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麥克阿瑟7:太平洋上著名的“蛙跳戰術”到底是誰提出的?

巴巴維維 2024-05-02 11:07:17
【人物篇】麥克阿瑟7:太平洋上著名的“蛙跳戰術”到底是誰提出的?

1943年伊始,二戰各個戰場上都傳出了勝利的消息。

在東線,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圍住了德軍第6集團軍;在北非,經曆阿拉曼戰役失利的德意非洲集團軍敗退到的黎波裏;在太平洋的瓜島,美國海軍陸戰第1師結束近五個月的鏖戰,成功守住了南太平洋的前哨。而在澳大利亞北面的新幾內亞,麥克阿瑟擊退日軍第17軍掘井支隊的進攻,穩定住了西南太平洋的戰局。

1943年1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北非的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決定放棄年內在法國登陸的計劃,轉而向意大利西西裏島及其本土實施進攻。這樣一來,盟軍就可以將一部分力量轉移到太平洋,從那裏發動反攻。

瓜島戰役結束後,哈爾西的南太平洋戰區已經將戰線推進到北所羅門群島。美英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將其所轄的海軍編爲第3艦隊,接受西南太平洋戰區指揮(同時也接受太平洋戰區司令、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的指揮);美軍參謀部還將克魯格領導的一個集團軍級司令部派往澳大利亞,交給麥克阿瑟;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給麥克阿瑟調去了第7兩棲編隊和第2專門工程隊,這兩支力量合編爲第7艦隊,直屬西南太平洋司令部領導;肯尼指揮的戰區航空兵部隊則獲得了大量作戰飛機。

隨著上述部隊陸續抵達作戰區域,麥克阿瑟終于掌握了一支足以發動反攻的陸海空力量。

麥克阿瑟的幕僚中有一個特殊人物,他就是負責其宣傳工作的迪勒上校。

迪勒負責審查關于麥克阿瑟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新聞稿件,所有對麥克阿瑟不利的報告在面世之初就全部被他斃掉了,而那些大力頌揚麥克阿瑟的記者則能夠得到很多優待。他的行事宗旨很清晰——爲將軍戴上光環,把他捧上宇宙中最高的神壇。

麥克阿瑟身邊有一批“近臣”,他們被戲稱爲“巴丹幫”,因爲這些人大多是跟著麥克阿瑟從巴丹半島逃出來的,包括這些人的大總管、西南太平洋戰區參謀長薩瑟蘭。

很多新調到西南太平洋戰區的軍官和高級將領都心有不滿,軍中那些低級軍官和士兵們也遠不像國內民衆那樣愛戴他們的司令官。軍營裏流傳著他在菲律賓時期的醜事,比如他手上總是提著一個裝滿現金和貴重物品的箱子;比如他把家具都搬到船上,不允許生病的護士撤離科雷希多島;還有人說他在澳大利亞中飽私囊。

其實這些傳聞都是子虛烏有,它們不過是一群受委屈的人作出的過度反應。軍官們對麥克阿瑟的不滿與他過于愛惜自己的羽毛有關。在戰區發布的新聞稿中,麥克阿瑟不允許出現下級軍官的名字,一旦發現他會大發雷霆。他總是用“我”來代替他指揮的部隊,比如他那句最著名的“我還會回來的”。當時曾有人要求把這句話改成“我們還會回來的”,結果招來麥克阿瑟的訓斥。

要想拿捏一個人,你就要抓住他的弱點。

麥克阿瑟的弱點就是太愛慕虛榮,孤芳自賞。他不願意跟華盛頓和珍珠港的那些高級將領打成一片,因爲在他看來包括馬歇爾、歐內斯特·金、尼米茲等人都是小字輩。他當陸軍總長、領四星上將軍銜時,這些人還不過是校級軍官。至于他是如何投機鑽營得到總長的位置則另說。

麥克阿瑟對媒體的熱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爲了調解其內心的不平衡。可他沒想到自己的特殊癖好讓薩瑟蘭、迪勒這樣的人愈發目中無人,而他卻慢慢地成爲別人擺弄的木偶。

日後擔任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的艾奇爾伯格就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表達了不滿:“這個大英雄在戰鬥(指1942年7月開始的巴布亞戰役)之前、之中和之後都沒有去過布納。他在布裏斯班授意總部新聞官發布通報,說他正在領導部隊,但麥克阿瑟只在莫爾茲比停留了40分鍾,而且他在那裏只是來回踱步。我是親曆者,我說的才是事實。”

