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啤酒檢測出嘔吐毒素,到底是打了誰的臉?

阿海奇 2024-04-23 17:48:57

近期,​香港消費者委員會《選擇》月刊進行了啤酒測評。在測評的30款啤酒中,哈爾濱麥道啤酒被檢測出嘔吐素的消息不胫而走,成爲了消費者的熱議話題。​

30款啤酒的檢測結果:

在本次測評中,香港消費者協會從各種渠道選取了30款常見的啤酒。所涉及到的啤酒種類衆多,包括華潤雪花啤酒、青島啤酒、喜力啤酒、百威啤酒、嘉士伯啤酒、哈爾濱啤酒、金威啤酒、福佳啤酒、生力啤酒、麒麟啤酒、少爺啤酒、吉尼斯黑啤酒、朝日啤酒、藍妹啤酒、台灣啤酒等國內外知名的啤酒品牌。

在這30款啤酒樣本中,生力啤酒、鬼佬啤酒、M&S、哈爾濱啤酒、YAMAGUCHI、少爺6款啤酒樣本檢出的酒精濃度與標示的酒精度差異較大。其中差距最大的是哈爾濱麥道啤酒,其標識的酒精度爲≥3.7%,但實際檢測出的酒精濃度達4.67%。

另外,在這30款啤酒中,只有哈爾濱麥道啤酒這一款啤酒檢測出了嘔吐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又稱嘔吐毒素,主要由禾谷鐮刀菌及黃色鐮刀菌産生,這些産生DON的黴菌可在土壤中找到,是谷物尤其是小麥及玉米的致病菌。

過量攝入後30分鍾內,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長期或大量攝入可能對健康産生不良影響。香港消保委對哈爾濱麥道啤酒檢測結果是26微克每公斤,遠低于國家標准以及國際權威食品安全標准1000微克每公斤,是符合國家標准和國際權威標准的。

而且香港消保委也明確說明了,“如以體重爲60公斤的成年人計算,即使一日內飲用四罐仍屬于安全水平之內”。

不當言論引爭議:

既然嘔吐素含量遠低于國際水平和國家標准,而且對人體並不造成顯著的危害,但爲什麽哈爾濱啤酒還是成爲了消費者唾棄的對象呢?對于此,我認爲有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與其他啤酒的對比。在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哈爾濱麥道啤酒存在兩個毛病,第一是虛標酒精度的現象,但對于消費者而言,這好像並不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第二個更重要,那就是檢測了30款啤酒,只有哈爾濱啤酒這一款中含有嘔吐素,那這就有問題了。

隨便檢測了30款,只有你自己的含有嘔吐素,這肯定是哈爾濱啤酒自己的問題。雖然我們偶爾也吐槽雪花、青島等工業啤酒爲水啤,但是人家至少各項指標都正常。雖然哈爾濱麥道啤酒的嘔吐素含量少,但畢竟還是有。大多數消費者可能不會去關注國際標准,他們第一印象一定是哈爾濱麥道啤酒含有有毒物質,會損害他們的身體。

第二方面就是哈爾濱啤酒生産商的不正當回應,這才是引起本次熱議的導火索。哈爾濱麥道啤酒廠商回應稱,該公司從未將檢測的産品出口到香港以及銷售,該産品一直以來只在內地生産及銷售,而該産品的整個生産及銷售過程均符合內地相關法律法規。

這句話的意思簡單來說,我們這款産品是不在香港售賣的,只在內地銷售,而且符合當地的法律法規。從這句話裏面沒有看到哈爾濱啤酒虔誠道歉的態度,看到的只有回複的草率和傲慢。

看到這樣的回複,很多網友一下子就炸開了鍋。哈爾濱啤酒的官方評論區徹底淪陷,許多網友評論:“那毒素啤酒只賣我們是吧?”由于事情的持續發酵,國內的主流電商平台紛紛下架了哈爾濱麥道啤酒,只有個別門店還在賣這款産品。

曾是國貨之光:

要知道,哈爾濱啤酒曾經是國內啤酒第一品牌,他的曆史超過了130年,曾經可是國産啤酒的驕傲呀!

