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父”李一舟賣課收入五千萬你感染了幾重“Sora並發症”?

畢說 2024-02-23 10:33:40

隨著Sora——這一文生視頻技術年初六的發布,全球範圍內媒體、自媒體和公衆的熱議也隨之而來。人們不僅驚歎于Sora所帶來的技術創新與藝術創作的新維度,同時也陷入了不同程度的“Sora恐懼症”。表現形式爲,有的人認爲Sora的出現意味著中美AI差距進一步拉大。阿爾法公社創始合夥人許四清就發表了《Sora進一步拉大了中美AI差距》一文,360創始人周鴻祎也說,中美兩國的人工智能差距在拉大。

然後,媒體曝光了一位靠教授和售賣AI課程在抖音上爆火的清華博士——李一舟,作爲AI培訓付費課程領域的頭部博主,李一舟此前曾推出了AI課程《每個人的人工智能課》,原價999元,現價199元。飛瓜數據顯示,該課程一年內賣出約25萬套,銷售額約5000萬。有網友戲稱他爲“AI教父”。

但在靠課程吸金的同時,不少網友表示,常常遇到購買後無人售後、單節課程時長過短(通常爲10到20分鍾)、廣告過多等問題。有測評博主評論稱,39節課中,除了後10節課幾乎每節都有廣告。談及課程效果,該博主表示,如果對GPT完全沒有概念,會有一定科普作用。

姑且不論李一舟的AI課程含金量幾何,起碼說明,確實有很多人基于 “一覺醒來,自己被AI時代所抛棄”的焦慮,但凡遇到打著’AI”名義的課程,不管三七二十一,掏了錢再說。

換言之,面對Sora,盡管國內還沒多少人真正用過,但有的人開始感冒,有的人發燒,有的人打擺子,其症狀似乎被節後的流感更厲害。換成當年趙本山大叔的經典小品台詞:“你指定是有點毛病,你去醫院看過了沒有”,由Sora引發的社會情緒病症各異,不妨將其劃分爲三重層次。

第一重並發症:技能替代性恐慌

“Sora帶來的失業潮”便是此類恐懼的核心症狀。許多人擔心,如同之前的自動化浪潮一樣,Sora可能會取代大量涉及視頻制作、編輯及創意行業的崗位,從而造成職業市場的動蕩。

Sora所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必然會給各個行業帶來影響,而且影響會不斷加速。比如,去年遊戲公司心動網絡創始人黃一孟在海外社交媒體的言論——“AI已經實際開始影響很多人的工作崗位了”被人翻出,更有人言之鑿鑿,“第一批因AI而失業的人出現了”,首當其沖便是動漫遊戲産業的原畫師。

然而,媒體調查發現,目前尚未有相關行業大規模失業的情況出現,但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的確對企業用人結構、産業運作産生影響,與失業潮傳言相反,一些遊戲企業正加快步伐招兵買馬,但人才需求已從傳統畫師轉向人工智能領域。投資銀行高盛的報告顯示,部分工作崗位預計會被取代,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將帶來新的就業機會,提高生産力並推動經濟增長。

這其實很好理解,我所在小區,前些年負責小區清潔打掃的工人大概在七八個,但是這兩年工人數量明顯減少了,大概在四五個。原因是因爲,清潔工裝備了更多的自動設備,比如,最早,經常有三四個工人在小區綠化中負責除草等工作。但如今,他們用了割草機,工作效率顯然高多了

這種割草機,操作起來很方便,價格是多少呢?我在電商平台查了下,普遍是七八百一台,工作效能是2-3畝/時,除此之外,割草機還具有調節割草高度、割草寬度可調等功能,能夠根據草坪的需要進行靈活調整,使割草效果更加理想。

