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下650億美元後,台積電美國工廠仍是“一場夢”

鎂客網 2024-04-29 10:30:45

等到工廠正式建成,訂單是否真的會來呢?

鳳凰城,美國亞利桑那州州府,一個位于美國西南部的城市,常年氣溫幹燥,四周圍繞著沙漠丘陵。

在幹旱沙漠裏,台積電的辦公大樓矗立其中,旁邊是正在建立的芯片制造工廠。

自2020年,台積電宣布美國亞利桑那州芯片工廠計劃以後,來自中國台灣和美國本土的工程師們就開始爲這座制造設施工作。

到了2022年底,全球頂級芯片公司的一把手們更是齊聚在這座晶圓廠裏,慶祝台積電首家美國工廠設備到廠。

在那場儀式上,台積電披露了第二座晶圓廠的計劃。雖然比亞洲本土生産的先進技術要落後一兩代,但依然代表著世界領先水平。

然而在投入近400億美元的資金後,美國芯片工廠的進度反倒一拖再拖,原定于今年投入使用的一期工廠,大概率延期到明年。

到了今年4月初,台積電再次宣布了第三座芯片工廠的計劃,總投資也超過650億美元。

在《Rest of World》的一篇報道裏,介紹了台積電美國工廠遇到的艱辛曆程,而這些問題其實早已不是什麽秘密。

美國工廠成本謎題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占地面積爲1100英畝,約合445公頃,相當于625個足球場。

這個面積超過了台積電在台灣的廠區面積總和,且比台灣新竹科學園區的面積大出一半以上。

正因如此,台積電在一期工廠預計耗資120億美元。

正常來說,建立4nm先進封裝廠的投資確實很高,根據美國研究機構CSET的報告數據,台積電美國新廠的建設成本是台灣建廠的至少5倍,因此120億美元的預算其實高于建設方的報價。

但台積電很快遇到了第一個問題:全球供應鏈中斷,以及通脹壓力。

受到疫情的影響,美國海運出現了“大堵車”的狀態,制造芯片所需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正無助地漂流在某個港口之外。

而港口內的工人卻因缺失必要的貨運卡車開始“躺平”拒絕加班,最終造成了連鎖反應,讓全球供應鏈開始陷入了混亂。

除了堵塞以外,物流價格成了半導體企業頭疼的另一大問題,海運的價格開始飙升。

爲了降低建設成本,台積電決定采用“台灣制造整廠輸出、美國組裝”策略,但依然壓不住價格,因此費用急劇上升。

而這時,台積電又遇到了第二個坑:美國政府的“大餅”。

台積電對國際擴張的興趣,源自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半導體行業也不例外。

在這場爭奪芯片制造巨頭的競賽裏,美國政府爲了彌補制造環節的薄弱,推出一系列補貼政策吸引台積電在美國建立更大更先進的工廠,而台積電也有意在海外建立工廠。

在《芯片與科學法案》裏,美國政府開出了527億美元的資金補貼和稅收等優惠政策,雖說是數家瓜分,但美國政府承諾給台積電的金額並算不低。

爲了補貼,台積電宣布了啓動第二期工程,預計于2026年開始生産3nm制程技術,兩期工程的總投資金額增加至400億美元。

然而在台積電申請補貼後,美國政府就修改了《芯片與科學法案》,針對台積電等外企,設定了“護欄條款”,包括不能在中國大陸市場擴産或者增加投資、不能獨享利潤,賺錢後需要和美方共享、數據透明等等。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想拿到錢,並不容易。

雖然台積電方面表達了不能接受的態度,但赴美建廠已經是板上釘釘了,沒有退路可言。爲了拿到補貼,只能繼續投資。

就在本月,台積電再次宣布了亞利桑那工廠的第三期計劃,整體投資計劃也漲到了650億美元,目的是換取美方最高66億美元補助,以及最高50億美元的貸款。

但從目前的進度來看,台積電也是反過來給美國政府畫餅——既然補貼難拿,那工廠的進度也就是個“面子工程”而已。

中和不了的企業文化

對于台積電來說,新建設施的高昂成本其實算不上什麽大問題,亞利桑那州工廠內部的“混亂”,才讓整個工廠上下都感到了不滿。

作爲美國曆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之一,亞利桑那州工廠將創建超過20,000個建築工作崗位和6000個長期工作崗位,其中大部分崗位都留給了美國本地人,由美國工人進行制造。

但芯片制造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高強度工作的行業,由于對于台積電這種訂單爆滿的代工巨頭。

台積電內部人士表示,公司的成功取決于嚴格的、類似軍隊的工作文化,工程師們需要每天工作12小時,周末也經常加班。

在東亞文化的環境下,亞洲員工可以很快適應高強度的工作,例如台積電日本工廠工人,就因更願意加班以及對雇主的忠誠,因而順利地完成了日本工廠的投産。

而美國工程師們,顯然無法接受高壓的工作環境,更不要說接受來自東方的文化差異。

據報道稱,美國員工在台南市Fab 18工廠培訓時,由于無法使用普通話和台灣方言進行溝通,因此每人都會配備一名同作爲事工作夥伴,幫助他們熟悉環境。

但由于台灣同事工作繁忙,大部分美國員工都是通過翻譯軟件應付日常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這種“微妙”的關系最終帶入進亞利桑那州工廠——一半是台積電總部派來的台灣工程師/工人,一半是美國本地人。

就這樣,赴美的台積電工程師們認爲美國工人難以伺候,很難完成任務,缺乏奉獻精神。

反過來,美國工程師們指責工廠的“亞洲文化”導致了工廠管理混亂、等級制度僵化、工作強度太大。

直到目前,雙方依然就企業文化進行著鬥爭,而高層雖然盡可能在縮小雙方文化差異,但顯然他們更偏向于自家員工。

“美積電”的痛

“台積電被譽爲地球上最糟的工作地點之一。”在面對記者的采訪時,亞利桑那州的美國工人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而對于遠渡重洋的工程師們,他們並沒有受到這些外界因素的影響,手拿著高額的補貼、身處寬松的環境,雖然嘴上說著羨慕日本工廠的高效,但實際上他們才是最大的贏家。

而另一個贏家則是美國政府,靠著高額補貼的大餅,成功將台積電收入口袋中,只要工廠不跑,總有建成的一天。

而最痛苦的則是那些美國工人們,身處未開發的沙漠,還要忍受難以接受的長工時文化。

等到工廠正式建成,訂單是否真的會來呢?

本文作者:jh,觀點僅代表個人,題圖源:網絡

0 阅读:1

鎂客網

簡介:硬科技第一産業媒體,提供最有價值的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