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爾鄭黃方,香港影壇四大金牌監制,拆解香港電影困局

唐淚 2024-05-12 13:09:13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爾鄭黃方,何許人也?

爾冬升、鄭保瑞、黃斌和方平,可稱香港影壇四大金牌電影監制。

光看名字,估計不少人覺得抽象,但如果與《龍在天涯》、《癫佬正傳》、《人在紐約》、《無間道》、《門徒》、《意外》、《狗咬狗》,乃及《竊聽風雲》、《白日之下》、《無雙》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等電影聯系起來,就有大略概念了。

他們對香港電影的理解和掌控,非常人可及。

而當四人對坐。

又將如何,拆解香港電影困局?

爾冬升導演率先抛出話題。

他說:“爲何香港電影越來越弱勢?爲何香港觀衆對合拍片興趣大減?”

大略是講,因爲審查因素,香港觀衆覺得不滿意,進而合拍片與香港觀衆的距離越拉越遠,他們轉而去看“純”港片或其他地區電影,而不管是韓國、日本還是台灣電影,審查都要比香港電影更爲寬松。

這當然是一個事實。

舉個簡單的例子,最近十余年來,凡在內地票房大爆的香港電影,自《寒戰2》之後,無論是《無雙》、《掃毒2:天地對決》、《葉問4:完結篇》,還是《拆彈專家2》和《怒火·重案》,都再未能夠問鼎過香港票房年冠。

那麽,又是哪些電影,在香港市場表現搶眼?

比如本土小制作《春嬌救志明》、《笃棟特工》和《乜代宗師》,以及在內地票房普通的《廉政風雲》、《梅豔芳》、《明日戰記》和《毒舌律師》等等。

其中《毒舌律師》更破天荒突破了一億港幣票房的大關。

這些狀況,反過來印證了爾導所言。

制片人方平接過話頭。

他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將所有外埠市場撇開,純粹拍香港電影,有沒有可能生存?”

現實可能比大家所知,更爲嚴峻。

用幾位制片人的話來說,即便只用拿出一百萬來拍,都是“傻子”。

從大略的測算來講,如果投資一百萬,即便收入四百萬票房,大概都是要虧本的,更不用說如果投資三億左右,則需要達到十億票房的門檻,才能“回本”。

鄭保瑞導演則提出另外一個思路。

如果真的剔除內地市場,香港的商業電影,到底能夠做到什麽程度,又有沒有能力去開發和進入新的市場?

比如去拍一些,不是很貴,但質素非常高的商業電影。

然這個方向,其實或並無意義。

此外,近年來,香港爲何出現了大堆本土“小制作”。

爾冬升說,近年來的香港電影,都是“有病”的那種類型,比如《一念無明》講精神病,《麥路人》關乎沮喪,一如當年自己拍的《癫佬正傳》。

其實還可以包括《踏血尋梅》、《濁水漂流》、《正義回廊》、《年少日記》和《白日之下》等等。

原因在哪裏?

他講,因爲年輕導演,接觸的大多是自己身邊的社會問題,而也只有這類寫實電影,才能夠以“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兩百萬資助款去拍攝。

而像“開一槍就幾塊錢”的警匪電影,會首先就被排除在外。

鄭保瑞又講,現在的影展博覽會,全亞洲很多電影公司參與,但都是最後才走到香港電影的展位面前,問你,“是不是又是《一念無明》?是不是又是貧困線以下的電影?”

這就是現實。

更有趣的是,鄭保瑞還講了另外一件事。

有位新導演問他,要拍一個鏡頭,“嘭”一聲撞下去,該怎麽拍,要不要真的撞?

換句話說,當年鄭保瑞他們那一代人,在中環飛車、槍戰和爆破的經曆和實戰,當下這些香港新導演,已經幾乎沒有這種條件去鍛煉了。

這種局面就很可怕了。

轉頭再看,能拍出《臨時劫案》的麥啓光,雖然是第一次獨立執導,但他其實算是久經打磨,反而拍出《斷網》的黃慶勳,當真能力極其有限。

當然,我們並不知道鄭保瑞導演講的,究竟是誰人。

只是港影當下,確實令人唏噓。

話到最後。

雖然林林總總,閑話了不少,但結語大概就是一個“難”字。

似乎定局難破。

但實際上,港式商業制作,仍然應該是香港電影的主流。

在過去,無論是《竊聽風雲》、《寒戰》、《掃毒》,還是《追龍》、《無雙》、《拆彈專家2》和《怒火·重案》,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港片的上行,最近來講,鄭保瑞導演的一部《九龍城寨之圍城》,即便最終票房不及預期,起碼也在品質上穩住了軍心。

所以根本問題,其實並無必要推給審核。

港片還是要一面堅持淩厲視覺與質感鏡像,一面要在編劇和導演層面上多做文章。

歸根到底,唯有品質,才能收複失地。

0 阅读:482
评论列表
  • 2024-05-13 09:11

    歸根就是香港很多普羅大衆怨恨內地,對內地很多東西都很排斥。香港電影人想迎合香港人,又夾雜一些內地味,內地對香港電影早已麻木,很多香港電影人覺得早期那些電影都很經典,其實也就那樣,早期娛樂少,電影是消遣,慢慢變成情懷。

  • 2024-05-13 09:26

    拿四大監制做幌子,爛吹無雙寒戰

唐淚

簡介:電影,人物,思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