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趙本山背後最偉大的女人,一句話改變了趙本山的一生

羽籽柔情敘史 2024-03-14 09:20:58

1958年,趙本山出生在遼甯開原市蓮花鎮蓮花村,小時候的他真的很苦,剛生下來的時候,母親奶水不足,爺爺就抱著他到處討奶喝。

他5歲那年,母親由于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那天,趙本山和她睡在一個床上,早晨他被爸推醒,告訴他:你媽死了。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母親去世當天,趙本山一不小心坐到了火盆裏,屁股上都是泡。

7歲那年,父親趙德仁因爲和隊長打架被迫去了黑龍江討生計,從此,趙本山就跟著爺爺和哥哥姐姐一起生活。

由于爺爺身體不好,哥哥姐姐們也要參加勞動,趙本山就經常去他的瞎叔趙德明家裏吃飯,趙德明會拉二胡,會唱二人轉,久而久之,趙本山也學會了這些。

14歲那年,爺爺去世,哥姐們有的成家了,有的當兵了,就剩趙本山一個人過日子了,爲了生活他不得不去山上挖藥材賺錢。

雖然生活很苦,但是趙本山依然沒有放棄上學。

1974年,趙本山在蓮花學校上六年級。

當時趙本山的家是三間大小的房子,磚上草頂因爲年久失修,門窗不完整,窗戶紙也爛得不成樣子,房子不小,但是保暖性很差,由于他一個人住,燒炕又少,夏天還好,冬天屋裏冷得像冰窖一樣。

趙本山一個人就是這樣的環境裏生活的。

由于家裏窮,16歲的趙本山穿的很寒酸,盡管天冷了,他還穿著薄薄的單衣,腳上是一雙破舊的黃膠鞋,裂了好幾道口子,大拇腳指頭露在外面。

上學期間最讓趙本山“尴尬”的事情就是吃午飯,因爲家裏就他一個人,中午沒有飯可帶,學校附近也沒有親戚,所以一到學校吃午飯的時間,趙本山就會躲出去瞎轉悠,他覺得班裏同學差不多把午飯吃完了,他再回到教室。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由于肚子是空的,下午上課的時候,趙本山的肚子就開始咕噜咕噜叫了。

時間久了,他的同桌李興華發現了他中午出去的“秘密”了。

一天中午放學後,趙本山又在飯點准備出去晃悠,他的同桌拉住他說自己今天的大餅帶多了吃不完,讓他幫忙吃一個。

趙本山覺得他家人多,況且糧食也不夠吃,不可能多帶。

同桌二話不說,直接把餅塞給了趙本山。

從那以後,同桌李興華每天都會多帶飯,分給趙本山吃。以至于他每天晚上回家就像餓狼一樣使勁吃飯,時間長了,李興華的母親覺得很奇怪。于是李興華就把分飯給趙本山的事情一股腦說給了母親,母親說一定要見見趙本山這個苦命的孩子。

得知要去李興華家的時候,趙本山高興得一天都沒有上好課。

一到李興華家,趙本山就開始幫忙幹活,吃飯期間,他把家裏的情況和李興華的母親說了,李母聽了很難過:“一個孩子家自己生活,多麽不容易呀。”

李母說:“你和興華是好兄弟,你就和我的兒子一樣,以後興華上學就帶兩個人的飯,大娘家再困難還能供得起你。”

或許此時的幹媽並不知道,她的這句話會改變趙本山的一生。

趙本山沒有說話,但是卻滿眼淚水。

其實李母也是一個苦命的人,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爹娘,8歲那年就當了別人的童養媳,只爲了能換點糧食,長大後,李母學會了接生的技術,她給十裏八村的人接生從來不要錢,那些人過意不去,就經常給她送點小米雞蛋什麽的。

後來,李母真的把趙本山當成親兒子照顧了,每天中午趙本山吃著李興華帶來的飯都感動不已,所以只要不要上課的時間,趙本山就會跑到李興華的家幹活,掃地、餵雞等,家裏活地裏活都幹。

由于趙本山和李興華身高差不多,很多時候,李母給兒子做衣服的時候也會給趙本山做一件。

時間長了,趙本山見李母對自己這麽好,直接跪在地上拜她爲幹媽。

李母流著淚說:“孩子,你要記住,這就是你自個兒的家,以後我就是你的親媽啊!”

