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教他“打回去”沒用,下場會更慘,聰明的家長這麽做

職場寶媽育兒 2024-05-09 12:26:22

孩子被打了,你會叫他/她打回去嗎?

同事妮妮家女兒3歲,生性膽小,被打後,只知道哭,不知道還手。

有次帶女兒去公園玩滑滑梯,一個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站在滑滑梯口不走,她女兒讓那個孩子走,那個孩子不走;她女兒就繞過那個孩子走,剛走到他身邊,那孩子就用手掐她女兒的臉。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妮妮趕忙把男孩的手弄開,並對他說:不能掐人,你把妹妹都掐痛了!

妮妮家女兒很委屈的大哭了起來,並嚷嚷著讓她抱、回家。妮妮蹲下身對她說:下次有人捏你、掐你、打你,你要還手,爸爸媽媽就在你身後,不要害怕。

妮妮說,這樣鼓勵女兒還手的話,她說了很多次了,可孩子就是膽小,就算有人欺負她,她也不敢反擊,好怕她上學以後被人欺負,不知道自我保護,詢問我到底該怎麽辦?

01、孩子被打後,打回去並非最優選擇

孩子被打後,教孩子打回去,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普遍認可的教養方式,曾有博主在網上發起過類似投票,支持“打回去”的家長呈現了壓倒性的優勢。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支持“打回去”的家長,大多是這樣想的:

“不打回去,只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好欺負,讓孩子越來越懦弱”;

“我家娃憑什麽被打受委屈,打回去才公平”;

“膽小懦弱沒出息,打回去後就沒人敢打你了......”

文文爸不能說這類家長的想法錯誤,但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有“打回去”的勇氣跟能力。

就比如妮妮家女兒,才3歲,對打與被打、肢體沖突都沒有充分的認識,別人掐她的臉,她感到了害怕與疼痛。這時媽媽讓她打回去,她可能只會更害怕。

其實,被打後,不敢打回去的孩子比比皆是,有些孩子天性溫柔和善,就算父母多次叫他們打回去,多半也學不會。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上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針對兒童做過一項“攻擊與反擊”的實驗,共記錄了2000多次幼兒間打人、搶玩具類的攻擊事件。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不同的孩子在面對被打後,出現了不同的反應:

•80%的孩子被打後,不會還手,只會哭或仍任由打人者搶玩具。

導致的結果是,下次被打後,這類孩子依舊會選擇妥協,不知道還手。

•10%的孩子會選擇還手,若還手成功,下次被打後,依舊會還手,被打的次數會減少;

若還手不成功,則會遭到更爲頻繁的打擊報複,被打的次數會增加;

•10%的孩子求助外力,比如告訴老師、父母,在外力的介入下,打人者會停止攻擊。

看完這個實驗,肯定有家長會說:你看吧,不還手就會繼續被打。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但家長們別忘了,在實驗中,被打後選擇還手且失敗的孩子,最終被打的次數更爲頻繁了。

所以說,單純地教孩子打回去,並非最優選擇。

試想一下,一個2歲的孩子被一個4歲的孩子打了,你讓她打回去,能贏嗎?如果孩子沒有能力打回去,反擊就是無意義的,只會增加被打的次數。

此外,讓孩子打回去還有個弊端,孩子可能從此學會了用拳頭解決問題,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文文爸有個同學,讀書時就因爲打架差點成了小混混。據他講,之所以這樣就是爸爸小時候讓他“打回去”。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多倫多小學曾對199名經常被欺負的孩子進行了跟蹤調查,發現那些選擇打回去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會面臨更頻繁的攻擊。

因此,單純盲目地叫孩子“打回去”太粗暴了,下場可能會更慘,聰明的家長第一目標是: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02、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比打回去更有用

《女心理師》中的莫宇,因爲童年被欺淩,患有嚴重的心理障礙。當心理師問他:如果能回到童年被同學打的時候,你最想對那時的自己說什麽?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莫宇的回答讓很多人意外,他說:你不需要打過他們,你只需要保護好自己。

所以說,孩子被打了,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自我保護,如何正確應對沖突,而不是盲目地打回去。

據《看見校園霸淩》調查顯示:50%以上的孩子,都在學校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校園霸淩。學校就如同一個小型社會,欺負者與被欺負者比比皆是。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近年來,隨著媒體曝光的校園欺淩問題,俨然已變成了社會問題:

•甘肅甯縣一年級馬同學、趙同學對同伴女同學進行推搡毆打,女同學倒地後,他們將其褲子脫掉,用教室的掃把隨意亂戳其下體,導致血流不止。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河南一名7歲女孩,眼睛裏被男同學強行塞入紙片,引發了全網關注。

如果不想讓孩子被當“軟柿子”,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教會孩子應對沖突的辦法及自我保護的能力。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與內容無關,侵權必刪!

1 阅读:821

職場寶媽育兒

簡介:一位專注于高質量陪娃的職場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