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現代,如何沖擊50萬輛年銷量?

駕域AUTO 2024-04-30 21:01:20

“現在合資品牌手裏的資金實力,都能去抄個外觀去買一堆技術搭上,但是爲什麽大家都沒有這樣做?因爲大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品牌資産。”

“我們也無比渴望流量,但是作爲合資大廠,做流量還是要有底線,就好像我們做産品,包括産品質量驗證各個方面,包括智能化技術的引入,我們都要有底線的。産品該做的這些測試,該符合的要求我們都還是一定要符合,不能爲了搶時機就趕緊把它推出來,先收割一批再說,這不是大廠幹活的風格”。

“未來3-5年在國內市場,我們希望穩定在30萬輛的規模,不是說一定要取得銷量的飛速發展,更關注健康經營,更好地爲中國客戶服務,引入更多高質量的産品。30萬輛國內(銷售),出口達到20萬輛,那麽這樣一個50萬輛規模的企業,我想未來會運營得非常好。”

2024北京車展開幕日,幾乎被雷布斯和某紅衣男子搶走了所有風頭。本應是展示新技術、新産品、新趨勢的國內最高規格盛會,社交媒體上卻充斥各種不知所謂的個人秀和流量狂歡,逼得大BOSS們紛紛親自下場營業販賣人設。這就是當下汽車行業輿論場怪象的一角。雖然這未必是“沉默的大多數”內心意願的表達。但在平台、算法、互聯網資本的裹挾下,不同聲音往往直接被淹沒在流量的汪洋大海裏。面對這種沖擊,一衆基因裏缺少所謂“網感”的傳統車企,往往顯得進退失據、笨手笨腳。

以上北京現代副總經理戚曉晖在北京車展媒體日上,接受采訪時表達的觀點,算得上是一種人間清醒,也是合資車企陣營一種代表性的聲音。

如北京現代這樣的傳統合資車企,該如何應對當下紛繁複雜的輿論場?如何在與銷量、流量、新舊價值觀的沖擊與博弈中找到自己的正確位置?在與北京現代副總經理戚曉晖的交流中,我們的問題,先從繞不開的“銷量”開始說起。對這個敏感問題,戚曉晖沒有回避,一如既往平靜、淡然。

的確,曾經高峰時年銷110萬輛,如今將目標調整到國內年銷30萬輛,年出口20萬輛,對比當年的北京現代,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對于當下的北京現代來說,卻也是一種順勢而爲的理性選擇。“以前,我們有很多小車是用來沖量的,所以我們銷量飛速提升。但是這幾年我們銷量降下來,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的競爭,另一方面是因爲我們把用來沖量的小車砍掉了,十萬元以下的瑞納、悅納、悅動都砍掉了,我們願意往更高品質的産品、更多的智能化上用力,去提升我們的産品力。”戚曉晖在我多次采訪後,刷新了我對于女性高管的認知,她總是柔和、冷靜、不急不徐、聲調平和、溫柔而堅定。

流量迷人眼,浮躁亂人心,在這個流量裹挾下已經日漸有些變味的汽車制造業裏,理性似乎已經成了一種難得的品質:“在中國爲全球、長期主義、以及底線思維,是北京現代的三個關鍵詞,我們將圍繞這三點開始全面布局。”戚曉晖說。

在中國爲全球

武裝智能駕駛夯實油車陣營

合資車企多年來一直秉持的策略是“在中國爲中國”,在這種策略的精准響應下,快速建廠、帶動産業鏈落地、針對性改進乃至推出中國特供産品,一直是合資品牌無往不利的打法。

但在2024北京車展上,北京現代第一次提出“in China For Global”(在中國爲全球)的口號。中國市場成爲技術原點,是因爲包括現代在內的諸多跨國巨頭已經清醒認識到,中國車市正引領著全球電動化和信息技術的潮流。如北京現代這樣的合資車企,必須要做出深刻的調整,以更深度的方式融入中國本土這一輪産業升級的浪潮,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全面開展電動化、智能化事業,爭奪技術的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在中國市場繼續站穩腳跟,甚至能反向輸出反哺全球市場。

