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雲報道:從亞運到奧運,大型國際賽事共赴“雲端”

科技雲報道 2024-05-06 17:12:21

科技雲報道原創。

“廣播電視轉播技術拯救了奧運會”前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這句話廣爲流傳。

奧運會、世界杯、亞運會這樣的全球大型體育賽事不僅是體育競技的盛宴,也是商業盛宴,還是技術與人文的融合秀。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在體育賽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80年代,電視完成普及,時任洛杉矶奧委會主席的尤伯羅斯開啓了“獨家轉播權”的模式。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是百年奧運首次實現核心系統全面上雲,這是奧運科技創新的一個裏程碑事件,雲計算成爲奧運創新的關鍵技術。

2023年杭州亞運會,來自全球130多個國家的1.05億的亞運數字火炬手,以數實融合的方式點燃了主火炬,創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而這其中雲計算再次向世界展現了技術魅力。

大型國際賽事是雲計算的演武場,證明了數字時代最重要的生産要素是數據,核心的生産力是算力,蘊含著無法計算的巨大價值。

曆史上很多先進技術都是在亞運會或奧運會後向社會大範圍普及,普惠大衆。

大型賽事向雲端遷移

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在雅典點燃了新時代的第一把聖火,有來自13個國家的運動員和近8萬名觀衆現場見證了這個神聖的時刻。彼時,人們只能通過報紙、圖片的形式,參與到奧運會之中。

直到1964年(第18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衛星轉播被首次應用到了奧運會之中,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奧運會的觀衆大幅增加。

當時電視轉播重要的基礎設施是電視轉播車,而“衛星+電視轉播車”的轉播模式,在奧運會的發展曆程上有著重要意義。

2020東京奧運會(第32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運會首次使用雲上轉播的形式進行賽事轉播,並減少了電視轉播車的數量;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更是開始嘗試雲上4K甚至8K的轉播形式,將畫質提升了一個檔次。

2023年的杭州亞運會成爲史上第一屆通過雲轉播進行賽事直播的亞運會,而雲轉播與衛星轉播相比又有哪些優勢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型體育賽事等專業視頻直播活動始終存在著“三高”的問題——技術門檻高、網絡延遲高、投入成本高。

對于大型國際賽事來說,要承載包括賽事日程、比分、運動員報名、注冊、交通、食宿等等在內的賽事系統,往往需要從服務器采購開始籌建一整套軟件和硬件系統,搭建一個個實體機房,十幾天的賽事結束後還得拆除。

轉播方面,通常依靠衛星進行信號轉播,往往要需要根據賽事規模,搭建衛星發射和接收設備、設備機房、物理專線等,不僅會耗費大量資金,還可能在賽事轉播過程中因流量激增導致計算、網絡資源緊張等情況,尤其對于奧運會、世界杯等階段性賽事,更會面臨著賽事結束後IT設施拆除等一系列問題。

在賽事直播的場景中,用戶對播放的延時和流暢都有較高要求,理論上延時越低越好。如果服務器加載素材的速度太慢,打開視頻的時間過長,用戶容易丟失對現場實時的沉浸感,影響觀看體驗。

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雲計算。如果能將賽事系統和轉播系統都搬運到雲上,那就不再需要提前幾年自建機房,而是可以根據賽事進程中的數據變化,隨時更改“雲上機房”的大小和結構。

比賽結束後,賽事系統陸續下線,“雲上機房”就能空出來,資源釋放。

但將數據搬到雲端只是一部分。承載大型國際賽事的這朵雲,面對的是幾千個小時的直播內容、全球數十億的觀衆觀賽、以及隨時變動的觀看流量。

這就要求雲技術足夠安全、穩定,能應對全球轉播場景下的高並發、低延時、大規模存儲、跨區容災等要求。

通過雲計算進行視頻直播,直播帶寬還能從Mbps提升至Gbps甚至TB級,以雲上數據中心爲核心的雲平台還能夠高效地支撐起直播系統,使其視頻處理能力更強、速度更快,海量視頻還可在雲上存儲,因此能夠爲觀衆提供高清流暢、超低延遲、高並發的視頻直播服務。

沒有衛星接收設備的中小型轉播媒體也能在雲上獲取節目,不需要添置額外的硬件設施,通過雲上轉播方案、提前接入雲端,就能完成轉播流程,大大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科技企業搶灘“賽事直播”賽道

今年是體育賽事大年,隨著歐洲杯、巴黎奧運等全球體育賽事的陸續播出,賽事直播熱度持續攀升。針對直播過程中的卡頓、延遲、聲話不同步等痛點,包括移動雲、阿裏雲、聲網等衆多廠商推出各種技術解決方案,爲觀衆提供更好的觀看體驗。

移動雲依靠中國移動覆蓋全球的2500+CDN節點對視頻直播進行加速,同時雲平台能夠提供從視頻采編、存儲、轉碼、審核等基礎功能,到産品級的源碼、交互、樣式和采編能力,從而一站式搭建出強大的視頻應用能力,大幅度提升視頻直播、轉播的效率和效果。

