及的年代,直接登門是最簡單高效的方式了。

于是,幾個學生急忙出了禮堂的大門,直奔陳彪的住處。而讓學生們意外的是,等他們來到陳彪的家裏,從其家人口中得到的回複卻是:“他早上七點鍾就騎著自行車出門了呀!現在還沒到嗎?”

面對這個回複,衆人又是驚訝又是疑惑,連忙再次風風火火地趕回會議室,但他們依舊沒有發現陳彪。

緊接著,衆人再次到辦公室、實驗室以及學校的各個角落去找人,但還是沒有找到。這就奇了怪了,陳老師去哪了呢?

等到當天下午,由于遲遲不見陳彪的蹤影,衆人變得越發焦急,心中生出不安的思緒。終于,在苦尋無果後,學校向南京市公安局報了案。

得知有一位重要的科學家失蹤了,警方也是高度重視,出動了大批警力組織尋找,他們翻遍了紫金山,甚至把玄武湖也找了一遍,但始終沒有結果。

緊接著,警方又把搜索範圍擴大了郊區乃至鄉下,並在全城範圍內張貼尋人啓事,但終究是一無所獲。

科學家竟是意外重災區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眼看陳彪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人們在緊張和憂慮的同時也不免生出很多遐想:陳老不會是被國家秘密項目招走了吧?有的人想法還要大膽一些,他們懷疑陳彪是叛逃到國外去了。

更有好事者提出:陳老被外星人抓走了!就此事來說,並不排除前兩種說法的可能,畢竟這是有先例的。

早在陳彪失蹤的十三年前,就曾發生過一起全國知名的科學家失蹤案,而那個案件的主人公叫彭加木。

彭加木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副院長,在1980年的6月11日帶著一支科考隊從米蘭農場出發,前往羅布泊進行科學考察。

因爲遭遇意外,食物和水源出現短缺,彭加木在尋找水源的過程中消失在了茫茫戈壁灘上。

事情發生後,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派出了十多架飛機和一支部隊前往搜尋,但終究是毫無收獲。

關于彭加木的結局也是衆說紛纭,發生意外、叛逃出國、遭遇謀殺乃至穿越時空,真的是說什麽的都有,筆者還是更傾向于他在荒漠中迷失並被吞沒。

除了彭加木這種意外事故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因爲參加國家重大項目而消失,這裏面的代表就是“兩彈一星元勳”。

就比如鄧稼先,他自從參加原子彈的研究工作後,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二十八年;還有中科院院士王承書,她自從在1964年接替鈾同位分離工作後,與丈夫分居長達三十年,有人問起時她的丈夫就說:“我也有三十年沒有見到她了。”

不過,盡管這種參加國家重大項目而消失的情況並不少見,卻鮮有陳彪這樣的例子,哪有在上班過程中突然失蹤的。

並且,說是與家人分別,但實際上國家也不會真的就無情到讓科學家與家人斷絕一切聯系,鄧稼先在二十八年中就曾多次回家,只是每次時間都不長並且都有專人護送。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情況,那就是科學家發生了意外。這種情況在近些年是最多的,比如有“化學天才”之名的留美博士辛天斯,他在2023年底的回國前夕突然離世,年僅二十七歲。

2023年7月,著名人工智能專家馮旸赫在北京因車禍去世,年僅三十八歲。

2022年6月,微型液體發動機設計領域的領軍人物李雨翀在美國意外身亡,年僅三十歲。

2018年12月,軍方科學家陳書明因車禍離世,年僅五十七歲;同月,華裔物理學家張首晟在斯坦福大學跳樓身亡,當時的他也准備回國。

除開他們,還有很多例子,我們就不一一列舉。而在這些人的死亡背後,往往存在三個詞:“美國”、“意外”、“回國前夕”,我們也不得不將其與國際博弈聯系起來。

既如此,意外失蹤、參加絕密項目、遭遇暗殺可以被看做是科學家發生意外的三種普遍情況,陳彪又是屬于哪一種呢?

宦門後裔成一代巨擘

陳彪其人,1923年生于北京,祖籍是福建福州,並且來自當地一個名門望族。

陳彪的家族中有兩位名人,分別是陳若霖和陳寶琛,他們都是前清進士,入選庶吉士,其中陳若霖官拜刑部尚書、四川布政使、湖廣總督、四川總督等職,在前清是三朝元老。

而陳寶琛是陳若霖的曾孫,同樣曆仕三朝,官拜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還是溥儀的老師,死後谥號“文忠”。

至于陳彪的父親,他的名字叫陳體誠,也是一個學霸級別的人物。陳體誠早年畢業于上海交通部工業專門學校,也就是後來的上海交大。

後來,陳體誠還在美國留學,回國後一直在公路交通部門工作,也曾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對于陳彪來說是十分關鍵的事情。

作爲陳體誠的兒子,陳彪自幼和弟弟一起勤奮好學,最後順利考上了位于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