其實就智能化而言,北京現代一直走在合資陣營的前列。早在2014年,北京現代車型上就開始搭載ADAS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包括10萬元級的伊蘭特都標配ADAS,甚至L4級別自動駕駛的應用也很早。 “(曾經)作爲銷售總監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很痛苦,因爲我們堅持在包括10萬元級別的伊蘭特上都去標配ADAS,對于企業的成本,對于造車的成本還是比較高,但是那個時候幾乎所有車型都沒進入智能化的需求點,北京現代默默做了很多年的高投入”。戚曉晖說,“但是隨著5G和智能化高速的發展,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技術也被自主品牌飛速地帶起來,讓客戶對這塊有了需求,這正好契合了現代汽車在智能化發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場,用戶對智能駕駛的需求並不高。從現代汽車發展智能化技術的全球戰略來看,先在中國市場做大量的投入,取得成功之後再反向輸出到全球,兼顧當下和未來,是一條穩妥且長遠的發展路徑。

在電動化産品全面鋪開之前,智能化也是北京現代夯實油車陣營的關鍵。今年北京現代已經上市了第十一代索納塔,且後續還會有第五代勝達以及全新途勝L、庫斯途的改款上市。“在這四款車型上,像FOTA這樣一個成本非常高的智能化功能都會標配。CCNC智能網聯也會完全換代,采用英偉達芯片,在車機響應速度以及娛樂系統各方面表現都會更加流暢”。 戚曉晖說。

在智能駕駛輔助上,新車型都會全面升級。比如ADAS駕駛輔助,在第五代勝達上已經配置到了30項,而行業平均水平是23項。從北京現代近幾年車型在智能駕駛輔助技術上的進步,可以明顯看到升級速度很快,從早期的14項、21項,到勝達和索納塔的27項,再到現在的30項,每一代産品都在做智能化技術的疊加。這些變化從外觀上雖然沒有感知到,但是用戶會感受到産品的煥新。

(第五代勝達內飾)

除了智能化,近幾年,中國已經成爲全球新能源技術路線的引領者。因此現代汽車除了將以進口的方式在中國市場推出獲得全球市場認可的現代汽車純電動系列“IONIQ”,還將著手本土化純電動車型的開發。電動化産品將在明年正式推出。北京車展上,北京現代與甯德時代達成戰略合作,也是“在中國爲全球”戰略落地的重要一環。

底線思維

不做無底線的流量唯上者

爲什麽電動化産品要在明年推出?爲什麽不加快速度,爭取在今年推出與甯德時代合作的電動化車型?“今年太亂了,無論是新車上市還是營銷手段,都非常亂。”戚曉晖絲毫沒有掩飾對當下行業裏那些顛覆傳統認知行爲的不認可。

“我們也無比渴望流量,但是作爲合資大廠,做流量還是要有底線,就好像我們做産品,包括産品質量的驗證各個方面,包括智能化技術的引入,我們都要有底線的。産品該做的這些測試,該符合的要求我們都還是一定要符合,不能爲了搶時機就趕緊把它推出來,先收割一批再說,這個不是大廠幹活的風格,所以産品我們還是要滿足驗證,整個電動化我們也是從明年開啓。”戚曉晖明確了北京現代。“2024年我們是産品准備期,明年我們要上包括純電、混動車型,我們也已經做過幾次品評,基本上已經到了後期産品定型的階段。”

在這個一切講求“快”的時代,汽車甚至被打上了“快消品”的標簽,以快制慢的成功學大行其道。而北京現代這樣的合資車企,遵循的是傳統造車邏輯,以時間和投入換品質、換安全,以慢制快(或許也不應該叫“慢”,只是在如今的快節奏下顯得慢。從立項、調研、開發到投産的時間,汽車業有其自身規律,違背規律大幹快上賺快錢,傷害了品牌資産,承受損失的是用戶)。

其實不管是以慢制快還是以快制慢,兩種造車思維的碰撞,遵循的是不同的價值邏輯,甚至面對的也是不同類型的消費人群。但是以慢制快的打法,天生與互聯網傳播求新求快的規律相悖,傳統車企缺少所謂“網感”,在互聯網上聲音被湮沒,本質上是話語體系和價值觀,漸漸不適應如今流量至上(語不驚人死不休、黑紅也是紅的無底線營銷大行其道)的傳播方式所致。

