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奇同志坦陳:曹甸一仗其實可以不打,由黃克誠擔責不妥

兵說視界 2024-05-20 10:45:57

作者:莫孤煙

聲明:兵說原創首發,已開通全網維權,抄襲洗稿搬運必究

1939年底,時局錯綜複雜。日軍在攻下武漢後,已無力發動全面進攻,中國軍隊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冬季攻勢,毫無屈服的迹象。與此同時,重慶當局已有消極抗日的苗頭,國共摩擦不斷。對于敵後抗日武裝來說,究竟是文鬥還是武鬥,需要根據時局的變化即時決策。

此時的新四軍已經在大江南北開辟了豫皖蘇、蘇魯豫等7塊根據地,發展勢頭很猛,但重慶當局的意圖則是把新四軍限制在黃河以北,矛盾激化。延安總部給中原局指示,江北新四軍要“一直發展到海邊去”。也就是說,當下開辟根據地的重點是在蘇北地區。

【新四軍轉戰蘇北】

之所以要全力爭奪蘇北,是因爲這裏是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日僞軍只是在交通線的重要據點有少量駐紮,廣大鄉村城鎮都是軍事真空地帶。再者,控制了蘇北,就能和皖南的新四軍形成呼應,更有利于新四軍和八路軍協同作戰。

1940年初,延安電令蘇南新四軍陳毅部北上,華北八路軍黃克誠部南下。數月之後,黃克誠率八路軍344旅及新編第2旅共5個團1.2萬人,進入到津浦線以西、隴海路以南地區,初步建立起淮海根據地,而陳毅部也在黃橋大敗頑軍韓德勤部,新四軍與八路軍聯手經營蘇北已成定局。

華中地區我軍部隊越來越多,建制不同、作戰風格迥異,迫切需要統一指揮。中原局少奇同志向延安建議建立華中總司令部,指揮員在朱德、彭德懷、王稼祥、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中選一個人。總部回電說,讓陳毅統一指揮蘇北各部。

【1940年新四軍進入蘇北】

少奇同志的意見是把整個蘇北的部隊統一起來,包括蘇北也包括皖南,這樣大的一個戰略集團,首長非得是重量級人物不可,讓陳毅來統一指揮就是在這樣背景下做的人事安排。

八路軍和新四軍合兵一處,統一指揮的問題刻不容緩。1940年10月31日,黃克誠和少奇同志在阜甯見面,兩天後他們一同去海安,見到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統一指揮的問題很快取得共識。少奇同志給總部發報,建議在葉挺沒來江北之前,由陳毅統一指揮華中八路軍和新四軍各部,葉挺如果來了,則葉爲正、陳爲副。總部很快回電同意。

半個月後,華中八路軍新四軍總部在海安成立,所轄部隊包括陳毅、張雲逸、李先念、彭雪楓、黃克誠五部,我軍力量大增。

【新四軍繳獲大批日軍武器】

黃橋大捷之後,新四軍成功在蘇北站住了腳跟,形成和日、蔣三足鼎立的態勢。看起來似乎形勢不錯,但實際上問題還很嚴重。我軍剛建立的根據地裏,頑軍、土匪、遊雜武裝到處都是,時常發生騷亂,而蔣軍李品仙部(桂系)和于學忠部(東北軍)分別從皖東和山東開了過來,而韓德勤也咽不下黃橋大敗的一口氣,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如此一來,新四軍必須要有一個選擇:到底是先鞏固根據地呢,還是吃掉韓德勤部,徹底解決蘇北問題呢?在這個問題上,中原局和延安總部的意見並不一致,部隊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最終以一場曹甸戰鬥引發當事人及後人半個多世紀的爭議。

少奇同志的意見非常明確,那就是“占領興化,徹底消滅韓德勤部”。但主席對此並不贊同,認爲暫不宜攻打韓德勤。他回電指出“暫時尚不宜取徹底消滅政策”“必須保留興化及韓德勤方有文章可做”。

