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值異常的中短債,成了一樁懸案

北漂民工的 2024-04-29 06:13:56

這幾天因爲某只淨值異常的中短債基金,一直有讀者朋友在後台私信讓我聊聊是怎麽回事,還有很多博主信誓旦旦地說,自己發現了這個中短債暴跌的原因,就是踩雷,如此雲雲。

民工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咨詢了幾位資深的債券基金經理和交易總監,大致猜想一下可能的原因。

我寫得比較晚,因爲最近發現我的文章被其他博主借鑒了,明明大家都認識,但連招呼都沒打——那就索性晚點複盤,這個時候熱點也過了,大家也不關注了。

作爲一個喜歡記小本本的博主,民工已經拉黑了好幾家公司的中短債 了(但踩雷這種小事情,其實一點也不影響這些公司的中短債基金蓬勃發展、規模再創新高)。

目前主流看法中,該産品淨值異常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踩雷信用債券。

第二,抄底長期國債。

第三,預告贖回剁券。

我們一一分析一下。

首先是踩雷信用債券,有看法是踩了萬科的債。比如不周山更新了一篇文章《萬科債券,收益率跌倒50%了 !!!》,萬科的債券確實在4月25日發生了下跌,但這個說法被朋友否定了。第一,有散戶的戶,一般不會主動買這麽多流動性很差的、隨時可能發生大幅波動的信用債,這個在交易員圈子內基本上是共識;第二,萬科的估值早就跌了,這個産品持倉曆史上是比較平穩的,一般不會介入這種交易,最多下沉資質買點爛城投,不至于這個點買萬科。

除此之外,近期沒有信用風險事件發生,因爲25號當天,其他同類債基沒有這麽大的跌幅,哪怕是以拉久期著稱的XXXX安悅,當天也沒跌這麽多。

雖然可能性很小,但不排除,這可能是一個原因。

第二,抄底長期國債。這個說法很多人不信。確實近期很多債券基金爲了拉久期,買了很多長債(短債基金合同本身有20%倉位是沒有久期限制的),那麽理論上暴跌的時間應該是4月24日,而不是4月25日。

這就很反常了,4月25號鵬揚中債-30年期國債(511090)只跌了7BP,怎麽那只中短債能跌那麽多?

這個可能性並不是沒有,如果基金經理在24號開盤采取了tom+0的交易方式,買了30年期國債,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即24號早上開盤在上了一兩個BP後就抄底了,結果全天上了6BP。

那麽有朋友會問了,不對啊,24號的交易爲什麽淨值體現在25號?這就是tom+0的交易方式:24號談好的交易,25號才發交易。一般當天T+0的交易不多,默認都是第二天交易,也就是說,在你談交易的時候,其實價格就鎖定了,不論第二天價格如何,都要按照前一天的價格成交。

不過蹊跷的是,這個淨值異常的中短債,26號的淨值波動,又恢複到了普通短債基金的水平,只跌了3BP。

第三個是,預告贖回剁券。簡單來說,就是有機構贖回,提前打招呼告訴你,馬上月底了我要走了,你准備流動性吧。但可能持倉的都是短久期下沉的信用債,流動性都比較差,所以發生了流動性危機,就有點類似前年債災的某網紅中短債了,但沒那麽嚴重。其實也可以論證,就是把25號所有信用債拉個最新成交價格,再給這些個券拉個估值,軋差算一下有沒有差異特別大的,如果有,可能就是這個基金剁出去的。

有網友說,年報數據看,裏面的機構占比不多,應該不至于。但很多信披是嚴重滯後的,而很多機構又習慣了快進快出,你很難捕捉到真實的變化軌迹。

那麽,我們能否從官方回應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迹呢?

首先我們看大跌當天,疑似該公司官方電商主播的回應:

給出的理由是:經理投資節奏失穩。

這個說法是比較模糊的,涉及節奏,是不是就和交易有關呢?有沒有可能是因爲交易的原因,導致了淨值回撤?

