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院弟弟只打來一次電話,出院半個月後他有事上門,被我拒絕了

作者無筆 2024-05-03 19:58:22
01

父母半生恩,姐弟一世情。

在很多人的觀念裏,姐姐照顧弟弟、對弟弟好,就是應該的。

但所有付出都應該得到回應,即便是再牢固的感情,也是如此。

得不到回應的付出,遲早會變成怨氣。

02

劉薇就是一個爲弟弟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姐姐,但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後,她開始反思這麽多年的付出是否值得。

劉薇比弟弟劉剛大七歲。

因爲早産,小的時候弟弟的身體很不好,所以家裏人都特別寵著他,劉薇這個做姐姐的更是對他百般謙讓,連罵都沒罵過一句。

正是因爲家人的這種寵溺,讓弟弟養成了依賴的性格。

成年之後,他也是很依賴家人對他的照顧。可父母漸漸年邁,他能依賴的也就只有姐姐劉薇了。

弟弟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所以勉強讀到高中畢業。之後他的工作問題就只能靠姐姐解決了。

劉薇和丈夫就托人給弟弟找了份工作,但因爲弟弟什麽都不會又不肯吃苦,沒幹幾天就撂挑子了。弄的人家老板措手不及,劉薇和丈夫只能給他收拾爛攤子。

這次之後劉剛死活都不願意再去上班了。無奈之下,劉薇跟父母湊錢給他開了個小超市。超市剛開業時,劉薇經常去幫忙打理,直到生意步入正軌後,劉薇才慢慢放手。

之後劉剛結婚,也是劉薇貼了一些錢幫他買的婚房。

至此,劉剛終于算是成了家也立了業。

而劉薇這個姐姐的“職責”遠遠還沒盡完。

劉剛的兒子出生後,劉薇的責任好像就變得更重了。不僅經常幫他們帶孩子,還要花錢買吃買穿。

對于貼補劉剛這件事,劉薇的丈夫非常的反感。但她丈夫是個性格很隨和的人,很少跟她因爲這件事吵架。

可能也是因爲丈夫的隨和,才讓劉剛能如此依賴劉薇的照顧。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如今的劉薇已經五十多歲了,兒子也已經結婚生子,兒孫滿堂,兒子和兒媳也是特別的孝順,家庭美滿幸福。

突然有一天,劉薇拖地的時候暈倒了。全家人趕緊把她送到了醫院,經過一番檢查發現是心髒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做一個手術。

劉薇在醫院裏住了一個多月,親朋好友幾乎都來看過她了,唯獨親弟弟劉剛沒有來過一次。只是打來過一次電話詢問了一下劉薇的情況,然後解釋說他和弟媳的工作都太忙沒時間來。

這次,劉薇對劉剛感到了深深地失望,回想起之前對他的那些付出,如今都轉變成了怨氣。

後來劉薇出院,半個多月後劉剛夫妻才上門,不過他們不是來探望姐姐病情的,而是有事求她幫忙。

原來,他們的兒子談了個女朋友,對方要求必須有房才結婚,所以劉剛夫妻是來向劉薇要錢的,他們希望劉薇能出一部分錢幫侄子買房。

但這次劉薇果斷地拒絕了他們。

如今已經到了知天命年紀的劉薇,對很多事也都看清了。她覺得自己已經幫弟弟幫的夠多了,現在只想跟自己的家人把日子過好。

丈夫和兒子也很高興看到劉薇現在的轉變。

03

劉薇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一種普遍存在于許多家庭中的現象:爲了家庭中的某個成員,通常是年幼或者弱勢的一方,一個家庭成員(往往是年長或者更有能力的那個)會持續地、無條件地付出,有時甚至到了犧牲自己幸福的地步。然而,當這個持續付出的家庭成員面臨困境時,他們是否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和關心,卻成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這個故事中,劉薇爲了弟弟劉剛幾乎付出了一切:找工作、開店、買房,甚至幫忙帶孩子。她的付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了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然而,當她生病住院,需要家人支持和關心的時候,弟弟的冷漠和忽視無疑是對她多年付出的極大諷刺。

幸運的是,劉薇在知天命的年紀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她果斷地拒絕了弟弟的進一步要求,開始更加珍視自己和家人的幸福。這一轉變不僅是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也是對傳統家庭觀念中“無私奉獻”的一種反思。

劉薇的故事提醒我們,親情雖然重要,但無條件的付出並不總是能換來等量的回報。在照顧家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自己的需求和幸福。畢竟,每個人都應該首先是自己生活的主角,然後才能更好地去關愛和支持他人。劉薇的覺醒,也許正是許多人需要經曆的一個過程,從盲目的付出到理性的平衡,從忽視自我到珍視自己的生活。

5 阅读:3699

作者無筆

簡介:用心中的一支筆寫人生。大家好,我是作者無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