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麥克阿瑟慘敗後威脅要用原子彈,毛澤東的做法真牛!

文學小新 2024-05-07 22:33:05

在1945年的初秋,美軍的轟炸機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隨著巨大的蘑菇雲升騰而起,人類首次面對核打擊的威力,其強大的殺傷力給世界留下了深刻的陰影。此後,核武器成爲了美軍自信的重要來源。

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初,便有不少中國人擔心遭到美國的核打擊而反對出兵。志願軍入朝後,美軍被打得節節敗退。

爲了挽回顔面,美軍統帥麥克阿瑟考慮使用原子彈,甚至公然進行核威脅。

面對核威脅,毛澤東始終保持冷靜,因爲他早已洞察了事物的本質——原子彈只是一種武器,一種手段,而非決定戰爭勝敗的核心因素。

欲知詳情,且看下文。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聯合國通過了軍事幹涉朝鮮的決議,杜魯門任命麥克阿瑟爲“聯合國軍”總司令,讓他帶領部隊開赴朝鮮半島。

仁川登陸的決定引起了大多數將領和參謀人員的反對,因爲這個地方被認爲是最不適合進行兩棲攻擊的糟糕地點。

但麥克阿瑟卻堅持己見,這使朝鮮人民軍被攔腰截斷,戰局瞬間倒向了另一邊。

仁川登陸的成功,使麥克阿瑟迎來了高光時刻。他志得意滿,越過三八線繼續向北推進。

中國通發出警告,明確表示美軍不得越過三八線,因爲這將對中國造成嚴重威脅,中國絕不會袖手旁觀。

但麥克阿瑟並未正視中國發出的警告,認爲這不過是一種外交訛詐。

美國總統杜魯門也未正視中國的警告,授意麥克阿瑟無論是否在朝鮮發現中國軍隊,都可以繼續行動。

于是,麥克阿瑟悍然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戰火蔓延到鴨綠江畔。

此時的朝鮮人民軍已被攔腰截斷,無力對抗。

金日成派人帶著親筆信來見毛澤東,信中寫道:盼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到底要不要出兵朝鮮?這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很多人認爲,當時的中國軍隊面對美軍沒有勝算,如果把美國逼急了,打兩顆原子彈過來就更可怕了。

當時,全世界都還對原子彈的巨大威力感到震驚。不過,毛澤東卻早已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看透了原子彈力量有限的本質。

早在1946年,毛澤東就曾說: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

原子彈是“紙老虎”,但如果美軍占領朝鮮,屯兵鴨綠江畔,將對新中國的造成嚴重威脅。

因此,毛澤東說:我是極主張派兵出國的,因爲這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爭。

最終,毛澤東以大智慧和大格局說服了衆人,下了抗美援朝的命令。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

也正是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的當天,美軍對平壤發動了最後的攻擊。麥克阿瑟信心十足地表示:感恩節前結束戰鬥。

