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錦衣衛: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白駒說 2024-05-20 10:12:23

△《出警入跸圖》中的錦衣衛

01 酒宴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三月,京師陸府。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一番推杯換盞之後,衆賓客個個臉頰暈紅,眼神迷離,陸府的這場酒宴已然進入尾聲。

今天到場的都是京師的達官顯貴,作爲主家,錦衣衛指揮使陸炳正端坐于主位,倍感臉上有光的他心情格外舒爽,不禁端起酒杯再次將杯中酒美酒一飲而盡。

眼看散席在即,有人卻仍是意猶未盡,並不打算就此結束。

只見此人身形已是搖搖欲墜,但依然拎起酒壺,繼續不依不饒地爲其余賓客斟滿酒杯。偶有不勝酒力拒飲者,他便將酒潑灑在那人身上,甚至將賓客冠帽取下充當酒器,肆意發出陣陣狂笑。

在座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如此惡劣行徑必定令衆人極爲厭惡。然而,受辱者卻不敢發怒,雖心有不甘但也只能自認倒黴,即使是陸炳也不便上前制止,唯有一笑了之。

唉,能有什麽辦法,誰讓這位爺是內閣首輔嚴嵩之子嚴世蕃呢。

△嚴世蕃

嚴嵩年老體弱,內閣政務多半交由其子嚴世蕃代勞,而嚴世蕃的貪婪奸猾更勝其父一籌。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橫行無忌,人人稱其爲“小閣老”,嚴世蕃權傾朝野,自然無人敢開罪于他。

正所謂一物降一物,嚴世蕃萬萬沒想到,今天,他碰上了比他更牛掰的人物。

正當嚴世蕃忘乎所以,專心戲耍賓客之時,但見一人陰著臉起身靠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奪過嚴世蕃手中的酒杯,並迅速將杯中酒強灌入嚴世蕃嘴裏,接著冷眼一瞥道:“這是我代表賓客們敬你的!”

從來都是我嚴世蕃戲弄別人,什麽時候輪得到別人來戲弄我!

嚴世蕃當即大怒,回頭一看,這天殺的賊子不是別人,正是錦衣衛經曆沈煉。

按理說,錦衣衛經曆不過是個小小的七品文書,嚴世蕃定然不會放在眼裏,但沈煉這個經曆卻是大有來頭的。沈煉是進士出身,曆任溧陽、茌平、清豐三地縣令,爲官剛正不阿,素有賢名,就連陸炳都仰慕其名,請吏部調沈煉入錦衣衛,對他禮遇有加。

俗話說得好,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嚴世蕃不怕各路達官顯貴,對沈煉這樣的愣種倒是頗爲忌憚。再者,沈煉是陸炳眼前的紅人,沈煉好對付,但這陸炳可是有明一代最具權勢的錦衣衛指揮使,備受嘉靖皇帝恩寵,顯然,陸炳是個不能輕易得罪的人物。

不看僧面看佛面,此時此刻,就算明知沈煉是蓄意挑釁,嚴世蕃也不得不強壓心中怒火,選擇忍氣吞聲,息事甯人。

小小鬧劇就此作罷,但沈煉卻並未善罷甘休,戲耍嚴世蕃只不過是一道開胃小菜,真正的大餐還在後頭……

02 彈劾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北京城。

十萬鞑靼鐵騎破關而入,兵鋒直抵北京城下,敵酋俺答汗向明廷開出退兵條件:通貢互市。(“庚戌之變”延伸閱讀:曆史的血腥與瘋狂:買賣不成,仁義不在)

對手已經明牌,壓力自然落到了嘉靖君臣頭上,但對于通貢互市,國子監司業趙貞吉第一個不答應。在群臣廷議時,面對怯懦而不敢言的文武百官,趙貞吉率先疾呼:“城下之盟,古人所不齒,一旦就此同意通貢互市,敵人必將得寸進尺,那時又該如何應對?”

然而,鞑靼人兵臨城下,絲毫沒有退兵的意思,明軍是打也打不過,攆也攆不走,萬一北京城破,後果不堪設想,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正因如此,朝中鮮有人敢表態支持趙貞吉。

就在趙貞吉孤掌難鳴之時,沈煉竟毅然上疏支持趙貞吉,認定大明決不可委曲求全,通貢互市,並提議嘉靖發大兵與鞑靼決一死戰。

一個小小的錦衣衛經曆也敢對國家大事指手畫腳,嚴嵩等人頗爲不屑,進而斥責沈煉:“哪裏輪得到你來多話!”

沈煉聽罷非但沒有退縮,反而更加激烈地反駁道:“大吏們都嚇得不敢說話,因此小吏才會站出來直言,這有什麽可奇怪的。你們難道不知道主辱臣死的道理嗎?”

