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那些對外人很好,卻對父母“窩裏橫”的人,是有原因的

鯉魚兩條 2024-05-07 16:54:31

作者丨小稚

一個高中同學說:我現在感覺,我跟我媽說話,很容易發脾氣,也很容易不耐煩。發完脾氣以後,我也很後悔,感覺自己這樣不應該,但下一次可能還是會犯相同的錯誤,難道我是個窩裏橫嗎?

她有此困惑,是因爲她自我感覺平時不管是跟同事,還是朋友交流的話,明明不是這個樣子,是能夠好好說話的,性格和情緒也很穩定。

在生活中,我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人,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有。大致來說,共同點都是:對外人很好,卻在面對父母的時候,暴露出自己最差的脾氣,看起來很像“窩裏橫”。

其實,這種性格的産生,多半不是無緣無故,而是有一定原因的。

說個實在話,前些年的時候,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

不管是同學,還是認識多年的朋友,再或者是同事,大家普遍都認爲我是個脾氣很好的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情緒也特別穩定,基本沒人見我發過脾氣。但就是每次一回家,我都要跟我媽吵架,很少會有例外。我也不知道爲什麽,我跟我媽一說話,暴脾氣就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經常把自己吵得淚流滿面,在多年的生活裏,基本都是如此。

而當我現在擁有了比較穩定的內核,看問題的方式也産生改變以後,才真正開始試圖去理解這個問題産生的根源。

雖然我一向不喜歡用原生家庭的緣由,來歸結個人性格的形成,因爲我認爲人是變化的,在自己長大以後,可以隨著自己的心境,來決定自己成爲怎樣的一個人。比起未來的話,過去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應該一味阻礙我。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這種性格的形成,就是跟我的原生家庭擺脫不了關系,同我母親的性格和教育更是息息相關。

而我用了快30年的時間,才真正完成了自我內核的重塑,不再受原生家庭的諸多影響。

我現在跟我媽基本不再吵架,關系也比以前好多了。

話再說回來,我媽在我的成長歲月裏,是怎樣的性格呢?簡單來說就是說一不二。她希望孩子是聽話的,懂事的,不讓她操心的,小時候我任何犯錯或者不如她意的行爲,都有可能會挨罵或者挨打,包括但不限于吃飯的時候我要是不小心摔了碗,就不敢再吃了,我媽肯定會罵我。

當然,罵完以後,她肯定會再給我盛一碗飯。

而我從小是個比較有自己想法的人,很多時候我感覺我媽不講道理,都會試圖據理力爭,說出自己的觀點,我媽的做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反正罵了再說。

哪怕我說的東西是對的,她自己也意識到這點了,但是她不會承認錯誤,她會繼續責怪我,說我在頂嘴。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我媽肯定是愛自己孩子的,她這輩子都是在爲了孩子著想,只是站在她的立場,我媽始終沒有學會尊重孩子,因爲她自己作爲孩子的時候,同樣沒有被尊重過,所以她不明白孩子再小,也是有尊嚴的這個道理。

而我的童年生涯,可以這樣說吧,基本是跟我媽吵到大的,當然肯定不是每天都吵架,但我經常被我媽罵哭。反正理由有很多,我媽也不太給我面子,有時當著同學的面都會罵我。

其實仔細想想,這個時候我的逆反心理,就已經開始生根發芽——在我媽這裏,我的傾訴欲一直沒有被真的尊重過,這份執拗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會在心裏埋藏。我在跟我媽不斷吵架的過程中,于潛意識裏奠定了跟她相處的基礎模式,平時大家心情都好的話肯定看不出來,但是一旦涉及到爭論或者辯駁,我就會下意識地産生不好的情緒。

如同我們以前吵架一樣。

而這份埋藏的傾訴欲,在什麽時候會選擇破土而出呢?

很簡單,就是當我自己可以掙錢,並且父母需要一定依賴我的時候。說得紮心一點就是,這個時候我很容易用我媽曾經對我的方式來對待她,因爲她以前稍微一面對與我的矛盾,就是用對我發脾氣的方式,來解決所有問題。

當時我還小,我沒辦法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我不管給父母說什麽,我媽也聽不進去,她只會認爲我是在頂嘴。

而現在我們的身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反過來了,所以很多時候我自己都沒意識到,我變成了我媽曾經的樣子。

後來,我認識不少同樣面對父母,無法平心靜氣說話的人,仔細交流下來,發現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點相似,這種相處模式,其實是父母先傳遞的,然後自己長大以後,不自覺就模仿了過來。

而當我自己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才真正實現自我改變,後來再也不跟我媽吵了。我媽說啥由著她去說就行,我不再執拗于去爭對錯,或者讓我媽理解我。這是很難的,這麽多年都沒實現的事,怎麽可能我媽突然就想明白了?我看到了問題的根源,也看到了我媽性格裏的問題,但這是她人生的課題,我媽這個年紀不可能改,而我需要做到的是實現自己人生的課題。進行一定的課題分離,不把這兩者混淆,明白自己要什麽,未來要過怎樣的日子就行。很多時候自己想不明白的問題,自然就順勢而解。

-END-

0 阅读:169

鯉魚兩條

簡介:想讓你知道很多道理,也能過好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