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幫助遊客“雲登塔”,聯想集團讓應縣木塔有了可持續新玩法|最前線

36氪 2024-04-29 11:50:20

文 | 呂雅甯

編輯 | 蘇建勳

“任何文化遺産都有硬幣的兩面,一面是保護,另一面是利用。”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曆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說。在他看來,新IT賦能的文遺保護是一項朝陽行業,未來還將迸發更多的可能性。

當AI技術賦能萬物,但“落地”才是最終目的。特別在文遺保護領域,文物遺産是人類曆史、文化和傳統的珍貴載體,如何讓文物從“活下去“到“活起來”成爲行業共同面臨的痛點,這也是關乎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帶著這個問題,36氪來到文物大省山西,在AIGC技術賦能文遺保護的真實案例中找到了答案。

4月26日,“新IT,新文遺:應縣木塔數字新篇啓幕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x 聯想集團 AI賦能智慧木塔成果發布會”在應縣木塔景區舉辦,“智慧應縣木塔”方案在會上首度亮相。

應縣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遼清甯二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距今已有968年的曆史。這座具有多層使用空間的古代木構佛塔,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在科學、藝術與宗教文化方面都有巨大的價值。

但由于曆史上受地震、風雨、戰亂等因素帶來的損傷逐漸累積,應縣木塔在曆經近千年之後,已逐漸顯露出傾斜之態,目前遊客也已無法登塔參觀。木塔複雜的結構、衆多的零部件以及有限的曆史資料,都爲應縣木塔的修繕工作增添了層層難度。

“在木塔保護工作中,盡管已有多種測繪手段,但仍有未知信息。比如木材的腐朽,它的腐朽面積是多大?腐朽程度是多深?如果數字技術能爲我們直接提取這些信息,後續的保護工作就有的放矢。”王小龍,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談到。

應縣木塔。圖源:視覺中國

自2023年2月起,聯想集團攜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開啓“新IT,新文遺:AI賦能智慧應縣木塔”項目,以新興技術賦能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智慧應縣木塔”應用的開發曆時一年多,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提供學術支持,基于聯想集團的空間計算AIGC組合技術研發構建,並把技術成果與應縣本地共享。

36氪了解到,在研發過程中,項目累積運用基礎素材超過1500萬面片,完成近6萬行unity編程,渲染模型達4.2G,通過高精度的數據高度還原應縣木塔的完整構造與各項細節,幫助應縣木塔實現文遺活化和保護路徑創新的雙重效果。

由于目前景區暫停登塔,“智慧應縣木塔”體驗應用的 VR設備模擬登塔可以保障遊客的遊覽體驗,高度還原的塔內場景尊重事實,以藝術寫實手法在元宇宙中還原千年木塔景象。

項目還原複刻了木塔一至五層5大探索場景,涵蓋了對話梁思成、撿拾AR道具等7大交互設計,以及佛像藏經、禮佛盛景等11處大型動畫特效,讓遊客實現沉浸式的交互體驗。體驗者還能在應用中跟隨NPC遊覽,通過虛實結合的交互體驗了解木塔的前世今生。

同時,“智慧應縣木塔”項目爲木塔建立起可視化數字資訊檔案,也爲日後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數據框架支持。項目也結合AI技術新增了多項交互式創新嘗試,如以AI與AR技術輔助現場勘察等。

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毛世傑介紹,“智慧應縣木塔”項目本身有極高的落地效應和需求,應縣木塔保護工作具有複雜性、急迫性,因此項目不僅關注木塔的三維重建恢複工作,也嘗試運用技術手段呈現木塔曆史知識,爲用戶提供互動體驗。這項經驗同樣可以複制借鑒在其他文物保護遺産工作中,因爲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性需求。

下一步,聯想集團還將嘗試利用大模型進行專業訓練,打造“智慧守塔人”AI助教,在古建人才培養、木塔研究傳承等方面展開更多創新探索。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