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區花椒種植曆史與産業發展史

天水尤九成文史 2024-03-24 09:47:28

文/尤九成

天水麻辣燙以其選料考究、佐料秘制、食材多樣、營養搭配、麻辣鮮香、湯汁濃郁、風味獨特、物美價廉火爆全網,聞名世界,帶動天水文旅市場持續火熱。而麥積花椒作爲天水本地特産,是制作天水麻辣燙必不可少的佐料之一。

花椒又稱香椒,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野生于秦嶺及泰山兩山脈海拔1000米以下地區,爲中國北方特有的香料植物之一。花椒肉厚味辛,氣味濃香,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同時具有溫中祛寒、健胃止渴、殺蟲止疼的醫用功效。椒油是很獨特的食用油,且有行水消腫的醫療作用。全國以花椒爲支柱産業的地區大約有60余處,其中就西北地區而言,最大的花椒産地分別是天水元龍、隴南武都和陝西韓城。

天水花椒又稱秦椒,天水是有史料記載的秦椒的産地。《齊民要術》記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本草綱目》雲:花椒爲“秦地所産,故言秦椒”。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氣候、土壤等因素適宜栽種花椒。天水花椒在秦安、甘谷、清水、武山等縣區亦有栽植,但最著名的當數産于天水市麥積區元龍鎮的元龍花椒。元龍是秦椒的原産地之一,栽種曆史悠久。明清時期,農戶多在房前屋後、地邊零星栽植。民國時期,元龍、伯陽、二十裏鋪(今花牛鎮)已有連片椒園。20世紀50年代,元龍、吳砦(今三岔鎮)等地在河邊沙地大量栽植花椒。70年代,曾一度伐椒種糧,椒園面積減少。80年代後,元龍、吳砦、伯陽等地農民大量栽植,品種有大紅袍、油椒等,元龍逐漸發展成爲天水乃至西北地區最主要的花椒生産基地和甘肅省最大的花椒交易地。

元龍花椒肉厚飽滿,籽粒圓實,色澤鮮豔,香味突出,保味時間長,尤其是“大紅袍”花椒,品佳香殊,暢銷四川、新疆、青海、甯夏、陝西以及甘肅省各地。2003年,元龍鎮投資建成綜合集貿市場,專門設置花椒交易區,將原先分散、無序交易變爲集中、有序的交易。2003年底,元龍花椒通過了農業部“綠色産品”認證。2004年,元龍鎮椒農組建元龍花椒協會,爲椒農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並進行農資供應和技術培訓,使麥積花椒走“産、加、銷、服務、推介”爲一體的産業化發展路子。2004年,元龍鎮花椒種植面積達1.3萬多畝,年産幹椒約991.3噸,總産值1487.5萬元;椒農人均收入700元以上,花椒收入占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0%以上。同年,國內最大的一家花椒深加工企業——三發椒業公司在元龍鎮井兒川建成投産,生産花椒油、花椒粉、花椒油樹脂等花椒附屬産品。2006年,元龍鎮爲確保花椒産業的健康發展,引進“大紅袍”等新、特、優品質,淘汰白椒、綿椒等一些落後品種,進而形成大紅袍、油椒、武都紅等五大品種並存的産業格局,成爲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元龍花椒種植面積已達1.4萬多畝,年交易額在6000萬元。每到椒紅季節,四川、新疆、遼甯等省市的椒商前來采購。同年,元龍花椒取得農業部綠色無公害認證,並向國家商標局申報“元龍紅袍”注冊商標和元龍花椒原産地保護商標。

2008年,麥積花椒規模化種植和經營,麥積區成爲甘肅乃至全國重要的花椒原産地和全國花椒産銷的重要集散地,麥積區元龍鎮成爲西北地區花椒的主要交易中心之一,年産量3000噸,産值4億多元,占全區農業總産值的21%。“麥積花椒”以其獨特的品質和悠久的栽培曆史深受消費者喜愛,“麥積花椒”除銷往西安、成都、鄭州、重慶、長春、蘭州等城市外,還遠銷新加坡、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麥積花椒”品牌效應日益顯現。新型經營主體(“協會+農戶+企業+市場”)已經凸現,集“産、加、銷、服務、推介”爲一體的産業化發展路子逐步形成。麥積花椒成爲麥積區名副其實的“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首位特色産業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銀果”與“搖錢樹”。

2016年,麥積區引進武都無刺花椒接穩,應用花椒嫁接技術繁育苗木田,引進2年生無刺花椒嫁接苗建成試驗園,共繁育無刺花椒苗木31.5萬株。2018年,“麥積花椒”通過最終評審,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産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截至2023年底,天水境內僅麥積區花椒種植面積達11.8萬畝,其中:未挂果2.2萬畝,初挂果1.86萬畝,盛果期6.5萬畝,老舊果園1.24萬畝(主要分布在元龍鎮、三岔鎮),産量0.7萬噸,産值4.62億元。隨著栽培面積與産量的逐年穩步增加,産業的發展和市場需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逐漸由産量效益型向質量品牌型轉變;椒園各項管理措施、經營理念也相應轉變。

作者簡介:尤九成,字泳春,號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麥積區甘泉鎮人,天水地方文史學者、作家、詩人,《天水市麥積區志(1985—2007)》《麥積史話》主要編撰人,《麥積年鑒》創編人,麥積區第五批縣(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老子在伯陽的傳說代表性傳承人,麥積區旅遊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隴右文史學會副秘書長,區作家協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甘肅省地方史志學會、天水蘇蕙文化研究會、麥積區書法家協會、區攝影家協會等團體會員。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進工作者”,被中華文藝學會授予“中華文藝詩文名家”稱號,榮獲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天水市第一屆科學研究暨麥積山文藝獎,論文《三國古戰場木門道考》被省地方史志學會評爲優秀論文。著有《麥積曆史人物》(與潘守正合著),發表詩文700多篇,詩文散見于《當代詩文精品荟萃》《中國詩詞年選》《中國當代詩詞》《中國當代詩詞大典》《中國當代詩詞作家》《中國民間詩人新編(詩詞卷)》《中華詩詞名家典藏》《中華詩語(詩詞卷)》《星星》《中國詩人檔案2017年卷》《甘肅史志》《甘肅曆史學術研究論叢》《人文天水》《甘泉鎮志》《雙玉蘭志》《街亭古鎮》《蘇蕙文化研究文集》《蕙風過處》《天水詩詞》《麥積詩詞》等書刊,《屈坪村水潭門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動廣場工程碑記》被甘泉鎮屈坪村村委會刻石,先後榮獲第三屆世界華人愛情文學創作大賽三等獎、“東方美”全國詩聯書畫大賽銅獎、第二屆中原杯全國詩詞創作大獎賽三等獎、第四屆“孔子詩歌杯”全球詩人作家創作大獎賽特別優秀詩人獎等。

2024.3.18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