除草機本身還在不斷叠代,據報道,英國一名電機工程師發明了高電壓除草機。這款電動小工具只需數秒的時間就能清除雜草,不用彎腰拔草,更可避免使用農藥,最重要的是雜草不會重生,除草機的高壓電流穿透雜草的葉脈系統,令植物細胞中的水分蒸發,從而破壞植物細胞壁組織,使雜草枯萎,就像被過分煮熟的蔬菜一樣,幾天內野草會幹枯散落在土壤上,最終變成肥料。在甜菜和棉花地裏的實驗表明,該法可除掉97%-99%的雜草,而且電壓越高除草效果越好。

顯然,隨著除草機的技術升級,效率越來越高,以後一個工人,可能包辦我所在小區的綠化工作,甚至上午負責我所在小區的綠化除草,下午去隔壁小區兼職,一個人打兩份工。以前兩個小區要雇五六個工人負責這塊工作,現在只需要一個人就夠了。剩下的除草工,顯然要丟掉飯碗了。

可見,不僅是AI,任何一種新技術、新工具的出現,一部分使用原技能、原工具的人都可能被替代。

但有意思的是,産業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歐美,就業率並沒有大幅下降。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02年至2007年間,年齡在20歲至64歲之間的歐盟(當時統計的是EU28)人口就業率從66.7%上升到了70.3%。

一方面,自動化確實帶來了制造業和其他傳統行業的勞動密集環節的人員精簡,但這並不意味著工作崗位的總量在減少。相反,自動化和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生産效率,降低了成本,促進了企業規模擴大和産業鏈延伸,進而催生了新的産品和服務市場,間接帶動了對管理和技術服務等領域的人才需求。比如,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維修以及相關的數據分析、軟件開發等新型職位層出不窮。

有人會說,那是具有高學曆和專業技能的人才能幹的活,但綠化工人幹不了呀。

這個同樣有答案。在歐美近年來的發展中,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成爲吸納就業的關鍵。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需求的多元化,服務業占比在各國GDP中持續增大,尤其是一些依托于信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部門,如金融、咨詢、教育培訓、健康護理、文化創意等,它們在自動化進程中受益,創造了大量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不僅是現代服務業會出現,所謂“低端“服務業同樣受益于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有人看國外視頻,總是羨慕在國外,端盤子一個小時都能掙多少美元。但他們有沒有想過,同樣是端盤子,爲啥人家能掙到錢?

原因很簡單,隨著越來越多在新産業工作創業的人掙到錢,必然會推動消費。另一方面,清潔工雖然很難學會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維修以及相關的數據分析、軟件開發等,但他們的兒子和女兒可以學。

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只會越來越高,但學什麽專業好就業?當然是AI有關的專業,中國的00後、10後,大部分人都將在AI以及現代服務業(金融、咨詢、教育培訓、健康護理、文化創意)中就業,流向端盤子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少,按照市場供需關系,勞動力供給減少的後果,就是相關領域勞動力價格的提高。

因此,歐美端盤子、洗碗的工人收入比國內同等崗位高,不是高在自身勞動技能的技術水平上,而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帶來的財富增量,就會變成財富存量分配的新蛋糕。

因此,當人們面對Sora,恐懼表現爲對自身技能價值的質疑和對未來就業前景的悲觀預期,這是一種自然的“Sora並發症”,但光擔憂沒用,加劇社會職業培訓需求的變化以及産業結構調整的加速,大家必須要學習,學會用使用門檻越來越低的AI,和清潔工學用自動除草機一樣容易,這是技術普惠給所有人的機會,而不是危機。

第二重並發症:轉型焦慮與AI培訓的泡沫與生機。

這也就不難理解,爲啥會出現 “AI教父李一舟被曝收割智商稅”之類的爭議。這是因爲有不少人基于焦慮和擔憂,從而尋找一切了解Sora及通用人工智能的大門。AI培訓第一時間出現,是市場需求的反映。