但是讓我們回歸本質,用戶買的是産品和服務,而非比誰的聲音大、誰在媒體上露臉多。一家經曆過時間沉澱的車企,積累的品牌認同、技術、工藝、流程和營銷體系力、用戶保有量和口碑沉澱,這些維度的實力並不能在互聯網時代迅速轉化爲聲量,卻可以在市場競爭的時候轉化爲力量。而這一切是屬于一家車企的“品牌資産”,也是它們有資格去談長期主義的砝碼。

長期主義

愛惜“品牌資産”打造産品辨識度

什麽叫品牌?表面上看,注冊一個品牌名字,設計一個Logo就是品牌了。然而,真正的品牌是一種資産,品牌資産是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經營下來的,它代表的是技術實力,設計能力,研發能力,以及産品質量和口碑在用戶心目中留下來的品牌的印記。

“現在不管是轎車還是SUV,把市面上的這些車放到一起,真的很難看到哪一個車型有明顯的品牌辨識度。其實品牌辨識度這個東西背後代表的是技術能力。如果說我們外觀隨便抄一個,技術上買一個,把它都搭上就推向市場,這個能不能做到呢?一定做得到。現在合資品牌手裏的資金實力,哪個不能去抄個外觀去買一堆技術搭上呢?都有,但是爲什麽大家都沒有這樣做?因爲大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品牌資産,大家是需要長期發展下去的。所以品牌是要長期經營下去的。”戚曉晖表示,在油電共存的時代,車輛的辨識度依然很重要,今年引進國內的IONIQ5,雖然市場是很小衆的,但是通過這款高性能純電車型可以讓客戶看到品牌背後的技術能力,以及差異化電車的辨識度。

駕值觀

全球市場的聚光燈早已打在了中國這片土地上,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在中國這一龐大且多元的市場中所采取的策略也逐漸變得務實且理性。

今年3月上市的第十一代索納塔引發了B級轎車市場的格局變化,這只是開始。北京現代總經理吳益均在北京車展現場表示:“對于現代汽車而言,2024年是現代汽車在華事業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雖然更多的細節官方沒有公布,但按照戚曉晖透露的銷量規劃,從北京現代工廠出口到海外的車輛去年是1萬多,今年會達到5萬,明年達到12萬,主要以伊蘭特、索納塔和庫斯途爲主,海外市場甚至韓國本土也非常認可北京現代的生産品質,最終會達到20萬輛的出口,再加上30萬輛的國內銷量,實現國內國外雙循環、合力沖擊年銷50萬輛的理想架構。對北京現代來說,這是長期紮根中國市場,踐行長期主義的根基。而以中國市場爲原點反哺全球,在智能化、電動化領域開展直面與自主和新勢力的競爭,2024年將是一個實質性的起點。

其實不只是北京現代,諸多合資車企經曆了初期的陣痛和慌亂之後,集體的理性回歸,是今年北京車展期間展現出來的新風向。在智能+電動領域,有些車企發布了新品牌和概念車,有些車企甚至已經亮相了量産車。但大家似乎都有一個統一的共識:不再心急火燎地跟隨電動化轉型的節奏跑,不盲目去追求不適合自己的營銷打法,立足自身優勢和傳統,將智能化電動化轉型和現有業務板塊融合,形成一個可以長周期可持續的良性閉環,讓用戶與企業形成穩定共贏的利益共同體,繼續鞏固在造車領域品質、研發和打造品牌資産的優勢和能力。這是包括北京現代在內的一衆傳統合資車企,持續保持創新活力、持續健康發展,繼續成爲汽車市場“壓艙石”的關鍵所在。

1 阅读:66
评论列表
  • 2024-05-01 16:19

    一天130個熱搜一點效果都沒有,棒子小西八兒沒前途的,放棄吧。

駕域AUTO

簡介:專注汽車領域深度報道,第三方視角還原新聞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