澳大利亞和美國民衆聽到的是另一個版本。新聞上會說“麥克阿瑟轟炸了敵方的一個機場”,或者是“麥克阿瑟拿下了一個灘頭陣地”。當身處前線的官兵看到這樣的報告時都異常惱火。

後來調到西南太平洋戰區擔任第7艦隊司令的金凱德對麥克阿瑟的印象並不壞。他發現在澳大利亞最難打交道的是參謀長薩瑟蘭,麥克阿瑟並不像傳聞中所說的那麽高高在上。

金凱德說自己可以隨便走進麥克阿瑟的辦公室,然後說:“將軍,我只是來抽支煙。”

麥克阿瑟通常會很客氣地跟他打招呼,然後從煙盒裏取一根煙遞給金凱德。

金凱德講話很有技巧,他會說:“有件事是今天早上剛聽到的,我覺得你會不贊成。”在吊起對方的胃口後,他會把事情的原委講出來。

麥克阿瑟會對那件事作出解釋,然後說著說著他自己會跑題。金凱德就耐心地等他說完,最後補上一句:“你很清楚自己說得並不在理吧。”

麥克阿瑟也不惱,他只是嘟囔一句:“嗯,也許吧。”

金凱德跟麥克阿瑟的關系一直不錯,這在美軍內部陸海軍關系緊張的大背景下很難得。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資曆不算低的金凱德與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的關系並不親近。後者在戰爭初期重用弗萊徹和哈爾西,後來又提拔了斯普魯恩斯、特納和霍蘭德·史密斯。金凱德的資曆不低,但始終遊離于太平洋艦隊核心圈之外,想必他心中會很不平。

另一個跟麥克阿瑟長期打交道的海軍將領是哈爾西。不過從1943年初對哈爾西和他的第3艦隊的隸屬關系看,也能感覺到美國陸海軍之間的相互戒備。

第3艦隊改編自南太平洋戰區海軍部隊。當初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制定“瞭望台計劃”時,就跟陸軍商定,一旦南太平洋戰區部隊越過東經159°後,就將戰場的指揮權交給麥克阿瑟,但之前必須由海軍將領領導。瓜島戰役結束後,隨著日軍向北收縮兵力,哈爾西的部隊自然而然地將戰線向西北方向移動,直到跨入歐內斯特·金所說的分界線。

不過在完成交接前,海軍方面重申了一點——第3艦隊在西南太平洋戰區作戰區域的行動受麥克阿瑟領導,同時還要接受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的指揮。而且一旦第3艦隊離開西南太平洋的作戰區域,則指揮權就跟該戰區脫離。

哈爾西綽號“蠻牛”,在軍中以脾氣火爆著稱。同時他也是尼米茲的鐵杆,所以所有人都擔心他跟麥克阿瑟之間會搞得很僵。早在1942年9月,哈爾西就曾對麥克阿瑟“沽名釣譽”的做派表達了不滿,他曾當著自己副官的面稱麥克阿瑟是“自吹自擂的賤人”。

戲劇性的是,哈爾西和麥克阿瑟的初次會面非常融洽。前者因戰功卓著、性情直率在國內頗負盛名,也許是因爲這一點,麥克阿瑟自然也對哈爾西高看一眼。而從後來的事情演變中,我們也能看到麥克阿瑟的另一番用意——他曾推動太平洋戰區司令和太平洋艦隊司令由兩個人擔任,具體意見是尼米茲僅擔任戰區司令,太平洋艦隊的指揮權交給哈爾西。

麥克阿瑟跟艾奇爾伯格、金凱德、肯尼、哈爾西等人始終無法建立一種親密無間的關系。衆人都承認麥克阿瑟並非獨斷專行,但也都認爲他私心太重。1943年底,哈爾西就曾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中對麥克阿瑟說:“你把個人榮譽放在了美國的國家安全以及最終的戰爭結果之上!”麥克阿瑟聽到這番話後極爲難堪,他趕緊反駁說:“蠻牛,這指控太可怕了。你竟然這樣說我!但我想我以前是忽略了一些事情。”

夠熱鬧的。

自1942年3月逃離菲律賓後,麥克阿瑟的心裏始終惦記著早日打回去。而在他北上的路線上,日軍將南部屏障設置在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布幹維爾島一線。在這條戰線上部署有日軍第8方面軍,該部于1942年11月組建,指揮部設在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方面軍下轄3個師團又4個獨立旅團,總兵力約10萬人。在他們的身後,是日本聯合艦隊母港特魯克,那裏雲集著日本海軍的主力。