在AI培訓領域的早期階段,市場上確實存在一定的泡沫現象。有一些機構打著AI的旗號進行過度包裝和宣傳,使不少學員在高昂的學費投入後未能得到實質性的技能提升,這無疑是對消費者的傷害。然而,正是這種市場泡沫的擠壓與破裂,激發了公衆對AI培訓質量的關注與審視,倒逼培訓機構走向規範化、專業化,爲市場建立起更加健全的評價機制與准入門檻。

我們更不能忽視AI培訓帶來的巨大生機與創新動能。在全球步入智能化時代的背景下,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各行各業,對各類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技能要求。AI培訓在此時恰逢其時,它彌補了傳統教育體系在新興技術教育方面的短板。畢竟,咱們國內的高校,如果要加入通用人工智能相關教學,從論證、立項到撰寫、審核,少則一年多則幾年,說不定Sora1.0教學版本還沒寫完,Sora已經進化到3.0了。

而AI培訓能夠高效輸出課程和教學,在短時間內,首先做到科普,讓更多小白了解Sora,然後有更多興趣或者有志于在這方面發展的,可以找更高階的課程和教學學習,最終在短時間內培訓一批具備AI技術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這不僅助力個體拓寬職業發展空間,更是推動我國乃至全球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的重要基石。

就像啤酒中的泡沫代表了新鮮與活力,看待AI培訓市場的泡沫與生機,既要看到市場初期可能出現的浮躁與混亂,也要看到其蘊藏的巨大潛力與革新力量。當前中國軟件工程師數量爲世界之最,除了高校計算機等專業的貢獻,但類似于北大青鳥等一大批市場化IT培訓機構同樣功不可沒。

領英中國智庫一項研究顯示,與美國、英國、印度相比,中國的數字人才儲備尚有很大差距。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美國從業者有85萬人以上,印度有15萬人,英國有14萬人,而中國只有5萬多人。要盡快彌補80萬之多的AI人才差距,光靠高校遠遠不夠,AI培訓必然會發展成一個容納數十萬學員、創造數百億價值的新興培訓領域。

第三重並發症:人文價值與身份認同危機

更深層次的“Sora並發症”是對人類智慧尊嚴和文化創造性的挑戰感到不安。Chatgpt能夠創造文案、ppt等一切與文字有關的內容,Sora能夠獨立創作出高度逼真且富有創新性的視頻內容 ,顯然,未來AI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做和人一樣的工作,甚至更出色。部分人群開始質疑人類作爲世界“造物者”的獨特地位,擔憂AI是否會逐漸侵蝕乃至取代人類,人成爲AI的附庸。

其實,技術和人文是一體兩面。很多人都在說,盡管AI技術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卓越能力,但人類的情感、直覺、價值觀和創造性思維仍不可替代。那麽,我們應當珍視自身的獨特性,利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和弘揚人類特有的文化藝術底蘊。

紙筆墨記錄了先民的智慧結晶,賦予了文字永恒的生命力,使得曆史得以镌刻,思想得以傳承;計算機、網絡的出現,連接了地球村的每個角落,將人類的文化交流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袤天地。

在這個意義上,AI不是人文的威脅,反而是人文的夥伴。它爲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更強大的工具,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探索人性的邊界,更好地傳遞人類的情感溫度,更有力地展現人文關懷的光芒。或許,當AI能夠完成大部分簡單、重複工作,我們當中大多數人,就此擺脫了996,每天24小時,8小時睡覺,8小時娛樂,4小時工作,4小時思考、交流,可能每個城市有一萬個甚至更多的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每天有90%的人在讀書、觀展、學習、旅遊,有更多的人願意來看鄙人的公號文章,一起交流和分享,這難道不是國人所向往的生活麽?這不是文明的進步和繁榮麽?

“Sora並發症”的確映射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人類內心世界波動,但它不應成爲阻礙我們向前的絆腳石。未來的圖景,將是科技與人文並駕齊驅,AI賦能人類思考,而人類借力AI,共同編織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人類文明畫卷。作爲一個技術樂觀主義者,我堅信這一點。

0 阅读:8

畢說

簡介:專注于 互聯網與時事評論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