關于西南聯大很多人都是不陌生,這是由在抗戰時期西遷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知名學府合並組建的,是當年國內的一流學府,而陳彪就讀于該校的土木專業。

只不過,因爲父親病故,陳彪僅僅在西南聯大讀了一年就隨家轉學去了重慶交通大學。

又過了半學期,陳彪因病休學,直至1943年重新考上了金陵大學物理系。大學畢業後,陳彪先是在台灣大學當助教,但他不久後就選擇回到南京金陵大學任教。

陳彪有一個姐姐在美國留學,曾勸他也去美國學習和工作,但陳彪卻說:“我更想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做屬于中國的物理研究。”

因此,回到南京的陳彪又很快來到了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從此將生命獻給了理論天體物理學,展開了對浩瀚宇宙的探索。

等到新中國成立,面對國家百廢待興的局面,陳彪爲了能讓自己的研究服務于社會生活,放棄了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研究,轉而開始研究太陽以及怎麽利用太陽。

爲了研究太陽,陳彪大力推動了我國天文儀器的引進與發展,並借助儀器成功組織對太陽活動峰年的觀測研究,有著豐碩的成果。

在六十年代,陳彪還研究了電磁波與各種極端異形顆粒的相互作用並取得初步成果,只是這項研究被隨後而來的外部大環境所打斷,結果讓英國和印度科學家搶占先機。

到七十年代末,陳彪再次意識到了等離子物理學科對太陽物理乃至天體物理研究的意義,開辟了這一新領域,他本人也正是憑著這些成就而位列科學院。

在九十年代初,考慮到天體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南方在這一研究上有著良好基礎,陳彪再次組織籌建了華東天體物理研究中心,並爲此籌備了兩次學術會議。這一工作進行的時間節點正是1993年的11月份,而不久後陳彪就徹底失蹤了。

最讓人揪心的結局

以陳彪的工作性質以及失蹤的時間節點,讓人懷疑他是不是被國家找去搞某種神秘的項目了,畢竟他失蹤的地方是南京這種大城市,出現彭加木那種情況的可能性不高。

要是這樣去想,筆者不禁想到了著名科幻文學《三體》的第一部,裏面的紅岸基地橋段倒是很應景,難不成陳彪就是現實裏的葉文潔?

要說有沒有這種可能,那確實不排除,或許現實不像小說那樣驚心動魄,但保不准國家還真有相關的研究項目。

只是我們必須注意到,陳彪失蹤的時候已經七十歲了,距今也已經失蹤了三十一年,讓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參與周期幾十年的一個絕密項目,似乎不大可能。

退一步講,就算陳彪真的去了,那是不是也應該讓他回來了,畢竟他要是還活著的話都已經一百歲出頭了,讓百歲老人繼續發光發熱是不是有點不合適?

並且我們上文也說過了,就算是找人做項目,也用不著在上班過程中截胡吧。

天體物理又不是什麽緊迫性很高的課題,除非真如網友常玩的那個梗一樣,地球要在1999年遭遇外星人入侵,陳彪可能是被找去建立黑暗森林威懾了,但這畢竟只是個玩笑。

因此,就陳彪參與某種絕密項目的猜測,在筆者看來概率不是很大。

那會不會像部分網友思忖的那樣,陳彪是叛逃敵國享受榮華富貴去了?這純粹就是無稽之談了,一個七十歲的老人抛家舍業叛國而逃,圖什麽?

再者,就算陳彪有心投敵,恐怕美國人都不一定感興趣,他們要一個天體物理學家幹什麽?打聽中國對外星人的研究進度嗎?

就情況來看,筆者更認同陳彪發生意外這種說法,畢竟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一大早騎著自行車出門,本身就不是很安全。

並且,在九十年代像陳彪這種有身份、有地位、有穩定收入卻無抵抗能力的人,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並不低。

或許是被撞了,然後肇事者掩蓋現場迹象後逃逸;又或者是遇到了歹徒,陳老不幸遇害又被毀屍滅迹;也可能是其他我們難以想象的突發情況,但造就了同樣的後果。

總之,陳彪院士出現了意外,且很有可能已經不在人世。如果事情真的是這樣,那真的是讓人無比痛惜。

一想到其親人這麽多年來一直爲其擔憂,乃至飽受思念的煎熬,而陳彪本人的遺體卻有可能在某個隱秘角落裏埋沒,這種痛心感就愈發強烈。

結語

陳彪去哪了?這曾是困擾人們多年的話題。尤其是陳彪的家人,他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憂愁的日子,苦苦等待著最後的消息,這無疑是一種折磨。

相信對于了解了這段往事的我們來說,這同樣是一個牽動人心弦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等到好消息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坦然接受這個結果已然是最好的選擇。

而就這件事以及近些年來頻頻發生的科學家橫遭厄運的事件,都在警示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科學家的保護,一定要讓悲劇免于重演。

2 阅读: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