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在北鎮對“聯軍”發起突襲,第一次戰役正式打響。

以美軍爲首的聯軍被打得全面撤退,“感恩節攻勢”被徹底打碎。

“感恩節攻勢”失敗之後,麥克阿瑟仍自信滿滿。因爲他認爲志願軍只不過是象征性出兵,最多五六萬人。

麥克阿瑟公然叫囂:中國並非一個不可辱的勢力。

之後,麥克阿瑟制定了新一輪“聖誕節攻勢”——12月25日前結束戰鬥,讓士兵們回家過聖誕節。

11月20日,美軍的步兵七師到達了鴨綠江邊的惠山鎮,麥克阿瑟極爲激動,發電祝賀“奪了頭彩”。

彭德懷則采用了“示敵以弱,誘敵深入”的戰術,指揮志願軍且戰且退。

麥克阿瑟沒有看透彭德懷的戰術,認爲志願軍無力與美軍對抗,被打得節節敗退。

最終,美軍第9軍陷入了志願軍的三面包圍,陸戰第1師主力和第7師1個加強團被誘入長津湖地區。

麥克阿瑟終于意識到敗局已定,趕緊命令部隊向三八線實施總退卻。

志願軍乘勝展開追擊,取得了長津湖戰役中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

此外,志願軍還給予美軍第2師和陸戰第1師以殲滅性打擊,重創第25師以及騎兵第1師,共斃傷俘敵3.6萬余人。

麥克阿瑟的指揮能力受到質疑,人們開始懷疑他不能勝任一線指揮官的重任。

爲了挽回顔面,麥克阿瑟開始強烈呼籲擴大戰爭,甚至使用原子彈。

而麥克阿瑟雖然吃了大敗仗,但他在美國仍有不少忠實的支持者。

全美4個最大的退伍軍人組織響應麥克阿瑟的號召,一致呼籲杜魯門應授權麥克阿瑟在必要時可以使用原子彈。

面對美國的核威脅,很多人一時之間方寸大亂,害怕無力承受原子彈的毀滅性打擊。

不過,毛澤東卻毫不慌亂,因爲他早就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明白原子彈雖然擁有巨大的毀滅性力量,但這並不意味著原子彈就能完全主導戰爭。

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

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我們有些同志相信原子彈了不起,這是錯誤的……認爲原子彈能解決戰爭是最大的錯誤。

以當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爲例,如果日本是代表正義的一方,即使美國投下原子彈,世界各國的正義力量也會支持它抵抗。

日本之所以在美國投下原子彈後不久宣布投降,是因爲軍國主義失去了人民支持,在強大的武力威懾下崩潰、絕望。

因此,當美國記者采訪毛澤東,問及是否擔心美國使用核武器時,毛澤東智慧地回答稱: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紙老虎”。

毛澤東將原子彈比喻爲“紙老虎”,是基于對世界局勢的分析和對戰爭勝敗力量的認知。他始終認爲,真正強大力量在于人民,而不是武器。

美國雖擁有強大武器裝備和工業基礎,但由于種種短板,在未得到世界人民支持時,不敢再次使用原子彈,因此仍是“紙老虎”。

在朝鮮戰爭中,毛澤東的高瞻遠矚和睿智判斷得到了充分證明。美軍在戰場上受困,但也始終不敢使用核武器。

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杜魯門決定進行停戰談判,但麥克阿瑟卻反對任何停火企圖。

麥克阿瑟在沒有得到批准的情況下,搶先向新聞界發表了要進行全面戰爭取得勝利的觀點,與杜魯門總統的立場背道而馳。

此外,他還公然威脅要對中國使用原子彈,並聲稱中國軍隊將不堪一擊。

麥克阿瑟的言論並未對中國人産生影響,但對美國及其盟友産生了嚴重沖擊,使他們陷入了混亂。

盡管杜魯門在初期也考慮過使用原子彈進行威懾,但他也意識到原子彈在朝鮮戰爭中的作用有限,使用核武器不僅會削弱美國的道義地位,還可能導致國際社會的反對。

加拿大作爲美國的盟友,強烈反對在朝鮮使用原子彈,並警告未經協商就采取行動的嚴重後果。

英國也認爲,使用核武器不僅會危及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和地位,還可能引發蘇聯的報複行動。

1951年4月11日,極爲惱火的杜魯門急召開記者招待會,聲明解除麥克阿瑟的指揮權,並任命李奇微接任。

最終,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以失敗收場,被迫簽署了停戰協定。

當然,毛澤東雖然說原子彈是“紙老虎”,但他並沒有看輕原子彈。正如他所說的:原子彈既是紙老虎,也是真老虎,真用起來是會死人的。

原子彈雖然不能直接決定戰爭的勝利,但它的巨大殺傷力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毛澤東做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決定。

毛澤東說:我們不僅要有更多的飛機大炮,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試爆。

周恩來鄭重向全世界宣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從此,中國徹底挺直了腰杆,世界和平亦多了一份極爲有力的保障。

不難看出,毛澤東有著心系天下蒼生的偉大胸懷,他之所以決定研制原子彈,爲的是維護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爲的是讓國家和人民不再受欺負。

不知大家如何看待?感謝閱讀,歡迎交流!

2 阅读: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