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新能源車追尾事故,安全底線被“遠遠跨越”了嗎|新京報專欄

新京報評論5 2024-04-30 05:30:40
雖然具體結果有待權威調查,但這次事故也再次提醒公衆,目前的智能駕駛技術發展水平還只是起步階段,消費者不能被營銷話術誤導。 ▲山西運城問界M7車禍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圖/社交平台截圖 文 | 關不羽

4月26日,山西運城一輛問界M7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司乘3人遇難。事故慘烈,人命關天,引發全網關注。問界M7車輛安全性能成爲此次爭議的焦點,自動緊急制動功能(AEB)更是成了焦點中的焦點。

自動緊急制動功能(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是一種汽車主動安全技術。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采用雷達測出與前車或者障礙物的距離,然後利用數據分析模塊將測出的距離與警報距離、安全距離進行比較,小于警報距離時就進行警報提示。而小于安全距離時,即使在駕駛員沒有來得及踩制動踏板的情況下,AEB系統也會啓動,使汽車自動制動,從而爲安全出行保駕護航。

這種智能化的主動安全技術,是自動駕駛系統競爭的核心技術之一。因此,各家車企、智駕技術供應商都在營銷宣傳中不遺余力誇耀自家的AEB如何先進可靠。可是,真出事了,卻是“無人認領”。4月26日發生的事故中,涉事車輛到底用了哪家的AEB,卻成了一樁“懸案”。

據紅星新聞報道,問界在一份聲明中稱,事發車型是入門非智駕版,未搭載華爲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使用的博世方案。

然而,博世方面迅速否認了這一說法,在回應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經調查,涉事車輛沒有搭載博世智駕系統(含AEB)。否認得很幹脆,還特意點名了“含AEB”。

博世斷然撇清,問界和華爲均未正式表態。向來快人快語的余承東面對輿論的質疑,顯得異常沉默,或許他也在等待正式調查結果。

消費者不能被營銷話術誤導

AEB是華爲重點宣傳的駕駛安全技術之一。不過,這裏要替余承東澄清一個誤解,他在宣傳華爲智駕系統的AEB技術時並沒有說“遙遙領先”,他說的是“遠遠跨越”。

去年11月,余承東在華爲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發布會上對彼時引起熱議的AEB之爭做出回應:“AEB能力對華爲來說就是一個小case(網絡流行語,指小意思),‘a pice of cake(小事一樁)’的東西,華爲GOD(通用障礙物檢測能力)遠遠跨越了普通AEB的能力……”。

然而,此次事故中的罹難者沒能跨越生死線。在正式調查結果公布前,還不能斷言AEB技術與此次事故之間的關系。此前問界系列發生的多起事故,都引發了對其智駕系統安全性能的質疑,但最終的結論,都是車出事和智駕系統無關。

這次事故的調查結果,還有待更權威的調查結果。但無論如何,這次事故是對公衆的再次提醒,目前的智能駕駛技術發展水平還只是起步階段。

事實上,今天實裝的智能駕駛系統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系統”,而是“輔助駕駛系統”。

我國目前執行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參照了國際通行的SAE標准,把智能駕駛系統劃分爲0-5級。1-2級都屬于輔助駕駛,3級才達到“有條件自動駕駛”,算是摸到自動駕駛的門檻。真正的自動駕駛技術要達到4級的“高級自動駕駛”。

目前實裝的智能駕駛系統均爲2級。但是,在營銷中,“自動駕駛”的宣傳司空見慣。很多車企都熱衷打“2+”的擦邊球。其實,就算是“2.99”,依然是輔助駕駛。這“0.01”的差距,可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余承東的“遠遠跨越”,並沒有跨越這“0.01”。

通俗地說,即便是輔助駕駛的“天花板”,也只能解放司機的手腳,眼腦還得時刻用上。真正的自動駕駛,才能托付身心。

人機交互倫理難題待解

邁入自動駕駛門檻的最後阻力不是技術,而是倫理難題。其實,早在2017年奧迪A8的Traffic Jam Pilot(TJP)就達到了L3水平。盡管奧迪官方沒有高調宣傳,但是TJP仍然被視爲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裏程碑。

可是,這個當時領先的智能駕駛系統,在2020年就正式“下架”了。TJP的“有條件自動駕駛”可應用的場景條件過于苛刻,用戶體驗並不好,成了硬件過剩的雞肋。那麽,這家車企爲什麽不願開放更多的自動駕駛場景呢?最核心的問題是人機交互的倫理難題難以解決。

輔助駕駛沒有所謂“機器接管”,駕駛主體始終是人。但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就存在人機交互的模糊邊界。什麽情況下可以人工接管,人機交接的責任主體等等,這其中所涉及複雜的倫理關系,需要對法律體系、商業保險等基礎系統進行相應的調整,甚至是基礎設施的改造。這些都不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的。

實際上,圍繞自動駕駛技術,還有很多爭議有待解決。比如,業內早有觀點認爲L3只是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升級中的過渡階段,沒有大範圍推廣實際應用的必要。更有“技術強硬派”提出,爲了簡化交通系統不確定因素,在自動駕駛技術實現後立法禁止人工駕駛。

所有爭議都涉及自動駕駛技術的安全底線。因此,不少車企在智能駕駛的研發和應用上都顯得格外謹慎。畢竟,技術上的“遠遠跨越”,並不意味安全底線可以輕易“跨越”的。可是,在國內如火如荼的新能源車市場上,從輔助駕駛到自動化駕駛的關鍵一步,卻在個別車企的營銷文案裏“遠遠跨越”了。

宣傳産品時把自家的技術吹上了天,出事了卻被網友質疑爲“一本正經地甩鍋”。技術不成熟的不堪大用,可以解釋爲“超出技術範圍”;宣傳時無所不能的智能,闖禍後秒變守不住安全底線的智障……個別車企種種誇大宣傳、過度營銷的做法,挂的是高科技的“羊頭”,賣的是安全風險的“狗肉”,此風絕不可長。

撰稿 / 關不羽(專欄作家) 編輯 / 馬小 龍 校對 / 李立軍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 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 2024-04-30 09:19

    宣傳過度誇張確實容易誤導不懂技術的消費者,最終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但碰撞落鎖是最基本的安全配置爲什麽出現問題,怎麽解釋都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