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利他,先人而後己

毅財才 2024-05-16 06:04:39

《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裏的“好事”,說的是與人爲善,多替別人著想。

“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這是《禮記·訪記》中記載的孔子的一句話。尊敬他人,而自我謙恭;先考慮別人,最後才考慮自己。這是傳統儒家的一種“先人後己”,也是一代代品德高尚的人做人做事的追求。

利他,是一種大格局

與人交往的智慧,要懂得關系的本質是平衡。好的關系應該是:把別人的想法放心裏,能夠看到別人的優秀,也能理解他人也有達不到的局限。《孟子·離婁下》中有這樣一句話:“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謂赤子之心,其實就是一顆利他之心。用利他之心幫助別人排憂解難,也是在消解自身的煩惱,壯大自身的力量。看過一段孔子借傘的故事。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孔子一聽,心想,不可以,子夏在生活上比較拮據,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一個人能了解他人的不足,很容易;但理解他人的不足,需要寬廣的胸懷和格局。有德行的人把別人看的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輕,凡事先考慮別人,後考慮自己。爲人處世,不把自己的需要當成天經地義,不把別人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是應有的修養。

利他,是一場沒有“風險”的投資

以前總以爲,人與人相處,算清孰多孰少,才能互不相欠。時間久了方才發現,與人爲善,就是與己爲善,幫助別人,就是周全自己。北宋時期,不肯站隊的蘇轼屢次被貶谪流放。但蘇轼並沒有把仕途路上的波折放在心頭,而是一心一意爲百姓謀福利。擔任徐州知府時,碰上黃河決口,百姓紛紛逃難。蘇轼站在城門口向全城百姓喊話:“有我在,絕不會讓洪水毀了徐州!”爲保百姓安康,蘇轼帶領士兵和百姓搶修堤壩。他身先士卒,晝夜無休,終于抗洪搶險成功。任職杭州太守時,面對瘟疫的侵襲,蘇轼捐出五十兩黃金,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安樂坊,專門收治窮苦病人。一心爲百姓謀福利的蘇轼,得到了百姓的熱烈擁護。每當他離開任地時,當地老百姓便夾道相送,涕淚橫流。蘇轼所代表的偉大人格和社會良心,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做人做事,若過于趨利避害,只顧自身,反而容易“摔跤”。很多時候的舉手之勞,也是給予了他人極大溫暖。

利他,收獲舒服的關系

《菜根譚》中有言:“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立身處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態度,就好像在泥土裏打掃衣服,在泥水裏洗灌雙腳,又如何能出人頭地呢?處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態度,就好比飛蛾撲火,公羊用角去頂撞籬笆,哪會使身心感到愉快呢?行走在人世間,誰不想將坎坷踩踏成坦途,得到自己想要的結局。可是老話講,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只看自己,本性使然;先看別人,境界高遠。正如《朱子家訓》中說:“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處世要有分寸,進退要有涵養。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舒服的關系都是以心換心,我贈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

0 阅读:0

毅財才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