一名七品小吏的谏言注定無法左右朝局的走向,不久,在嚴嵩和仇鸾的主持下,明廷與鞑靼達成和議,重開通貢互市。

△沈煉的草書

這樣的結果令沈煉大爲憤慨。

一方面,鞑靼人肆虐京師,朝廷卻不思進取,一味求和,大臣持祿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結舌,最後竟結下這屈辱的城下之盟;而另一方面,自入職京師以來,親眼目睹嚴黨敗壞朝綱的種種行徑,沈煉更是忍無可忍。他曾向好友太仆寺丞張遜業痛陳道:“綱紀大壞,賄賂公行,四海民窮,九邊政廢,實際上就是嚴嵩父子的罪過!大奸不除,一切事情都將無法推行。”

張遜業只當好友發發牢騷,沒成想,幾天之後沈煉便親手引爆了大明朝堂。

嘉靖三十年正月,一本《早正奸臣誤國以決征虜大策疏》被遞進紫禁城,來到了嘉靖皇帝的禦案之上。

在奏疏中,沈煉洋洋灑灑列舉了嚴嵩受賄、擅權、怠政、阻塞言路等十條大罪,並言明今虜寇之來者,三尺童子皆知嚴嵩父子之所致也。最後,沈煉懇請嘉靖將嚴嵩等人詳議其罪,應誅而誅,應斥而斥。

好你個沈煉!新仇加舊恨,嚴嵩父子自然火冒三丈,當即反參沈煉一本,控訴沈煉構陷重臣,以博取直名。

在當時,嚴嵩聖眷正隆,彈劾嚴嵩的科道言官普遍不得善終,何況沈煉並非言官,顯然沒有風聞言事的資格。因此,厭惡官員賣直的嘉靖龍顔大怒,以诋毀重臣之罪將沈煉杖責四十,貶谪保安州。

沈煉彈劾嚴嵩終以失敗落幕,在陸炳等人的力保之下,沈煉方才保住性命。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的,但沈煉偏偏就不信這個邪!

03 誣陷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九邊重鎮宣府。

當再一次收到沈煉的信件時,宣大總督楊順不勝其煩,再也無法壓制心中的怒火。

自被貶谪以來,沈煉雖已削職爲民,但他仍時刻心系朝堂,壓根就沒消停過。

北虜時常犯邊,邊境戰事不斷,而明軍守將大多畏敵如虎,怯戰不前,以致邊地民生凋敝,困頓不堪。宣大總督楊順是嚴黨骨幹,治邊庸碌無爲,對此,沈煉看在眼裏,急在心頭,自然也將這筆賬算在了嚴嵩父子頭上。

因此,沈煉在保安州常常大談國事,痛斥嚴黨亂政誤國,但凡碰到來往士紳,必定要怒罵嚴嵩父子一番,更將嚴嵩與李林甫、秦桧等曆代奸相並論。

此時沈煉已非官身,此舉無異于引火燒身,不少友人勸其收斂鋒芒,但沈煉斷然拒絕了衆人的好意。他曾這樣說過:“當初我不是言官,現在我也不是啞巴,若有人膽敢欺君罔上,我誓與其不共戴天,必當舍此身以報主上,以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沈煉的一系列行爲自然引起了嚴黨的警覺,只不過還沒等楊順等人發難,沈煉便先一步找上門來。

楊順一味死守城關,不敢出城迎敵,任由鞑靼騎兵肆虐邊地,沈煉多次致信譴責,催促其發兵退敵,而楊順每次都以貶谪官員無權過問爲由予以拒絕。

這一次,怒不可遏的沈煉向楊順發出威脅,如若還不發兵退敵,自己將上奏朝廷,告他個畏敵避戰之罪。爲此,沈煉甚至親自帶人杖斃了楊順手下幾名殺良冒功的明軍士卒。

楊順又氣又驚,于是趕緊聯絡嚴嵩。大哥,這人不能再留了!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緊接著,一場陰謀悄然向沈煉襲來……

當時,邊地白蓮教盛極一時,明廷命楊順等邊將抓捕其頭目,楊順轉念一想,這正是解決沈煉的大好機會。于是,楊順等人將沈煉列爲白蓮教匪首之一,給他定了個謀反的罪名。

嚴黨權勢滔天,朝中官員雖皆知此爲冤案,但少有人敢直言進谏,就算張遜業等個別官員仗義執言,也會立刻遭到嚴黨的無情打壓。最終,嘉靖下诏,將沈煉抄家問斬。

行刑前,沈煉依舊痛罵嚴嵩等人禍國殃民,並寫下《絕命詩》一首:

宋室忠臣死,吾應是後身。

誰知今將相,還是姓秦人。

△沈煉

風水輪流轉,多年以後,終于也有嚴嵩父子倒黴的時候。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當嚴世蕃在京城西市開刀問斬之時,在刑場的某一角落,一群年輕人默默豎起一杆長幡,幡上赫然寫著兩個大字:沈煉!待劊子手砍下嚴世蕃的頭顱後,這些人不禁嚎啕大哭道:“我們的老師在地下終于可以瞑目了!”

對于沈煉,《國榷》曾有這樣一段評價:“(沈煉)投身荒塞,隱約潛晦,何必不自得。”看來,談遷也認爲沈煉一味嫉惡如仇,不懂得韬光養晦,才落得斬首棄市的悲慘結局。

明哲保身的道理世人不難理解,但甯鳴而死,不默而生,則是另一種態度。

或許在沈煉看來,人生在世,上無愧于天,下無愧于地,行無愧于人,做無愧于心,才是別樣的精彩。

4 阅读: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