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13歲被北大破格錄取,赴美留學嫁53歲導師,現狀令人感慨

豆芽媽媽育兒 2024-05-15 01:36:33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曾經有一部電影《少年班》以中科大少年班的小學霸們爲原型進行創作拍攝,一度引發人們關注和熱議。

這些破格錄取到重點大學少年班的“神童”們,智商卓越,各方面能力突出,在學習上有著較高的天賦。

有人認爲能夠“掐尖”進少年班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也有人認爲這是拔苗助長,最終會耽誤一個好苗子。

對于神童的經曆和選擇,飽受爭議最大的當屬當年的天才少女田曉菲了。

她4歲寫詩、10歲出版5本詩集、13歲被北大破格錄取,16歲作品被選入教材,27歲成爲哈佛最年輕的博士。

她曾經兩度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第一次是小小年紀出版詩集,有人質疑她的詩歌是父母寫的;第二次是36歲成爲哈佛終身教授,有人稱她是靠婚姻交易得來的。

這樣一位當初始終在話題中心的女孩,淡出人們視線多年後,如今過得如何呢?一起來讀讀她的故事吧。

“神童”田曉菲13歲被北大破格錄取

田曉菲于1971年出生在哈爾濱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她的父親是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負責人,母親也是一名文學從業者。

何爲“含著金湯匙長大”?一個孩子,有好的出身,能夠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受到文學的熏陶,從這點看,田曉菲是幸運的。

她曾經說過:你或許擁有無數的財富,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田曉菲的父母非常重視她的教育和學習,在她的天才成長道路上也是起到了關鍵的助推作用。

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四歲的時候,田小菲就用稚嫩的小手在紙上歪歪斜斜的寫下了自己心中的一首詩:

我愛大地,我愛爸爸;我愛藍天,我愛媽媽,我愛我幸福的家。

看到女兒的小詩,田小菲的爸爸如獲至寶,他連連誇贊女兒:“寫得好,寫得妙!比爸爸厲害!”

得到爸爸肯定和鼓勵的田曉菲,從小更是在心裏種下了詩歌和文學的種子。

在父母的重點培養和用心栽培下,田曉菲在小學的時候就讀完了家裏諸多的古典文學書籍,還自學完初中的課程。

她在這期間,也寫了很多自己的詩歌,爸爸幫她投稿,其中在報紙上也刊登不少。

到她10歲的時候,先後寫出的詩歌集結編冊,已經彙編出版了5本詩歌集。

她在文學上表現出極高的天賦,很多文學界的前輩也驚豔她的優秀表現,她也結識了很多文學名家,和他們成爲忘年交。

隨著田曉菲的名氣越來越大,她一度成爲人們眼裏的神童,口中的“天才少女”。 在她13歲那年,被北大少年班破格錄取,成爲北大英美文學系的一名學生。

在她在北大讀大三的時候,恰逢北大建校90周年之際,她用筆寫下詩歌《十三歲的際遇》,當時還被選入中學課本中,成爲她的少年作之一。

天才少女結識“浪漫詩人”

田曉菲少年成名,引得很多人關注,尤其是北大少年班向她伸出橄榄枝。

其實一開始,她的父母是猶豫的,盡管望女成鳳,但是他們也擔心女兒年齡太小,不適應大學校園環境。

但是在女兒的堅持下,聲稱“我已經讀完了初中的課程,我想去北大讀書”,她的父母只得讓年僅13歲的孩子只身去陌生的學府求學。

但是,父母的擔心是不無道理的。田曉菲離開父母後,在大學校園裏形單影只,周圍的同學大她很多,她並沒有遇到志同道合的同學玩伴,只能一個人天天泡在圖書館,內心也十分苦悶。

直到有一日,她讀到海子的詩,給她的生活帶來曙光。

海子原名查海生,他也同樣是一位神童,15歲考入北大,畢業後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當時他寫了很多美好的詩歌。

