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兵仙韓信的驚人故事揭秘:爲何從功高蓋主走向曆史塵埃

資深人士說文史 2024-04-23 20:53:01

在軍事學上面有一句話叫做“不戰而屈人之兵”,說的是不發動戰爭而使敵軍屈服。所謂“攻城爲下,攻心爲上”,打仗攻城只是一種達到軍事目的手段,能夠以最少的代價贏得戰爭才是善戰之兵。

發動了以少勝多的背水一戰,韓信不但收獲了諸將的崇拜,還收獲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智囊—趙軍的李左車。韓信不愧有大將之風,如果當初趙王歇采納了李左車的計謀,或許韓信也不敢輕易地率大軍攻打井陉口,戰役也不會贏得那麽容易。

韓信虛心地以學生的態度向李左車求教,李左車身爲一個俘虜還得到韓信的重視身爲感動,所以也給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議,心悅誠服的加入到韓信的陣營中。李左車幫助韓信收服天下的策略就是:利用已經名聞海內,威震天下的韓信的威名,威脅利誘弱燕和強齊,能和談解決的問題,就不需要放到戰場上解決。

在李左車高明的建議下,韓信果然不費一兵一卒收複了燕國。現在就剩下狡詐的齊國了。當然,在攻取齊國之前,還發生了劉邦第一次奪印的事情。劉邦帶走了韓信收編的大部分軍隊,只給他留下少量的人馬去攻打齊國。

公元前203年,劉邦派去齊國勸降的謀士郦食其被齊王烹殺。項羽則派出自己手下的第一戰將龍且和田廣率二十萬大軍一起對抗韓信。

韓信將要面對的將是一場血戰,但智勇雙全的韓信沒打算跟龍且在正面戰場上硬扛,他連夜派人制作了一萬個沙袋,然後堵在濰水的上流,韓信再派一半軍隊渡河攻擊龍且。

而驕傲自大的龍且向來不把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當作一回事,再加上自己手上有二十萬大軍,就更加囂張跋扈。龍且認爲韓信只不過是個膽小的鼠輩,他的傲慢比關羽說“虎女焉能嫁犬子”蔑視孫權的態度還要更甚。

所以,當韓信詐降時,龍且想都沒有多想,就率大軍渡過濰水打算乘勝追擊。哪知韓信命人把濰水上遊的沙包推開,湍急的河水瞬間一瀉而下。

這時的龍且還有大半的軍隊沒渡過濰水,韓信趁此機會率軍截殺,擊殺了龍且。龍且死後,軍心大亂,韓信很快就把二十萬楚軍都消滅了。韓信因爲有功,所以劉邦答應了封他爲真齊王,代理齊國事務。

而龍且的戰死讓楚軍陷入了戰略被動,項羽怎麽也沒想到這個陪自己一起出生入死多年的勇將就這樣輕易地死在了韓信手上,現在的項羽只感到自己後背發涼。只好派武涉去遊說韓信。韓信看到一向以鼻子看人的西楚霸王項羽居然向自己卑躬屈膝起來,不禁感慨萬千,他回想當年自己在楚營之中,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向往對他言不聽,話不從。

而漢王卻能夠授予自己上將軍的印绶,脫衣推食,言聽計從,成就了今天國士無雙的自己,所以深受漢王恩德的韓信決定,誓不叛漢。

而在武涉走後,韓信手下的首席謀士蒯徹也進行了一番遊說,他希望韓信能夠獨立,三分天下,但是韓信考慮再三之後,決定謝絕蒯徹的好意。在報恩和厚利的抉擇中,不世出韓信最終選擇了追隨對自己恩重如山的劉邦。于是楚漢之間的最後一場戰役—垓下之戰,即將打響。

公元前202年,劉邦單方面撕毀鴻溝和約,相約韓信,彭越等枭雄合圍楚軍。前期,韓信和彭越都沒有動靜,直到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把很大一部分土地賜封給他們兩個,韓信和彭越才出兵。

當時漢軍的軍力大概在三十萬以上,而楚軍只有十萬。韓信和項羽這兩個當時最強的軍事天才,終于碰在了一起。韓信可不是一般的將領,他的三十萬大軍,層層疊疊,密密麻麻,一共分爲了六個部分,每個部分裏面都有很巧妙的兵種和兵力搭配,保證做到靈活調遣,勇猛殺敵。

韓信先是作爲先鋒隊攻打項羽,然後詐敗,等項羽的騎兵深入陣中之後,韓信再調遣孔藂、陳賀的軍隊從左右兩翼夾攻,自己則率軍乘勢再攻上去,一向勇猛的項羽軍很快就陷入了大敗的困境,等待項羽的已經是四面楚歌。

最後,項羽的十萬大軍被韓信全殲,項羽率二十八騎,逃到東城之後,也只能感歎:“非戰之罪,實天亡我也”!最後選擇自刎而死。經過了垓下一役,韓信的聲威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高峰,因此遭到了劉邦的提防。

要知道,一統天下的劉邦歲數已經很高了,韓信打仗又是天下無敵,而且劉邦手下也沒有任何兵將能夠跟韓信匹敵。所以,劉邦當時就打算收拾韓信了。

就這樣,韓信先是被劉邦借巡遊雲夢澤的機會擒獲,然後被貶爲淮陰侯。韓信感到十分委屈,所以積怨很深,打算謀反。但是當時已經天下大定,沒有誰再想過那種戰火紛飛的日子。再加上韓信處事不密,被一個跟自己有過節的家臣的弟弟向呂後舉報自己的謀反情況。所以,呂後便讓蕭何誘韓信到長樂宮將其殺死。“身死一知己,存亡兩夫人”這個典故就出自于此。

韓信雖然死了,還誅殺,雖然韓信不懂官場政治,但他的一生確是光輝而偉大的,如果劉邦沒有韓信這樣的天才將領,要殺出巴蜀,統一天下,恐怕比登天還難。

而韓信一個人所留下的轶事典故就多達30個,而且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就曆任了王侯將相等職位,可謂是位極人臣。他曠古爍今的軍事才華,更是爲人所津津樂道。因而韓信又被稱爲兵家四聖和漢初三傑之一,爲中國曆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