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上有個小島,島上兩個小國,一個吃香喝辣,一個吃不上飯,恍若兩個世界

奇趣城市 2024-04-10 11:53:08
海地島概況

在大西洋的邊緣,加勒比海的懷抱中,有一個形似"獨角仙"的小島,它就是海地島。這個面積僅7.6萬平方公裏的島嶼,還不及中國重慶市的大小,卻被一分爲二,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海地和多米尼加。

海地島東西長約650公裏,南北寬約240公裏。它坐落在加勒比海的北部,巍峨的山脈橫貫島嶼,茂密的叢林點綴其間,碧藍的海水環繞四周。這裏終年溫暖濕潤,陽光明媚,宛如一個熱帶天堂。然而,這樣一個小島,竟然容納了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

正如古語所雲:"相見不如懷念,有緣千裏來相會。"海地和多米尼加,雖然同島而居,山水相連,但在人種、語言、風俗和發展水平上,卻有著天壤之別。

多米尼加主要是黑白混血和印歐混血人種,占總人口的75%,而黑人僅占11%。他們大多講西班牙語,是典型的拉美國家。

反觀海地,95%的居民都是非洲黑奴的後裔,講著獨特的克裏奧爾語,這是一種融合了歐洲語言和非洲語言的混合語種。

遠看兩國,似乎都是椰林樹影,白沙碧海,但走進人們的生活,你會發現一個是現代文明的都市,另一個卻仿佛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多米尼加經濟發達,政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而海地卻貧困落後,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多米尼加的富足生活

讓我們先將目光投向多米尼加共和國,這個位于海地島東半部的國家。多米尼加國土面積4.8萬平方公裏,人口約1100萬,首都聖多明各。自1844年獨立以來,多米尼加的政局一直保持穩定,爲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安居才能樂業,穩定才能發展。"多米尼加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在穩定中謀求進步。

多米尼加雖然是一個農業國,但其農業生産豐富多樣,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夠出口創彙。香蕉、蔗糖、咖啡、牛油果等多種農産品,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各地,爲國家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古人雲:"糧食足,天下安。"多米尼加人民不僅吃飽穿暖,還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除了農業,旅遊業也是多米尼加的支柱産業。這裏有著加勒比海最美的風光,碧海藍天,椰林白沙,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休閑度假。

多米尼加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如今,旅遊業已經占到了多米尼加GDP的17%,成爲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天似乎格外眷顧這片土地,不僅賜予了多米尼加豐饒的農業和秀美的風光,還在地下埋藏了豐富的礦産資源。

這裏有著美洲最大的露天金礦,還盛産寶石、大理石等珍貴礦産。特別是多米尼加獨有的藍珀和國石海紋石,更是價值連城,爲國家創造了大量財富。

海地的貧困困境

而就在多米尼加的身旁,卻有一個飽受貧困和動蕩折磨的國家——海地。這個國家雖然在1804年就擺脫了殖民統治,成爲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但獨立後的海地卻陷入了無盡的混亂和困境。

根深蒂固的政治腐敗和頻繁的政變成爲海地發展的最大絆腳石。那些肥頭大耳的政客們不知民間疾苦,只知道不斷榨取,年複一年,留給人民的只有赤貧和絕望。

一個國家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權利成了少數人的籌碼,而責任卻成了多數人的負擔。

爲了早日脫貧,海地民衆不得不對大自然下了狠手。肆意砍伐,毀林種地,森林覆蓋率由60%驟降至不足1%,滿目瘡痍。

殊不知,破壞生態的代價是慘痛的。土地變得貧瘠,農作物産量一年不如一年。人們終于意識到,竭澤而漁只會讓魚枯竿,毀林燒荒只會讓土地披麻戴孝。

看天吃飯的海地人民,還要時刻提防自然災害的侵襲。2010年的大地震和2016年的飓風"馬修",都給這個脆弱的國家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滿目瘡痍中,民衆只能在廢墟中尋找活下去的希望。

可悲的是,活下去也成了一種奢望。80%的海地人生活在赤貧中,每天都在爲溫飽而發愁。

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讓海地的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千瘡百孔。疾病肆虐,文盲遍地,人均壽命只有53歲。這裏的孩子,甚至還沒來得及識字,就已經被饑餓奪去了生命。

爲了活命,海地不得不向國際社會伸出了援手。年複一年,源源不斷的救援物資被運往海地,卻大多落入了貪官汙吏的腰包。

于是,悲劇一幕幕上演。饑民們煮土充饑,將泥土、鹽和黃油混在一起,做成泥餅,咽下去聊以充饑。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于餓得連尊嚴都可以吞咽。

1 阅读: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