其中“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給了年輕人很多溫暖和希望。

15歲的田曉菲像追星一樣找到海子,羞澀的表達自己的敬意,懷著忐忑的心情將自己的作品奉上,希望他能夠指點一二。

海子不僅認真讀了她的詩,還鼓勵她“要堅持寫詩,今後一定會成爲一個偉大的詩人”。

從此之後,他們亦師亦友,成爲文學道路上的同行者,田曉菲也一直視海子爲自己的榜樣,希望以後能成爲他那樣的詩人。

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詩和遠方的大好青年,居然生命行至25歲,戛然而止。

對于海子的離世,18歲的田曉菲充滿了悲傷,她那顆朝氣蓬勃對詩歌無限渴求和向往的心,也停止跳動了。

乃至很長一段時間,她不敢再翻開詩歌,也沒有信心提筆寫詩。思慮良久,她決定放棄寫詩,這件事在訊息不發達的當時也掀起不小的風波。

在經過兩年的沉寂後,田曉菲重拾自我,她決定赴美繼續進修自己的英文文學專業,在那裏她也遇到了改變她一生命運軌迹的人。

赴美留學,嫁大自己25歲的美國導師

1991年,田曉菲獨自踏上飛往異國他鄉的飛機,在獲取文學碩士後,她又考取哈佛大學的比較文學博士。

在那裏,她邂逅了博士導師宇文所安。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但是酷愛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古詩更是讓他沉醉和瘋狂。

彼時他不僅在大學任教,也是一位有名的漢學家。

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課堂上,當時已過不惑之年的宇文所安被田曉菲獨特的氣質所吸引。

因爲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使他對這位“蕙心蘭質、凝眸似水”的中國美人一見鍾情,産生不一樣的情愫:這不就是自己在中國詩詞中“遇到”的東方女孩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美國導師越發覺得愛上了這個美麗的東方女孩。在她畢業那年,他精心策劃了一場旅行,向田曉菲表達心意。

一開始,田曉菲是抗拒的,畢竟這個男人是自己的導師,比自己大25歲,還離過兩次婚,自己怎麽可能和他在一起呢?

但是奈何不來導師的強烈攻擊,加之兩人在日常相處中,志同道合,不僅在學術上互相交流切磋,支持她的學術研究,而且在生活中,宇文所安也是一個溫柔細心的人,爲她做中國菜,噓寒問暖。

所以,盡管父親取信給她“學成歸國,請不要草率結婚”。她仍然還是毅然決然的和這個美國導師結婚了,並加入了美國國籍,將筆名改爲:宇文秋水。

25年後,如今現狀令人感慨

田曉菲在前半生的成長道路上被賦予了很多光環和美譽,然而她出國嫁給美國人後,卻飽受國人質疑。

有人認爲她是崇洋媚外、功成名就不報效祖國;“學術妲己”、“婚姻交易”、“靠夫上位”等流言蜚語也一直不絕于耳。

對此,田曉菲一直淡然處之,她表示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去關注這些。

並且聲稱“自己結婚是因爲愛情,無論是哪國國籍,今後都會繼續宣揚中國文化。”

的確,田曉菲雖然沒有身處中國,但是她一直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欣賞中國文化。

1999年面對我國大使館被炸,美西方對我國的批評和質疑,田教授也挺身而出和外國學者正面交鋒;

2003年,在宇文所安的鼓勵下,田教授精心撰寫出版的《秋水堂論金梅瓶》,給學術界提供了文學鑒賞的新觀點和新視角。

近年來,她和丈夫也是回國參加學術交流。當人們發現曾經的天才少女,年僅四十多歲顯得十分蒼老、滿頭銀發,便臆想她是因爲無兒無女、婚姻不幸導致的。

其實,她並非嫁錯了人而顯得蒼老,而是因爲醉心學術研究才導致早生華發,由于她長期專注研究,耗費心神有關。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即使白發蒼蒼,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從她的狀態看出,她還保持著少女的天真,眼神清澈、笑臉盈盈,有著詩書沁潤過的姣好容顔。

希望田教授可以繼續“爲天地立心,爲往生繼絕學”,繼續研究和推廣中國文化,讓更多膚色的人愛上中國文化。

讀了田曉菲的故事,你有什麽感想?

0 阅读:0

豆芽媽媽育兒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