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珍貴的1919年巴勒斯坦地區老照片,看看一百年前的模樣

曆史鏡像館 2024-05-06 23:22:44

一張照片,一段曆史。

攝影術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應運而生。自誕生以來,它幫我們留住了很多瞬間,成爲了可以具象化的有別于文字的一種人類影像曆史。

我們從老照片中了解曆史,了解世界,看見過去,審視未來。曆史鏡像館每期將通過一些珍藏的中外老照片,和你一起了解和探索這個世界,傾聽曆史的聲音。

今天繼續看一組一百年前巴勒斯坦的照片。

1919年,巴勒斯坦,一個男子正在紡毛線。

巴勒斯坦位于中東、亞洲西部,分爲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兩部分。巴勒斯坦在古時被稱作迦南。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接受聯大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爲首都的巴勒斯坦國。

但雖然巴勒斯坦宣布建國得到聯合國絕大多數會員國承認,它目前仍不是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只具有觀察員地位。

現時巴勒斯坦所有政府機構設在拉姆安拉市,拉姆安拉是巴勒斯坦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

1919年的約旦河。約旦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流。在1920年的時候,英國將巴勒斯坦分成東西兩部分,就是以約旦河爲界。當時東部稱外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

約旦河流經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因其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人文氣息出現在諸多宗教典籍和文學作品中。

巴勒斯坦地區的貝都因人牧羊人。

貝都因人是阿拉伯人的一支,是以氏族部落爲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遊牧生活的阿拉伯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他們按季節和固定路線進行有規律的移動。

貝都因人皈依伊斯蘭教。不同地方的貝都因人畜養的動物不同,在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附近的遊牧地帶的貝都因人靠畜養山羊綿羊,在撒哈拉、敘利亞、阿拉伯沙漠地區大多靠養駱駝爲生,駱駝遊牧人最有聲望。而在南阿拉伯及蘇丹的則靠養牛爲生。

1919年,巴勒斯坦人收割大麥。

巴勒斯坦農民收割大麥時,席地就餐。

1919年,巴勒斯坦女人。

巴勒斯坦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國內主要有伊斯蘭教、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但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

1919年,巴勒斯坦木匠。

巴勒斯坦屬于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在夏季的時候,這裏大多時候炎熱幹燥,氣溫可以達38℃左右。冬季則是微冷濕潤多雨,平均氣溫爲4-11℃。

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伯利恒的街景。

伯利恒是人口約3萬人的小城,是猶太教和基督教聖地。由于是耶稣和猶太人最偉大的君主大衛王的出生地而聞名世界,每年吸引全球數百萬基督徒前來朝聖。

以色列控制著伯利恒的進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進行管理。

伯利恒擁有非常悠久的曆史。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000年吉普賽人、赫提人就在此定居。

耶路撒冷的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一座曆史悠久的有爭議的城市,介于地中海與死海之間,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各有爭議),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考古發現顯示,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關于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版。

1919年,耶路撒冷大馬士革門的阿拉伯商隊。

1919年,耶路撒冷。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