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丨共治“鹽堿白”同植“牧草綠”

河北新聞網 2024-04-25 08:51:07

4月18日,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羊二莊鎮,兩位科研人員在國家牧草産業技術體系滄州綜合試驗站的試驗基地取苜蓿地土樣。 河北日報記者 張岚山攝

4月18日,在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羊二莊鎮,大片大片的紫花苜蓿長勢旺盛,還有20天左右將迎來今年首茬收割期。

在羊二莊鎮的西劉莊村村南,圍欄圍起一片占地近300畝的試驗田,這裏是國家牧草産業技術體系滄州綜合試驗站的鹽堿地改良與利用試驗基地。

“一般情況下,當土壤含鹽量大于千分之三時,小麥出苗就會受影響。經過多年努力,試驗站成功實現在中重度鹽堿地上建植苜蓿,讓這裏的鹽堿地有了高效利用新途徑。”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智健飛正和團隊成員一起,查看試驗基地苜蓿的生長情況,並進行土壤取樣備檢。

智健飛說,最大限度發揮鹽堿地效用,就要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草則草,糧草輪作、農牧結合。紫花苜蓿被譽爲“牧草之王”,有改良鹽堿地的作用,進行雨養旱作,播種一次可以連續收獲四五年,一年可以收割四至五茬。國家牧草産業技術體系滄州綜合試驗站的主要目標,就是助力苜蓿産業發展與鹽堿地高效利用,助農增收。試驗站已成功研究出一套苜蓿從品種選育,到種植、收獲、加工,再到病蟲害防治的成熟技術模式。

離試驗基地不遠,在羊二莊鎮現代畜牧産業園區,黃骅市豐茂盛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院外,一個個由白色薄膜包裹的圓柱狀物品碼放齊整。“裏面是青貯飼料。這樣加工處理後,可以放置較長時間。”黃骅市農業農村局飼草站站長于合興說,這種看似簡單的苜蓿青貯産品飽含科技成果,那就是高水分苜蓿青貯技術的突破與運用——收割、切碎全程苜蓿不落地,加入菌劑,然後將苜蓿用拉伸膜包裹青貯。在不破包的情況下,這種青貯苜蓿可保持3年品質如新。

黃骅市豐茂盛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家牧草産業技術體系草産品研發示範基地,主要從事苜蓿的種植、收儲及加工。在試驗站的技術支持下,公司苜蓿的産量和品質都有了很大提高,現在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

“我們的草産品,除供應當地養殖企業,還賣到了天津、山東以及更遠的重慶。這次參會又聯系了新客戶。”正在廈門參加中國飼料工業展覽會的黃骅市豐茂盛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高立強在電話中告訴記者,特別感謝試驗站提供的技術支持,現在公司苜蓿種植面積已發展到6800多畝。

在科技的助力下,當地多家苜蓿種植企業已成爲全國知名奶業企業的供貨商,同時所産新型苜蓿寵物飼料在各大電商平台熱銷。

“在試驗站等各方科技力量的助力下,目前滄州渤海新區黃骅市的牧草種植面積已近20萬畝,年産幹草15萬余噸,苜蓿産業産值突破4億元。”于合興說,牧草産業的發展,也吸引了全國多家知名奶業企業來這裏設牧場、建基地,共同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河北日報記者 張岚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