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鐵路占旅順,沙俄17萬大軍進入東北前,爲何要先除掉遠東原住民

奇趣城市 2024-05-16 11:03:20
修鐵路占旅順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不得不向世界敞開大門,從此“閉關鎖國”一詞成爲曆史。但這扇開放的門,也讓列強的貪婪目光投向了這片古老的土地。

盡管列強之間有一個不成文的協定——互相克制,不過分侵占土地,以維護各自的利益平衡,但沙俄的野心卻不止于此。俗語說,“狼吞虎咽”,正是沙俄對中國東北的貪婪寫照。

1892年,沙俄交通大臣維特,清楚地看到了土地擴張的困境,于是提出了一個宏大的計劃——修建一條從莫斯科通往遠東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不僅是工程的奇迹,更是戰略的傑作。

正如俗話所說,“遠交近攻”,通過鐵路,沙俄可以迅速調動遠處的兵力,對近處的敵人形成壓倒性的快速反應。

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成,極大地增強了沙俄在遠東的軍事和經濟影響力。鐵路如一條巨龍,將沙俄的觸角伸向了東亞的心髒。

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連接,更是戰略上的布局,使得沙俄能在東亞地區快速部署軍力,爲其帝國主義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在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朝戰敗,沙俄趁虛而入,表面上幫助清朝贖回了遼東半島,實則暗中策劃進一步的侵略。當1897年德國占領膠州灣後,沙俄立即以“防德”爲名,迅速占領了戰略要地旅順。

旅順擁有天然良港,對于渴望在太平洋擁有軍事基地的沙俄而言,具有無可比擬的軍事和地緣政治重要性。

沙俄17萬大軍進入東北前

沙俄的策略在遠東區域迅速展開,鋪設了一張大網,中心之一便是中東鐵路的建設。這條鐵路不僅加強了沙俄對遠東地區的物資和軍事調動能力,更是其深入中國東北的有力工具。

正如俗語所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沙俄的步步緊逼,使得清朝的防禦顯得愈加被動和無力。

隨著鐵路的建設,沙俄的軍事基地逐步在東北地區紮根,其軍事防線和支援點布局得更爲精密,幾乎將整個東北納入其控制範圍。

這種布局不僅加強了沙俄在地區的軍事存在,更爲其可能的軍事沖突提供了戰略優勢。如同下棋,沙俄精心布局,步步爲營,每一步都計劃周詳,以確保在東北的統治權。

1900年的庚子拳亂,爲沙俄提供了更爲直接的軍事介入機會。在這一年,沙俄部署了大量軍隊准備進入中國東北,這是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涉及多達17萬的大軍。

這支龐大的軍力不僅僅是爲了鎮壓拳民的起義,更多的是爲了鞏固和擴展其在東北的勢力。

在國際與國內的壓力下,沙俄的這一行動需要非常謹慎的處理和精心的策劃。國際上,沙俄需要面對其他列強的猜疑和監視,避免引起過大的反響。

國內則需要確保這一行動能夠得到足夠的支持,尤其是在資源和人力的投入上。

面對這種雙重壓力,沙俄的軍事和外交策略必須兩手准備,一手強調對外的軍事擴張是爲了保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一手則在國內進行宣傳,以民族主義和保護邊疆的名義,來穩固民心和支持。

爲何要先除掉遠東原住民

沙俄在東北的擴張策略中,一個極爲殘酷的步驟是對遠東原住民的系統性清除。這一政策不僅反映了沙俄對這一地區的絕對控制欲,也暴露了其深深的戰略計算。

正如俗語所說,“樹欲靜而風不止”,沙俄雖欲穩固其東北新領地,但當地的原住民持續的抵抗活動,成了他們眼中的釘子。

沙俄對遠東原住民的政策是直接而殘忍的:清除那些可能反抗的力量,確保地區的絕對服從。

這種做法在1900年達到了頂峰,當時沙俄軍隊在庚子拳亂期間,以鎮壓起義爲名,對東北原住民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驅逐。這不僅是軍事上的鎮壓,更是一種種族清洗的行爲,目的是爲了長遠地消除任何潛在的抵抗。

遠東原住民的悲慘命運觸動了國際社會的神經。許多西方國家雖然同樣在追求自己的殖民利益,但沙俄如此公然的暴行還是引發了廣泛的譴責。

這些行動不僅導致了數千上萬的無辜生命喪失,也在國際上形成了對沙俄政策的深刻質疑。

盡管面對國際的壓力,沙俄的政策並未有太大改變,因爲他們認爲控制東北對其遠東策略至關重要。

正如那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沙俄爲了在東北的長遠利益,不惜采取極端手段,確保其在這一地區的統治權不受威脅。

這種做法雖然短期內看似有效,但長遠來看,卻在國際舞台上爲自己樹立了負面形象,種下了未來沖突的種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