1900年,俄國商人烏盧布列夫斯基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這就是哈爾濱啤酒的前身。在那個年代,外國人在中國建啤酒廠很常見,比如青島啤酒前身也是英德合資的酒廠,畢竟啤酒都是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

民國時期,哈爾濱啤酒幾經易手、更名、擴建等等。直到1950年,蘇聯紅軍將工廠交中國政府,哈爾濱啤酒開始轉爲國營生産。在改革開放之前,哈爾濱啤酒的生産技術和産量都是走在國內啤酒行業前列的。

1975年的時候,哈爾濱啤酒廠的年産量已經突破兩萬噸。除了東北地區,包括內蒙東部、河北以及京津地區都是哈啤産品的主要銷售區域。改革開放之後,哈爾濱啤酒的銷售範圍持續南擴,甚至向青島、燕京啤酒發起了挑戰。

1995年,哈爾濱啤酒的産量達到了15萬噸,相比起青啤、燕京和重慶等競品都毫不遜色。1999年 哈爾濱(鶴崗)有限公司成立。集團年産銷量超過40萬噸,列全國啤酒行業第六位。

​甘願投降外資:

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外大量的啤酒紛紛湧入中國,對中國本土的啤酒産生了很大的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哈爾濱啤酒這個東北啤酒王,幾乎是奉行“不抵抗”政策,沒過多久就繳械投降了。

2004年,美國百威英博以55億港元收購了哈爾濱啤酒99.66%的股權,成爲當年酒業最大的新聞。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整個行業都爲之感到遺憾,到底是爲什麽,讓這個曾經爲之驕傲的國産啤酒向外資投降。

要知道,當時的哈爾濱啤酒雖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哈爾濱啤酒仍然具有非常強悍的實力。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就明白了。2000年,吉林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成立,年産銷量突破50萬噸。2001年 成功收購粵海啤酒北方集團,集團年産銷量突破100萬噸。

2002年,哈爾濱啤酒(錦州)有限公司成立、哈爾濱啤酒(大慶)有限公司成立、哈爾濱啤酒(唐山)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哈爾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當年被評爲香港聯交所年度最佳上市公司。2003年,哈爾濱啤酒再一次被評爲香港聯交所年度最佳上市公司並榮獲第一名。

在面對外來啤酒的入侵,有的啤酒拼死抵抗,比如燕京啤酒和金星啤酒;有的啤酒讓外資啤酒入股但不能控股,巧妙利用外資的技術和資本,例如華潤雪花、青島啤酒和珠江啤酒;有的啤酒和外資合作,比如蘭州黃河;也有的啤酒被外資慢慢蠶食,比如重慶啤酒、雪津啤酒等等。

2004年的時候,哈爾濱啤酒仍然擁有非常強悍的實力,但卻因爲害怕與外資競爭,選擇繳械投降。在這麽多區域啤酒龍頭企業中,哈爾濱啤酒是第一個倒向外資的品牌。哈爾濱啤酒的投降,使得哈啤成爲百威在中國銷量最大的子公司。

也有人替哈啤來開脫,他們說如果不賣給世界著名企業,哈啤就有可能會在市場中失利,甚至是倒閉。那就意味著品牌不保,大量人員失業,國內又有好的廠商重組,甚至還會造成國有資産流失。

趁著哈啤還有實力能賣個好價錢,如果被外來啤酒打敗了,那個時候再轉投他人,可能就不值那麽多錢了。如果都像他們這麽想,那就不會再有現在的華潤雪花、青島和燕京啤酒了。

到底打了誰的臉?

這次事件的爆發,到底打了誰的臉?是哈爾濱啤酒的臉,還是他背後老板百威的臉?其實都不是,打得是我們內地消費者的臉!

衆所周知,與歐美地區相比,我國國産啤酒的質量一直都處于劣勢。像哈爾濱啤酒,由俄國人創辦,八十年代又引進了德國的生産工藝,可是他卻沒有學到一點俄羅斯和德國啤酒的精髓。

雖然俄國啤酒有些寡淡,德國啤酒比較苦,但是人家至少用料嚴謹,絕對是滿足水、麥芽、啤酒花和酵母四項基本原料。哈爾濱啤酒中有多少都是替代原料?寫的是小麥王啤酒,但配料表中大米、玉米、酒花浸膏等替代原料層出不窮。百威啤酒雖然也用替代品,但也不至于那麽泛濫。

某次我去吃飯的時候,看到了一瓶酒精度2.5度,原麥汁濃度8度的哈爾濱啤酒,而且配料表中還有玉米和糖漿,這款酒居然跟雪花的勇闖天涯一個價錢。雖然勇闖天涯也算是不上是多好的啤酒,但至少比這款哈爾濱啤酒要好得多。我想問一下,他到底有什麽資本能賣到8塊錢一瓶?

一個外資産品,用料非常差勁,還含有嘔吐素,而且他還敢堂而皇之地說“我們只在內地銷售”之類的話,囂張地用劣質品來賺內地人的錢。即便是這樣,我們仍然還有人把他當成國貨之光,包容了他這麽多年。這難道不是在打內地消費者的臉嗎?

0 阅读:23

阿海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