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後,中國外交團隊的頂級外交手法

曆史引力 2024-04-13 21:01:20

衆所周知,在1979年2月份,我國對越南展開了針對越南入侵的自衛反擊作戰,而開始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前,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環境是非常惡劣的。

在我們北方,勃列日涅夫領導的修正主義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一度與我方爆發熱戰,之後更是不斷對我國進行核威脅。

同時,蘇聯也在蒙古布置了10多萬重兵。

在我們西北,蘇聯挑撥離間我國新疆,妄圖把我國新疆變成中蘇的緩沖地帶。

蘇聯的這些布置,使我國北方邊境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在我們西邊,這個時候還親蘇的阿富汗也支持蘇聯,共同孤立中國。

在我們西南,自1955年開始與蘇聯改善關系的印度,在蘇聯後續的不斷支援下,愈發親蘇,並在1971年與蘇聯簽訂了針對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軍事同盟條約。

最後,在我們南方,那個在中蘇援助下,打贏抗美抗法救國戰爭的越南,在1975年統一之後,其野心不斷膨脹,不但對老撾實現了軍事控制,還意圖吞並柬埔寨。同時越南開始瘋狂反華,在中越邊境挑起武裝沖突,侵占我國島嶼,蠶食我國邊境領土。

在1977年,越南更是與蘇聯簽訂了軍事合作協議,允許蘇聯向金蘭灣和岘港海軍基地派遣人員,使得蘇聯在中國南方的軍事影響力持續擴大。

到了1979年2月,越南的武裝挑釁已經超過700次,侵占中國領土160余處,打死打傷中國軍民300余人,嚴重危害中國南方邊境地區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不斷對周邊擴張並且挑釁中國的越南,和意圖要孤立中國的蘇聯,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對中國的南北夾擊。

面對這樣惡劣的地緣政治形勢和越南的實際入侵,中國政府秉承一貫的和平外交政策,多次提出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但是越方置若罔聞。

迫不得已,也是秉承著禦敵于國門之外的主旨思想,鄧公拍板了對越實施自衛反擊戰。

而要實施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的外交團隊的主要任務,就需要在周邊乃至全球範圍上,爲軍事行動創造條件。

1978年1月至11月間,外交團隊先後訪問了緬甸、尼泊爾、朝鮮、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

在1978年初的第一輪外交工作中,我們的外交團隊訪問了緬甸和尼泊爾。

出訪緬甸,除了維護緬甸和和我國一貫友好的關系外,也是爲了不讓緬甸站隊中蘇越間任何一方,畢竟緬甸和越南關系也可以,我們只要使緬方保持中立即可。

出訪尼泊爾,是爲了加強和尼泊爾的聯系,也是因爲尼泊爾一直對進擊的印度保持高度戒備,我們可以聯合尼泊爾牽制印度,爲我國西南方的安定增加籌碼。

到了1978年9月,中國外交團隊開始了第二輪外交出訪。

第一個目的地是朝鮮,也是這一年外交工作的重點難點,因爲我們要在與日本和美國改善和發展關系的同時,不激怒朝鮮而讓它靠向蘇聯。

所以這一次的訪朝策略就非常的關鍵,而我們外交團隊采取的措施就是——充分的尊重和足夠的坦誠。

在1978年9月9日,朝鮮建國30周年紀念日,鄧公親率中國代表團以最高規格訪問朝鮮,並停留5日參加了朝鮮的國慶活動,讓金將軍充分感受到了中方對他的尊重。

同時,我方外交團隊坦誠相待,詳細地向朝鮮說明了中方和日、美兩國改善關系並且聯合抗蘇的規劃,也和朝鮮解釋了此舉對朝方的利弊。

首先,中方保證,在和日美改善關系的同時,並不影響中朝雙邊關系。

其次,不管朝鮮未來和美日是對抗還是和解,中方可以做爲中間方,爲朝鮮提供多一種斡旋方式。

最後,在中日、中美改善關系之後,能幫助朝鮮在國際上獲得更多支持,改善提升朝鮮在國際上的地位。

最終,金將軍被中方的坦誠和現實利益打動,認可了中方和日美改善關系的政策,也沒有倒向蘇聯。

至此,中方外交團隊出訪朝鮮,取得了圓滿成功。

另外提一句,這一次的訪朝,也讓鄧公進一步堅定了我們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1978年10月底,中國外交團隊開始了第三輪外交訪問。

第一個出訪國家是日本,除了要鞏固同年8月份簽訂的中日友好條約外,也是爲了引進日本的資金和技術,爲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基礎。

到了11月3日,越南和蘇聯簽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其內容是:蘇越任意一方受到進攻威脅,雙方應馬上聯合消除這個威脅。

這個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明顯是針對中國的。

愈發嚴峻的形勢下,中國外交團隊在11月先後訪問了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此行的目的,是消除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隔閡、安撫和團結東南亞諸國。