主播主頁上還挂著“只投AAA”的中短債……唏噓不已。

不過在4月26日,基金經理賬號挂出了一篇文章,算是正式回應了産品淨值異常。

注意這個措辭,基金經理仍然沒有回應淨值異常的原因,這個回應其實是有很強的藝術成分在裏面的。

基金經理回應了流動性問題,可能是擔心大家以爲這個中短債會想22年年底某個大跌的産品一樣,那就排除了,流動性的問題。其次說了可控的資産組合比例、較低的杠杆,說明了該短債基金的資産配置上應該是沒有什麽太大的變化,也沒加什麽杠杆。

就像相親一樣,一個男生告訴你他95年出生,身高180cm,有車有房,92學曆,北京戶口,大廠上班,那你會問:爲什麽這樣的男生還會剩下?

你不要看他說了什麽,你要看他沒說什麽。上面的條件,唯獨少了體重。這個男生,很有可能和民工一樣,是一個200多斤的大胖子。

那麽到基金經理這裏也是一樣,你不要看他回應了什麽,你要看他沒回應什麽。

第一,沒有回應是否踩雷信用債。第二,沒有提到久期。

第一條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按照公募行業部分公司公關的慣例,即便是踩雷了也不能承認,比如XX、XX和XX都是這麽做的,只要你不承認,就不會留下官方證據。

第二條就比較可疑了。結合到前面所說的,“經理節奏失穩”,那麽可以猜測,是不是在高位,幹了30年國債?

那麽,我們是否就能得出結論,XX中短債一定是因爲某原因才淨值異常的嗎?

抱歉,不能。即便在咨詢了三四個債券投資專家後,我依然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真正的原因,只有基金經理自己知道了。

注意我的措辭,在本文中,我一直用的是“淨值異常”,而不是“踩雷”,就是無法確定這個産品淨值波動的原因。

這種程度的淨值波動,會造成多大的影響?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曆史:

20年某淨值異常的短債,峰值規模200億,淨值異常後僅一年規模掉到只剩下不到20億,比較勵志的是,沒多久,規模再次突破百億大關,現任基金經理也相當穩定。

22年某淨值異常的短債,峰值規模也有百億,發生淨值異常後,規模腰斬,一度萎縮到峰值的三分之一,中間基金經理也沒走,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把規模又做到百億。

我不是給你們講什麽勵志故事,而是想說,很多時候互聯網的記憶是很短的(但是沒辦法老工記性太好),牛逼的銷售,就是要把業績差的産品也賣出去(暴論)!

但對于當前這家公司來說,確實是有點難熬,因爲公司一共才14億的公募規模,這個中短債占了約10億,是公司最大的單品。這次事件後,産品被大額贖回是不可避免的。

接下來要說的,就和本文主題關系可能不大了。

經理在回應中寫了一句話,叫“中短債就像我的孩子一樣”。

某位固收投總朋友點評:這樣變形的賭博式操作,也敢說産品像自己的孩子?有哪個父母敢讓自己孩子去玩無保護極限運動?

我覺得投資動作變形,不一定全部怪基金經理。這種事情,民工看過的太多了。

在電商平台上,誕生了那麽多爆款的短債基金,前有XX,後有XX,都是單季度新增規模百億的明星産品,想要爆款,可能是很多公司的心結。

很多決策都不是基金經理自己做的,而是公司和銷售給的壓力,想要保持初心做好産品,實在是太難了。

我還是之前的觀點:債券基金,盡量去買債券保有規模比較大的公司的産品。

我從來沒說過大廠就不會踩雷,就上面這些大公司,固收産品有踩雷記錄的,我有印象的都至少有五六家(其實也有一些複雜曆史原因),只不過在零售短債裏面踩雷的,幾乎沒有。

重點在于:1、大公司的信評會嚴格一點,有一些風控比較嚴的公司,稍微下沉一些的債券都是不給入庫的,基金經理想買都買不了;2、大廠人多,投入精力多,很多還有一些信息優勢,人家滾隔夜都能比你便宜,相對還是占優;3、大公司相對要臉,這個不展開了。

可以動動你的腦子想一想:爲什麽這些固收大廠的業績一般,還有那麽多機構投資者願意買呢?機構投資者爲什麽不去幹小公司的網紅短債呢?你是不是比機構投資者更聰明?

民工老喜歡調侃自己,說大家看民工的文章,可能賺不到錢,但可以讓你把錢虧得明明白白,因爲我知道:

在這個市場上,你連你的錢是怎麽虧的都不知道,實在是一件太過于悲哀的事情!

一家之言,不一定對。不作爲投資依據。

2 阅读:191

北漂民工的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