自從趙本山拜了幹媽之後,他就成了李興華家的一員,他很關心家裏的事情,只要不忙他就會找到幾個好朋友一起去打柴,打來的柴每次都把廚房填得滿滿的。冬天的時候,他們還會出去撿糞,然後交到隊裏頂公分。

那時候的日子雖然很苦,但也由于“少年不知愁滋味”,他們也覺得日子過得挺快的。

有一次,幹媽因爲給人接生收到了兩瓶罐頭,在那個年代,罐頭還是稀罕物,爲了讓孩子們解饞,母親打開了一瓶(另外一瓶送人了),家裏七八個人瞬間把罐頭“洗劫一空”,就差啃瓶子了。

後來幹媽無意中說到“等啥時候罐頭能隨便吃,那該多好”。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有一天,趙本山用自己攢來的錢買了兩瓶蘋果罐頭,裝到書包裏給幹媽送了過來。

幹媽看見罐頭直接心疼到淚流滿面:雖然罐頭只有一塊多錢,但是這孩子吃了多少苦才攢夠啊。

趙本山知恩圖報,他始終不忘做人的本分。

1976年,趙本山被公社文藝隊錄取了,他第一時間跑到了幹媽家裏,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

幹媽聽到後更多的是心疼趙本山,才十七八歲的年齡,就要出去掙錢謀生了,那天爲了給趙本山“踐行”,幹媽借了面,做了幾個菜。

吃飯的氛圍很“悲壯”,沒有人說話,更多的是難過,趙本山卻安慰幹媽說自己想上學,也不願意離開這個家,但是現在到了該獨立的年齡了,再說去文藝隊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吃的有住的,自己一輩子也忘不掉這個家……

聽到趙本山這樣說,幹媽心裏才有了一些安慰。

趙本山走後沒多久,李興華去文藝隊看他,兩人討論最多的話題還是關于幹媽的。

在農村,一不上學就成了大人,就要成家。在趙本山的老叔家,他的五奶提起了他的婚事,但是他卻不著急找對象,還說:“我自己養活自己都難,再添一口人,還不得把人家餓死啊。”

他老嬸不接他的話茬,直接說自己娘家石龍老葛家的姑娘葛淑珍不錯,和趙本山一樣也是苦命的人,從小沒了爹媽,哥哥姐姐都結婚了,自己一個人過。

趙本山對這樣的大事做不了主,他一定要問問幹媽的意見。

幹媽非常贊同這門親事:“咱莊稼院娶媳婦,主要是過日子,人長得醜點俊點都不重要,俗話說‘醜妻家中寶’,只要能實心過日子就行。”

之後,趙本山由老叔老嬸領著去看了葛淑珍,兩人都沒意見,這門親事就算定了下來。

知道趙本山要結婚,幹媽高興壞了,爲了給兒子做一床新被褥,她把家裏攢下來的布票和棉花票全部拿出來,又像鄰居借了一些,步行五六公裏去供銷社買了布和棉花,一針一針地忙了三天,終于把新被褥做了出來。

趙本山結婚那天,幹媽也去了。

後來趙本山離開了蓮花村去了外邊發展,但是他每年都要回家看看,而且每次都要回去看幹媽。

1983年的春節,由趙本山主演的《摔三弦》得了一等獎,因此很多觀衆也都知道了趙本山的大名。

這年初二,趙本山帶著孩子老婆回來看幹媽,按照東北的習俗,初二應該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可是他早已沒了嶽父嶽母,于是就把這一天安排成了回幹媽家。

爲了迎接趙本山,幹媽一家早早准備了很多好吃的,幹媽一遍一遍的出去等,爲的就是能第一眼看到這個兒子回來。

1992年的正月初五,有消息說趙本山出車禍了,各種猜測也隨之而來,有人說他殘疾了再也不能演戲了,有的說他處于昏迷狀態……

幹媽知道後急得不行,三番五次讓兒子李興華出去打聽消息。

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打聽,終于確認了消息:他肋骨骨折,住在長春的一家醫院裏。

幹媽聽了之後懸著的心算是放了下來,還說:“本山有福,日後准差不了。”

四月份,剛剛康複的趙本山回到蓮花祭祖,結束後他就直接到了幹媽家看幹媽,娘倆唠嗑唠了半天,趙本山說自己有點困了,想躺一會,幹媽趕緊給他拿枕頭,可是趙本山卻要躺在幹媽的腿上睡。

趙本山躺在幹媽的腿上就像小時候躺在自己媽的腿上一樣,一會就睡著了。

後來趙本山和馬麗娟結婚後,幹媽就催著他們要小孩,還把從山上撿來的野雞蛋拿出來給他們吃,還說野雞蛋也叫鳳凰蛋,希望他們生個龍鳳胎。

或許是幹媽美好的祝福成真了,1997年正月,馬麗娟真生了一對龍鳳胎,幹媽知道後樂壞了,趕緊讓人給趙本山捎去了家鄉的雞和小米。

或許這對龍鳳胎和幹媽的野雞蛋並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她的美好祝願還成了真,她能不高興嗎?

