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師傅、統一之前,中國方便面大王是它:廣東人的“火鍋搭子”

新潮超超 2024-05-11 05:39:44

“僑資企業”是指由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在中國內地投資興辦且其資本占投資總額25%以上的企業(不含國外及港澳中資機構在境內的投資企業),這是中國快速發展過程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據統計,60%以上的外商投資、70%以上的外資企業均源于海外僑胞,例如泰國正大集團、新加坡益海嘉裏集團、馬來西亞完美公司、陽光控股、融僑集團、玖龍紙業、世茂集團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就收到來自105個國家和地區的逾35萬港澳台僑同胞捐款9.4億元。

印尼的金光集團(Sinar Mas Group)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簡單介紹一下,這是由祖籍福建泉州的黃奕聰于1938年創辦的,現已成爲印尼最大的集團之一,涵蓋制漿造紙、金融、農業及食品加工、房地産、能源與基礎設施、移動通訊等領域。

自1992年進入中國以來,經過30年發展,2022年在華總資産達到2445億元,銷售額約943億元。旗下最爲消費者熟知的無疑是清風紙巾,除了紙業,集團還涉足房地産、食品、糧油等業務。

在地産方面,投資建設了金虹橋國際中心、金光外灘中心、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等地標建築。在食品領域,則擁有暢銷中國30多年的“華豐三鮮伊面”、幹脆面領先品牌“魔法士”等産品,在全國設有6大營銷中心並配套布局生産基地。

如今提及方便面,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康師傅紅燒牛肉面、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面,但在康師傅、統一進入大陸之前,占據市場霸主地位的是華豐生産的三鮮伊面。1984年,廣州省農墾辦從日本引進一條原裝方便面生産線,准備給珠江農場。誰知珠江農場“不識貨”,于是給了平沙華僑農場(今珠海平沙鎮)。時任生活服務站站長的熊毅武,帶領員工開了一家名爲“華豐”的食品廠,寓意“中華豐裕”,隨後生産出廣東第一塊方便面——三鮮伊面。

這個名字大有來頭,“伊面”即伊府面,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相傳清朝年間,曾任惠州知府及揚州太守的伊秉绶,讓人將面粉和雞蛋摻水和勻,擀成面條,卷曲成團,晾幹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存放起來。食用時只須取面團放入碗中,用開水一沖,再加入配料,便成了一碗香味撲鼻、柔滑可口的面條。人們稱之爲“伊面”,它與現代方便面有相似之處,所以又被喻爲方便面的鼻祖。

而“三鮮”指的是其調料包采用豬骨、海鮮、雞肉來調制,一下子就抓住廣東人對鮮的執著,成爲打邊爐的“指定用面”。緊接著熊毅武請來“肥姐”沈殿霞代言廣告,在各大電視台黃金時間播出,“食華豐,路路通”的廣告語傳遍大街小巷。

三鮮伊面迅速賣爆,由于供不應求,批發商來訂貨必須先交錢,晚上在工廠門外排隊等,有的甚至用旅行袋帶著一大包現金來提貨。當年取貨、裝運的車輛,經常將珠海平沙鎮附近的公路堵得水泄不通。

1988年,華豐開始向全國擴張,在遼甯阜新、黑龍江肇東、陝西寶雞、山東濟甯、河南駐馬店、河北唐山等地獨資辦廠,在廣州、北京、上海、沈陽和哈爾濱等地設立辦事機構,實施“東南西北中、處處有華豐”的發展策略,這也導致不少地區的朋友誤以爲“三鮮伊面”是當地特産。

當時的華豐有多火?山東煙台有一個方便面品牌龍豐,請來陳佩斯、呂麗萍代言,廣告語就叫“食龍豐,萬事通”。河北邢台有一個方便面品牌華龍,廣告語則是“華龍面,天天見”。它們的包裝都黃色爲主色調,很多人會誤認爲是親兄弟。

從1986年起,華豐生産和銷售量一直雄居全國同行業榜首。到了1993年,銷售總額達到6.3億元,創利稅1.2億元。次年,金光集團收購了華豐,隨即開始擴展金光食品在中國的消費品事業。

他們在管理上摒棄了本土化,撤換掉原有的高管團隊,熊毅武只能黯然退出,同時花費重金從港台等地區招募專業人才。可惜這些管理者“水土不服”,做出了一系列脫離中國市場實際的産品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加之康師傅、統一的到來,華豐便逐漸退居二線了。

當然,金光中國食品並沒有坐以待斃,05年首次開發幹脆面噴塗技術,推出了“魔法士”幹脆面。另一方面創新口味,推出油潑辣子系列、芝士焗龍蝦味、酸辣冬陰功面、藤椒牛肉面等。

寫在最後

相關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方便粉面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312.3億元。品牌要想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需要在貼合健康理念下,不斷從面餅、配料、包裝、品類及營銷策略等方面進行創新,才能成功“俘獲”消費者。

0 阅读:227

新潮超超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