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歸來!美國歸還38件中國文物,曆史的橋梁再次搭建

博龍典藏 2024-04-20 17:24:06

當地時間4月17日,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索38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儀式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舉行,美國紐約曼哈頓區檢察官辦公室將繳獲的38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移交中國政府。

經初步鑒定,專家判斷該批文物大部分爲明清時期我國藏傳佛教文物,涉及佛塔、佛像、佛教飾物等類別,涵蓋銅、泥、象牙、木等材質,內容豐富,保存完整,具有重要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在曆史的長河中,文化藝術品是溝通古今的橋梁,是民族記憶的載體。美國正式返還38件中國流失的文物藝術品,這不僅是兩國文化交流的勝利,更是中華文明珍寶得以重歸故裏的喜訊。

據此前報道,經國務院批准並經中美雙方互換照會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衆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順延有效期工作順利完成。新文本于2024年1月14日生效,有效期5年。

中美兩國于2009年1月14日首次簽署此諒解備忘錄,之後分別于2014年和2019年續簽,有效期至2024年1月13日,期間成功實現15批次504件/套流失美國的文物藝術品回歸中國。

目前,追索流失文物時可利用的國際法主要有:1954年《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産的公約》、“1970年公約”“1995年公約”以及我國與秘魯、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等簽訂的雙邊條約。

“國際公約只對締約國有效,許多作爲文物進口國的歐美國家遊離在公約之外,因此我國成功追索的例子不多。”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王開玺說。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表示,盡管已有多個國際公約可作爲追索流失文物的依據,但現有國際公約缺乏溯及力,且約束力有限,難以通過法律途徑追索更早之前流失的文物。

對于我們來說,這38件文物的回歸,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收獲,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它們像是一位位久違的親人,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每當我們在博物館中凝視這些文物,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連接,那份屬于中華兒女的自豪與情感。它們每一件都如同一部濃縮的曆史長卷,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它們不僅是物質的遺産,更是精神的瑰寶,每一道痕迹、每一處細節,都講述著過去的故事,傳承著祖先的智慧。

如今,這些文物跨越千山萬水,曆經重重波折,終于重回祖國的懷抱。它們的歸來,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極大提升,更是對中華民族曆史和文化傳承的堅定守護。

此次文物的回歸是中美兩國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自2009年中美簽署關于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雙方在文物保護領域開展了深入的合作。這次文物的成功返還,不僅是對備忘錄精神的再次踐行,更是對中美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生動诠釋。

此次事件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産的重要性。每一件文物都是曆史的見證,都是文化的傳承。我們有責任守護好這些寶貴的遺産,讓它們安然無恙地傳承下去,讓未來的世代也能從中汲取智慧,感受曆史的魅力。

最後,讓我們以最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些漂泊多年的國寶回家,感謝所有爲文物回歸付出努力的人們。這是一次文化的盛宴,也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國寶歸來,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文化遺産,更激發了我們對曆史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憧憬。

文化之橋,連接過去與未來,讓我們共同守望,共同傳承!

*圖源網絡,侵刪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