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考古之馬王堆漢墓

搬磚泱夏 2024-04-18 18:54:46

馬王堆漢墓

位置:中國湖南省長沙

年代:約2000多年前的漢代

點評:漢代文明在南方的代表

鋤頭掘開的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被稱爲新中國建國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二十世紀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在這裏,不僅出土了一具兩千年前的女屍,更爲重要的是還出土了3000多件珍貴文物。“北有兵馬俑,南有馬王堆”的說法形象地說明了馬王堆的重要性。馬王堆文化成爲西漢文明的縮影。令人無法想象的是,這個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竟是靠60把鋤頭一下一下挖掘出來的。

在1972年以前,地處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五裏牌外的馬王堆,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方圓約半裏的土丘,雜草叢生的田地沒有絲毫特別之處。1971年年底,某部隊在馬王堆附近挖防空洞,施工的過程中總是遇到奇怪的塌方。當洞穴挖到十幾米深時,一塊塊的白膏泥被挖了出來,一股嗆人的氣體從一個小洞裏冒了出來。當一個人劃著火柴想點煙時,一聲悶響過後,忽然出現了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一位老軍人推斷,這裏可能是古墓,于是立即上報文物主管部門。

文物主管部門的人趕到現場時,還能看到火焰,但已經很微弱了。他們想收集一些氣體,但爲時已晚,這成爲馬王堆考古中一個永遠的遺憾。

湖南省博物館立即向省革委會申請調撥經費,對馬王堆進行考古發掘。 當時革委會的一個領導不滿地說:“挖一個死人墓,花那麽多錢幹啥?國家的錢怎能亂花?你們館才40人,買60把鋤頭幹嗎?”

考古工作者就是靠這幾十把鋤頭,完成了6000立方米土方的挖掘。當一個外部長6.67米、寬4.88米的棺椁顯露出來後,在場的人都興奮不已,並向北京彙報,請求中央派專家來長沙指導發掘工作。濕潤多雨的氣候令挖掘工作進行得十分艱難。1000多名師生義務參加了清理工作。就這樣持續奮戰了4個多月後,墓室清理工作終于完成。一個巨大的棺椁呈現在考古工作者面前,椁板除表面被砍削得光滑平整外,塊與塊之間扣接得嚴密牢固,整個木椁沒用一枚釘子就組合得相當完美,其中最大的一塊椁室側板長4.88米,寬1.5米,厚0.26米,重達1500公斤,據此推算,原木的直徑在2米以上。另外,在巨大的棺木旁,人們還發現了無數珍寶。

保存完好的千年女屍

挖掘工作一開始,考古學家對墓主人就有很多種不同的猜測,而開棺的過程再次出乎人們的意料,龐大的棺椁竟然套裝有4層,最裏面的才是安放墓主人遺體的內棺,棺蓋上覆蓋著一塊“T”型的神秘帛畫,這幅長達2米並且完好無損的巨幅帛畫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考古學家小心翼翼地打開內棺,剝去包裹在墓主身上的多層衣物,墓主人終于露出了她的真面目。她仿佛剛剛去世,淡黃色的皮膚還很細膩,皮下脂肪豐滿,軟組織尚有彈性,部分關節還能活動,緊閉的雙眼還留有長長的睫毛。在往其體內注射防腐劑時,其血管還能鼓起來,手指和足指上的紋路都非常清楚,真是不可思議。後來的屍體解剖表明,她的內髒都基本保存完好。幾乎與新鮮屍體一樣,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濕屍。

2000年前的一具女屍怎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呢?到現在爲止,專家、學者們還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有幾點可能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其一是近似真空的墓室環境。墓室築在十多米的地下,上面覆蓋著厚厚的土堆。屍體被數層棺木所裝殓,棺椁四周用黏性和致密性很強的白膏和吸濕性很強的木炭填實,營造出了一種近似真空的環境。

其二,在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候,棺椁裏注滿了一種紅色的棺液。科學家們猜測,這種液體對女屍2000多年來不腐有神奇作用。經過化驗證實,棺液成分複雜,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爲摻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學成分對人體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還檢測出了許多中藥的成分,這些東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紅色。可以肯定,這種紅色液體具有殺菌作用。可以保證屍體不腐。