趙本山出名後,幹媽也出名了,她也上了報紙和電視,每個去家裏采訪和研究趙本山的人都會叫她“幹媽”。

趙本山每次回家探親都會吃幹媽做的飯,而且還不讓買別的,只想吃小米飯、小蔥蘸醬、鹹鴨蛋和一些小鹹菜。有時候他還會讓幹媽給他整點土雞蛋,幹菜還有大醬,鹹鴨蛋什麽的帶著,回去分給朋友們吃,目的就是讓朋友們知道他的老家好東西多的是。

趙本山經常對幹媽說:“媽,這些東西在過去救過咱們的命,咱啥時候也不能忘啊,我吃它就是要回想過去,不忘記這生我養我的黑土地和這塊土地的父老鄉親啊!”

1999年的一天,趙本山給李興華打電話說讓他准備一下,帶著爸媽去北京參加175期的《綜藝大觀》,費用他全包了。

在節目中,主持人問趙本山幹爸幹媽對他怎麽樣?趙本山說:“我不用細說了,要是他們對我不好今天也不能來這兒,在我人生最苦難的時候,興華幫了我很多忙,我覺得幹媽之所以偉大善良,是因爲她不知道我以後會出名,我在他們面前學到了什麽叫善良、什麽叫做人,我會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對待他們,希望他們不要又後顧之憂,我就是他們的靠山……”

主持人又問幹媽又沒有什麽要對趙本山說的,幹媽說:“我也聽惦記他,他從小就沒有媽,也是個苦人,我和他有同感,本山,今後自個兒要注意身體啊,冷了熱了的,媽惦記你啊。”

後來返回沈陽上飛機的時候,趙本山一手攙著幹爸,一手扶著幹媽,連推帶拉送他們上飛機,弄得渾身都是汗。可見他對幹爸幹媽的一片孝心。

2001年,趙本山回家看幹爸幹媽,給幹媽了一沓錢後,他告訴幹媽的兒子李興華:“別看你是親兒子,我是幹兒子,老頭老太太不用你養活,有我一個就夠了,你負責照顧就好,如果二老想去城裏住, 我給買房,一定要照顧好父母,別惹他們生氣,有病看病,用錢就給我打電話……”

趙本山對幹媽幹爸的好真是沒得說,由于幹媽家孩子不少,光是嫁娶就花了不少錢,趙本山剛成家的時候很困難,但是每次看望幹爸幹媽從來不空手,不管是東西還是錢總要給一些,後來他有錢了,給幹媽的錢也就多了,由幾百變幾千,後來由千變成萬。趙本山的幫助也給幹媽的親兒女解決了後顧之憂。

趙本山的童年是苦澀的,他是在親友鄰居以及一些好心人的幫助下長大的。成名之後的他對這些仍然念念不忘。

2002年4月趙本山回鄉祭祖時,在得知鄉親們生活有困難,有的人家還種不上地,他便拿出來兩萬塊錢給鄉親們買種子買化肥。

趙本山對父老鄉親都這麽好,對于自己的父親就更不用說了,他給父親買了樓安度晚年,還給父親找了一個老伴。

2018年春節期間,趙本山帶著女兒回老家看望88歲的幹媽。

見到幹媽,趙本山雙手親撫幹媽的臉頰,給幹媽帶來了豐厚的禮品和現金,女兒也對奶奶很恭敬。

2020年春,趙本山再次看望並照顧90歲的幹媽,幹媽坐在床上用被子蓋著,趙本山坐在床邊,給幹媽一口一口地餵飯,還一邊聊天,之後他又幫幹媽剪腳趾甲,非常有耐心。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趙本山和幹媽之間的故事讓我們感動。

可以說幹媽是趙本山背後最偉大的女人,如果沒有她當年對趙本山的幫助,或許就不會有今天的趙本山,向她老人家致敬。

善良的幹媽彌補了趙本山缺失的母愛,趙本山用實際行動來報答幹媽的養育之情。他的這份孝心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