【新四軍部隊在皖南進行整編】

主席的顧慮在于,韓德勤是顧祝同的嫡系。和白崇禧不同,顧祝同其實在蔣軍高級將領中並非地方實力派,因此韓對于顧來說,猶如命根子。當時周公正在重慶,顧祝同會見周,提出“不要逼韓太甚”。周電告主席,提出我方應該是逼韓讓步,而不是將其趕得走投無路。

顧祝同此時正在皖南調集大軍,江南新四軍葉挺項英部形勢危急,所以和韓德勤的鬥爭(其實就是和顧祝同的鬥爭)要講究分寸。周公認爲,留下韓德勤可以使顧祝同作出讓步,同時和重慶當局也有緩沖的余地。如果徹底驅逐韓,等于是做事不留余地,徹底與蔣、顧撕破臉面,後果可能會相當嚴重。

主席完全贊同周公的建議,立即把周的意見轉告少奇同志,再次強調不能徹底趕走韓。主席還有一層顧慮,那就是周公目前身處重慶危地,如果我軍進占興化,萬一蔣氏一怒之下把周扣押了怎麽辦?

【新四軍部分領導。左起:葉挺、賴傳珠、羅炳輝、張雲逸】

黃克誠也不贊成立即打韓德勤。一方面是蘇北根據地內部很不穩定,亟待剿匪和發動群衆,站穩腳跟。另一方面這個時候去打韓德勤沒有理由,人家又沒打我們,我們主動打人家,不太好說,不符合我方統戰及反摩擦的基本指導。再者,從純軍事角度講,興化一帶水網縱橫,非常不利于進攻作戰,就算打,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問題是形勢不等人,蔣軍湯恩伯、李品仙的13個師已經壓過來了,華中的形勢越來越緊張,主席也認爲不打不行,但究竟怎麽打,打的程度如何,著實很傷腦筋。主席給少奇同志、陳毅等人發電,指示如果蔣軍真的向皖東和淮北進攻時,首先要打韓德勤,但必須要由總部來決定。

少奇同志決心要打,他的理由是如果東北軍和韓德勤部會合,對我威脅實在太大,假如不趁現在的時機給韓部以重創,形勢會越開越危險,直到難以應付。他在電文中甚至強調:“你們有無意見,望三天內答複,否則即開始動作。”可見急于作戰的心情之急迫。

【抗戰時期的陳毅】

少奇已經下了打的決心,但主席反對打,他寄希望于周公在重慶的談判解決蘇北危機,同時他認爲東北軍是可以爭取的。

之後的幾天,蘇北指揮部和延安之間多次電報往來交換意見,少奇態度堅定,一定要打,在11月26日的電文中措辭強硬,聲稱對韓部的進攻已准備好,27日就要發動,不過他們也承諾不打興化。

蘇北我軍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面對這種局面,延安方面最終複電同意,但強調一定不要打興化。

雙方各讓一步,總算是勉強達成了一致意見。這個決策的過程,本身就說明決策是有隱患的。

本次戰鬥于29日發起,韓德勤部在遭到打擊後,將兵力收縮到寶應縣東北一個叫曹甸的鎮子,總兵力約有5000人,而韓德勤在興化還有5000人,隨時都能策應。以當時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攻堅能力,要想一口吃掉如此一大坨敵人,困難是很大的。正如黃克誠所擔心的那樣,北方戰士到了水網地帶不適應,苦戰一天沒有進展,只能對峙。

黃克誠建議圍起來慢慢耗,把守軍的彈藥耗光了再打。但無論是延安還是華中總部,都希望仗趕快打完,拖得越久越夜長夢多。黃克誠的意見沒被采納,新一輪強攻開始,結果久攻不下,傷亡很大,陳毅及時止損,下令停止進攻。

曹甸戰鬥,我軍的傷亡損失數據有不同的記載,付出了較大的代價。黃克誠爲此被撤了縱隊司令員的職,只保留政委一職。少奇同志後來對此有清楚的認識,在給黃克誠的信中坦誠公布地的說,曹甸一仗其實是可以不打的,責任由黃克誠來承擔是不妥當的。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

0 阅读:232

兵說視界

簡介:聚焦國際風雲,深耕戰爭軍事,獲評“百名網絡正能量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