馬王堆漢墓與漢代文明

爲什麽馬王堆這具女屍曆經2000年仍然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她究竟是誰?她的地位有什麽特殊之處?雖然人們對女屍的成功保存做出了種種推測,但這僅僅是猜測。這些問題困擾著參加馬王堆考古發掘的每一位專家、學者。

考古人員不斷地發掘考證發現,馬王堆其實有三座墳墓,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整體。按東、西、南方位,馬王堆三座墓葬分別編爲一號墓、二號墓和三號墓。1973年11月,考古學家開始對馬王堆另外兩座墳墓進行發掘。所有的考古學家都期待著在二號、三號古墓中能夠有同樣驚人的發現,能爲屍體的千年不腐找到答案。

但是,馬王堆另外兩座漢墓被打開之後考古人員發現,二號墓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被盜掘,而三號墓亦因白膏泥密封不嚴,其墓主早已僅存屍骨。不過,在二號墓出土的三枚印章卻爲破解主人身份提供了一些線索。這三枚印章分別是“長沙丞相”、“軟侯之印”和“利蒼”,這證明墓葬可能是漢初長沙國的承相軟侯利蒼(卒于公元前186年)及其家人的墓地,從而糾正了清代《湖南通志》、《長沙縣志》等地方文獻中的訛誤。而一號墓及掩蓋在其封土下的三號墓,據考證分別爲軟侯利蒼的妻子和兒子的墓葬。

在豐富的隨葬物品中,帛畫和帛書尤其具有重大的曆史文化價值。棺蓋上覆蓋著的 “T”形帛畫,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從上至下天上、人間和地下的景象。帛畫將神話與現實和諧地交織在一起,構思和布局精妙有致,堪稱古代繪畫藝術中的傑作。三號墓棺室的東西兩壁各挂有一幅長方形帛畫。西壁上的“出征圖”繪有100余人、數百匹馬和數十乘車,從內容和布局來分析,表現的是墓主登壇檢閱出征部隊的場景。東壁上的帛畫殘破不堪,但仍能見到房屋、車騎、奔馬和婦女劃船的一些片斷,可能是墓主生前奢侈生活的寫照。這些精美的帛畫反映了貴族的生活,代表著漢初藝術的傑出成就。

三號墓中出土了12萬多字的帛書,這是我國曆史上極爲罕見的重要發現,爲研究我國古代哲學、曆史、醫學、科技等提供了極其豐富而新穎的文字資料。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中還有三幅珍貴的地圖,它們是中國地圖發展史上的傑作。第一幅是漢初“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第二幅爲漢初“長沙國南部駐軍圖”,標有部隊名稱及駐地、工事、障礙、烽火台等軍事情況,主區相當于現在湘西南的沱水上遊。第三幅是一個縣城的平面圖,繪有城垣和房屋等。可稱爲“城邑圖”。這些地圖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實用地圖,證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地理科學就已經達到驚人的水平。

一、三號墓還出土了各式樂器、漆器、竹器和名目繁多的絲織品,有力地證明了西漢文明在音樂和工藝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突破。除分別標有律名的12根律管爲國內首次發現外,墓中還出土了裝有竹制簧片和控制音高的銀白色點簧的竽管,這是全世界管樂器中最早使用簧片的實物例證,也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低音簧管樂器。其次,制作精美的漆器飾有漆繪、粉彩和錐畫等多種紋飾,線條流暢,色彩絢麗,反映了漢初漆器業的發達程度。此外,在出土的全套服飾和整幅絲織物中,重僅49克的素紗禅衣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是當時世界上最輕的衣物;而起絨錦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起絨織物,說明漢代已經掌握了複雜的提花技術,把中國起絨技術的創始時間至少提前了700年。

毫無疑問,馬王堆漢墓是輝煌燦爛的漢文以把它看作是化在南方的典型代表,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神秘、浪漫的楚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來源:《中國文明考古》(劉永升 主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