日軍沿諸島構築的防線試圖堵住盟軍北上,他們當面的對手是剛剛結束巴布亞戰役的西南太平洋戰區部隊,以及剛剛結束瓜島戰役,一路尾隨而至的美軍第3艦隊。

太平洋戰場最著名的戰術非“蛙跳戰術”莫屬。關于這個戰術思想是誰首先提出的則衆說紛纭。麥克阿瑟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是自己最先提出的,也有人說是尼米茲和斯普魯恩斯一同商定的。不過還有很多證據表明,最先提出這一思想的是哈爾西,而哈爾西的靈感來自歐內斯特·金。

1943年2月,瓜島日軍被徹底肅清後,盟軍准備開始實施第二階段的反攻——突破日軍以拉包爾爲核心的南方防線,將戰火燒到日本人自定義的“絕對防禦圈”之內。

面對日軍的鐵壁防禦,歐內斯特·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意見——從海上繞過所羅門群島和俾斯麥群島所有島嶼,直接攻擊拉包爾以北的阿德米勒爾蒂群島。至于日軍在拉包爾和幾內亞駐守的重兵,只需要用航空兵通過空襲壓制他們,根本無需占領。假以時日,待守敵耗盡補給,他們就自動失去抵抗能力。

尼米茲、哈爾西和麥克阿瑟都反對這個想法,認爲金的步子邁得太大了。盟軍在北上時身後埋著這麽大一群釘子,不僅隱患巨大,還會嚴重幹擾己方的補給線。

尼米茲和麥克阿瑟都贊同逐步推進,通過修建一系列的機場爭奪制空權,再以一次次兩棲登陸完成逐島爭奪。但哈爾西提出了折中的想法,他贊同“繞過”的思想,但建議打下新幾內亞島、新愛爾蘭島和布幹維爾島,然後徹底孤立重兵防禦的拉包爾。具體分工則是西南太平戰區所屬部隊奪取新幾內亞的萊城、薩拉莫阿;第3艦隊負責奪取布幹維爾島和新愛爾蘭島,從而形成對拉包爾的圍困。

日軍駐守新幾內亞的部隊是安達二十三指揮的第18軍。1943年初,日軍還沒有放棄對澳大利亞的進攻,安達二十三于1月底曾派出部隊試圖攻占澳大利亞以北的瓦島,作爲進攻澳洲大陸的前哨。但這次行動最終被盟軍粉碎。

2月28日,爲加強新幾內亞島的防禦力量,日軍6000人登船從拉包爾出發駛往新幾內亞的萊城。這支由8艘運輸船和8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很快被美軍偵察發現。麥克阿瑟命令肯尼指揮的第5航空隊做好空襲准備。此時西南太平洋戰區所屬的航空兵已經具備相當規模,肯尼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集結了270架轟炸機和156架戰鬥機。

3月2日,新幾內亞海岸上空的烏雲逐漸消散,三架擔任空中巡邏的美軍飛機于晨7時55分發現了日軍艦隊,肯尼立即命令轟炸機起飛接敵。

猛烈的轟炸持續了兩天兩夜,日軍8艘運輸船全部被擊沉,擔任護航的8艘驅逐艦中的4艘也葬身海底。此戰後,日軍再也沒有向新幾內亞島派出過援兵。

6月,哈爾西指揮的部隊率先在右翼展開行動。與此同時,西南太平洋戰區也完成了作戰計劃,代號“硬幣”。

“硬幣計劃”頗爲大膽,而且違反常規。麥克阿瑟將首先派出航空兵摧毀日軍在新幾內亞的各處空軍基地,進而消除空中隱患。在達成這一目標後,澳軍第3師和美軍第41師從正面向薩拉莫阿發動進攻,而澳軍的第7、第9師以及美軍第503空降團向萊城發動突襲,從而粉碎日軍的防禦體系。

9月4日,澳軍第9師在第7艦隊的護送下在萊城以東30公裏處的海灘登陸。此時日軍的作戰飛機僅剩下6架,對登陸行動完全構不成威脅。當天下午,澳軍突破日軍的灘頭防禦陣地,開始向萊城撲去。

9月9日,美澳聯軍完成對萊城的合圍。三天後,這座被日軍占領了18個月的港口又落入盟軍的手中。

9月22日,澳軍一個營在芬什哈芬登陸港強行登陸。10月2日,這裏的殘敵被肅清。

10月12日起,肯尼集中第5航空隊主力開始對拉包爾實施不間斷的空襲。此時,哈爾西也順利拿下了布幹維爾島。

1944年初,盟軍在南太平洋逐漸將戰線推進到俾斯麥群島,開始逼近日軍的核心基地拉包爾。

1 阅读:78

巴巴維維

簡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