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落》美化侵華日軍、侮辱八路軍了嗎

曆史智慧書 2024-03-26 18:16:14

今天網上又出現了被網友揭發出來的讓最廣大網民義憤填膺的新聞,說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九年級語文試卷上的一篇名爲《杜鵑花落》的閱讀理解文章,以侵華日軍的角度講述,稱抗日八路軍爲敵人,疑似美化侵華日軍。

一時間,網上又響起了“毒教材”“毒試卷”的衆口討伐聲。

據說,成都市新都區已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全面調查,對相關教研員及區教科院院長予以停職,並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據相關規定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嚴肅處理。

又據說,《杜鵑花落》的作者已經被當地縣教育局免職。

我因爲受魯迅、李敖文章的影響,碰到人人喊打的聲討事件,不自覺地會多疑,愛唱反調。這種心理、表現的確跟人不一樣:有時候事件的結果證明我的跟人不一樣是對的,是“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有時候事件的結果證明我的跟人不一樣是錯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被自己洗腦了”。不管是對是錯,我總堅持認爲這是我的獨立思考,用不著進行自我改造,向衆人看齊。就這樣吧。

從網上搜到《杜鵑花落》的原文,看了又看,我都看不出它是在美化侵華日軍、侮辱八路軍。

《杜鵑花落》是一篇小小說,以我做過文化公司文字編輯的眼光看,這篇小小說也就是初中生水平,發表在網上供文學愛好者看著玩沒毛病,根本還達不到變成鉛字發表的要求,被選爲閱讀理解文章出現在初中語文試卷上,就更荒唐了——不由得讓我疑心這涉嫌“內幕交易”。

《杜鵑花落》唯一新奇的地方,就是它以一個侵華日軍頭目的視角(口吻)觀察(描述)了一個——或者說是杜撰了一個——侵華日軍瘋狂炮轟二三十個八路軍的體現了鬼子“三光”政策的故事。說它新奇,是因爲別的作者沒有采取過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寫法。

但是,跟“主題先行”這一硬傷比起來,這種新奇寫法也改變不了這篇小小說在我看來根本還達不到變成鉛字發表的要求的定論。

《杜鵑花落》的主題是什麽?

可以說它“反戰”(戰爭讓人瘋狂,讓鬼子殺紅了眼),“宣揚因果報應”(鬼子下令瘋狂炮轟二三十個八路軍,結果炸死了他兒子),“控訴鬼子喪心病狂”(瘋狂炮轟二三十個八路軍——就差扔原子彈了——要是有的話),“歌頌八路軍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八路軍戰士自己血戰到底、誓死不降,但是對于舉“白旗”的鬼子的兒子,只是用槍射擊他手中舉“白旗”的樹枝致“白旗”落地,而不是一槍擊斃鬼子的兒子讓他趁早死了心;而且,八路軍戰士自己被轟炸得血肉模糊,卻換來身下鬼子的兒子衣裝潔淨——雖然沒能讓他避免被炮彈炸死)……

文學常識:虛構的文藝作品,作者通過它想表達的主題跟讀者通過它領會到的主題可能完全對不上,這完全正常。大家各玩各的就好,自圓其說就好。具體《杜鵑花落》的作者想表達什麽主題,誰也說不准,也沒必要讓作者“坦白交代”,畢竟小說不是宣言、主張,更不是訴狀,非要得出個類似“一加一等于幾”的標准答案。

但是,只從《杜鵑花落》的文本看,我橫看豎看,也看不出它的主題疑似美化侵華日軍、侮辱八路軍。

相反,因爲作者“主題先行”,《杜鵑花落》裏的鬼子以及鬼子的兒子,十有八九是作者想當然幻想出的形象。凡是對鬼子侵華史有所了解的讀者,都不難發現《杜鵑花落》裏的鬼子以及鬼子的兒子,身上的鬼子味道太淡,接近于沒有。——又是兒子來看老父親,又是老父親看到兒子被炸死痛不欲生……這種兒女情長怎麽會體現在鬼子身上?就算體現也不會在戰場上體現,當著那麽多手下,鬼子痛不欲生?可能嗎?這麽一副窩囊相,他以後還怎麽指揮手下燒殺搶掠?鬼子硬撐他也得硬撐出一副“戰爭總要死人”的“硬漢”嘴臉。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杜鵑花落》不僅不是涉嫌美化侵華日軍,在日本右翼看來,這十足屬于醜化“武士道精神”——兒子舉白旗投降,父親哭哭啼啼……這不是醜化,什麽是醜化?

爲什麽有網友會認爲《杜鵑花落》涉嫌美化侵華日軍、侮辱八路軍呢?

我實在搞不懂。但是,還是伏爾泰那句話: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2 阅读:78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