此外,依托雲上數據中心強大的計算、存儲能力,雲直播、雲轉播還能夠對高並發的多頻道高清視頻同時進行編輯、轉碼、合成、點播,爲廣大資深體育迷提供即時性、准確性更強的賽事比分、數據統計,還讓用戶能夠流暢切換、隨心選看心儀的比賽直播,並即時對回放視頻進行保存,方便用戶點播回放,提升賽事觀看體驗。

阿裏雲爲2022世界杯直播提供了“廣電級大型賽事直播解決方案”,該方案可以基于視頻邊緣推流、窄帶高清轉碼、雲上導播、AI 智能生産、全域邊緣節點分發等綜合技術能力,在超大流量並發下,帶來更實時、更穩定、更高清、更豐富的直播觀賽體驗。

阿裏雲擁有全球2800+節點、9大直播中心、150TB帶寬儲備,及基于全球實時流媒體傳輸網絡(GRTN),可保障千萬級用戶高並發下的高品質觀看體驗;全鏈路災備與應急預案,以及多年直播最佳實踐經驗,可以確保大型賽事直播落地的高可靠性;雲上導播與互動虛擬演播技術,帶來制播一體的雲端效能和實時沉浸互動的直播新體驗;同時,在“窄帶高清”轉碼技術之上,加之超高清4K/8K、杜比音效、50幀等音視頻能力,整體帶來極致視聽。

近日,全球實時互動雲服務廠商聲網在京發布了聲網賽事直播解決方案。聲網賽事直播解決方案爲高昂的線下演播室租賃成本、解說嘉賓臨時缺席等問題提供了另一種解題思路。

聲網直播産品負責人李志傑表示,聲網賽事直播解決方案提供了成本可控的雲演播廳,直播平台無需租賃線下場地即可讓受邀嘉賓在線解說。

針對解說嘉賓不同的網絡情況,聲網還能夠提供多條不同碼率和幀率的實時流,並可以根據解說嘉賓的實際網絡情況進行自動切換,即使是1M帶寬,也能實現流暢解說。

賽事直播場景中經常會遇到需要多個嘉賓同時解說的情況,如何讓多個解說嘉賓同步觀看且讓嘉賓們的聲音、畫面和賽事流精准同步,是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據聲網直播技術負責人何勝名介紹,聲網賽事直播解決方案基于NTP可以保證解說嘉賓各端對齊,直播畫面差嚴格小于3幀,解說音軌與賽事畫面同步。

此外,基于聲網鳳鳴AI引擎的降噪功能,可以有效消除解說嘉賓的環境雜音和外放聲音,同時避免人聲被抑制采用,爲觀衆帶來更“純淨”的觀看體驗。聲網賽事直播解決方案還支持墊片、導播、多音軌靈活選擇等能力。

信號傳輸決定了播出質量,一些大型的國際賽事直播,往往在信號傳輸上都需要跨國、跨洲。但傳統的衛星+專線傳輸形式不僅成本昂貴,而且還很不靈活,想要獲得高質量的平台信號也存在不確定性。

此外,傳統傳輸形式往往采用的是未進行加密的標准協議,很容易被盜鏈。

針對這些問題,聲網賽事直播解決方案提供了基于SD-RTN的媒體加密傳輸能力,200ms包到達率>99.9%,支持任意地點的信號傳入,再從任意地點接流,等同于有一種隨取隨用的高效網絡等待使用。

此外,通過聲網優秀的自研雲端控制算法,綜合考慮接入選擇、高可擴展性、可用性、負載均衡等,能夠爲實時視頻數據流“導航”出一條最優路徑,保證穩定的超低延遲信號傳輸。

同時,在音視頻 SDK 側聲網也進行了大量的優化工作,包括抗弱網優化,音視頻體驗優化等。

超低延遲、穩定傳輸等技術作爲聲網的“看家本領”,讓聲網賽事直播解決方案的優勢更加明顯。

它可以保證在500ms內將畫面傳輸到觀衆眼中,相比傳統HLS、FLV通道最高降低 90%,觀衆端直播畫面首幀出圖時間<400ms,做到精彩賽事隨點隨開。觀衆端音視頻丟包邊界80%,極端弱網也能保障流暢。

如今,大型體育賽事已經成爲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展示舞台。場上運動員的精彩對決,展示著一個國家體育訓練與科技應用的水平;場下的智能化建設和運營保障,也是各國科技實力和文化魅力的集中競技場。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認爲“未來的計算都會以雲的方式來提供”,雲計算與大模型一起重構千行百業。

在雲計算與AI技術不斷發展下,未來數字化和智能化將成爲體育賽事的新常態,通過重塑體育迷的觀賽試聽體驗,打開國際賽事商業化更大想象空間。

【關于科技雲報道】

專注于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雲報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雲、全球雲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

0 阅读:1

科技雲報道

簡介:深度原創企業級IT內容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