中方外交團隊在訪問三國時,做了以下事情:

第一,在泰國會面泰皇拉瑪九世、觀看佛教儀式,借此給東盟各國傳遞的信息是:中國當前的對外政策更加務實而不執著于意識形態。

第二,重申中方對華裔問題的國籍制度,即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擁有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國籍的公民自動失去中國國籍,同時幫忙安撫各國華裔,選擇在哪個國家生活,就應尊守其法律和尊重當地的文化。

第三,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決心,今後的工作重心是集中精力搞建設,改善民衆生活質量,中國不稱霸,也不爭霸。

第四,鄧公在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會談中,分析了蘇聯霸權主義對全球的威脅,表明越南侵略行爲的幕後主使正是蘇聯。並且表示,若越南繼續入侵柬埔寨,中方不會旁觀,中國會成爲他們對抗越南的旗幟,這使得東南亞諸國願意策應中國,並在往後多年成爲對抗越南的重要夥伴。

至此,中國外交團隊完成了對周邊國家的訪問,達成了聯合、制衡和同時發展自身建設的目標。

然而,這還不夠,因爲在五十到八十年代美蘇兩極爭霸的世界格局下,要制衡蘇聯陣營,必須獲得美國陣營的幫助。

所以,聯美抗蘇也成爲了中國外交團隊的必然選擇。

從1971年‘乒乓外交’開始,到1972年尼克松訪華,再到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報發布,最後在1979年2月初,鄧公率外交團隊完成訪美,在這一輪近十年的交涉中,我們的外交團隊實現了以下目標:

第一,中國拿到了美國最惠國待遇,美國同意撤出所有駐台美軍,廢除美蔣共同防禦條約,並與中國台灣省斷交。

第二,訪美參觀,了解美國先進科技成果並向國內展示,使得國內不再反對中科院的整頓和社科院的設立,堅定了國家發展科技、追趕前沿的決心。

第三,中美建交公報、訪美聯合新聞公報,兩個公報中美雙方都毫不含糊地明確聯合反蘇。

第四,鄧公在與美國總統卡特等人的會談中,向美方通報了中國即將對越南進行懲罰性軍事打擊的計劃,雖然沒有明說,但也讓美國人明白了他們需要在戰略層面上配合中方的行動。

在中國外交團隊圓滿完成訪美任務後,中國在全球範圍上,實際上已經達成了聯美抗蘇的目標,至此,我們已經准備好了所有開展軍事行動的條件。

于是,在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了‘討越檄文’——《是可忍,孰不可忍》,正式宣告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

戰鬥打響的幾個小時後,美國當即發表了聲明:美國反對以武力解決國際爭端,建議中國從越南撤軍,同時越南也必須從柬埔寨撤軍。

因爲鄧公和美國人說過會教訓越南,而且最終目標是迫使越南撤軍,所以美國中國看似中立的聲明,屬于實際上支持了中國的行動。

1978年2月18日,蘇聯發表聲明:蘇聯方面堅決要求停止戰爭,要求中國軍隊立即撤出越南領土!蘇聯會堅決施行《蘇越友好合作條約》。

隨後美國又警告蘇聯:如果蘇聯對中國采取軍事行動,美國將重新評估其在遠東的安全地位,並在軍事上做出反應。

最終,蘇聯也沒有直接派出軍隊幫助越南,只是發表聲明譴責中國、空運物資支援越南和派出軍事代表團。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從2月17日開始,到3月16日全部部隊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

這次行動不僅教訓了越南,也震懾了蘇聯以及以之爲首的軍事同盟國,使得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得到改善。

然而,美國在1979年4月,由卡特簽署生效了《與台灣關系法》。

該法變相維護美國與中國台灣的官方關系和軍事關系,作出了許多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和國際法原則的規定,嚴重損害中國人民的權益,阻撓台灣省與中國大陸的統一,該法也是影響中美關系發展的重大障礙。

國際政治風雲變幻,中國人知道:沒有誰是永遠的敵人,也沒有誰是永遠的朋友。

所以在1979年3月的時候,中方就與蘇聯就《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續約問題有過溝通,雖然沒有達成續約,但中方也表明只要滿足三個撤軍要求,就能發展中蘇關系。

到了1982年,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發表了‘塔什幹講話’,對中國語氣友好,釋放出緩和關系的信號。

到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蘇聯在蘇中、中蒙邊境大幅撤軍,從阿富汗撤軍,中蘇關系得以改善,直到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問北京和上海,中蘇關系恢複正常化。

回顧對越自衛反擊戰前後這些年的外交行動,我們的外交團隊有聯合、有分化、有遠交、有近攻,策略上靈活多變,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始終以國家利益爲導向,不斷發展自身的硬實力,也在國際上維護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權益。

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外交團隊。

GhU��1u

0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