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霖老師:爲什麽這麽多的孩子會厭學?(各位父母,文中也許有你的影子))

內動力 2024-03-13 14:44:02

在我國有一個群體的人數在不斷增長,那就是厭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的孩子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凶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道理、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絕上學已然成爲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那麽孩子們爲什麽會厭學呢?

1,從父母的焦慮開始

進入小學,很多家長認爲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們每晚盯著孩子的功課,對思想跑了不在寫作業上、寫錯字、算錯題,作業亂這些行爲立即糾錯指正,布置額外的課外練習,嚴格控制孩子玩的時間,對各種課外輔導班格外熱衷,和學習相關的道理經常灌輸,孩子的成績和表現俨然成爲了父母情緒的晴雨表……被教育控制的父母們逐漸失去了對孩子原始的愛。

父母們如此焦慮,那麽孩子們感受到的是什麽呢?

“我討厭做功課,媽媽每天坐在旁邊監督我,還總批評我,一會兒說我慢,一會兒說我不認真,煩死了!”

“每次測驗考試,一看到我就問:考的怎麽樣啊?她們根本不關心我這個人,只知道關心我的學習成績!”

“學習不就是不停地做功課和考試!考得好,他們就高興,考得不好,他們就不高興!”

“我總是不能讓他們滿意。我考了99分,滿心歡喜的告訴爸爸媽媽這個好消息,誰知爸爸媽媽卻說:你怎麽不考    個滿分啊!”

“我覺得學習好像是爸爸媽媽的事,不是我的事,反正什麽都由他們安排、決定,我只要做就好了!”

“考試成績出來了,媽媽就會問,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就知道比來比去,真討厭!”

“我跟媽媽說:我好累。媽媽說:累什麽啊,你這個年紀不就好好學習嗎,現在輕松以後你後悔也來不及!”

當孩子放學到家,爸媽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考幾分啊?第幾名啊?最高分幾分啊?”這會讓孩子也越來越關注結果,小小年紀就充滿著競爭感和焦慮感,一旦沒有別人好就壓力山大;

當孩子狀態不好父母還逼著寫作業時,孩子對學習僅存不多的興趣也被磨滅了;

當孩子碰到難題不知所措,父母卻批評孩子不認真不努力時,孩子的委屈和憤怒轉換成的是對學習過程的痛恨;

當孩子考得不好心情低落,父母卻一臉嘲諷“誰叫你平時不好好學!”,父母阻隔了情感的流動,孩子已經無法體會到真切的愛。愛是人成長最重要的內在動力,當愛缺失,成長會變得沒有方向和力量。

父母們的高焦慮和高期待轉化成對孩子們的高壓、高控,深怕自己晚行動孩子就要落後,而這種彌漫性地焦慮也在很大程度上傳遞給了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把學習和痛苦聯系在一起,日積月累後,孩子就會以厭學、拒絕上學作爲對學習無奈而沉重的回應。

2,從孩子否定自己開始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對學業成就和未來成功過渡關注的社會大背景下紛紛倒下。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過程痛苦而無趣,父母們的傾力安排讓孩子們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自主感,主導權,而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心理營養,當這些心理營養缺失,孩子是沒有自動自發的內心的動力支持他去愛上學習的;

孩子們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成績考得已經很好了,父母們卻依然不滿意,學習結果帶來的總是挫敗感和自責感,似乎只有100分、前3名才能讓父母們喜笑顔開,孩子們越來越體會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

沒有掌控感和成就感,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習上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被評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們有條件的愛。

這份包裹了各種條件的愛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會讓孩子去做讓父母滿意的事,另一方面當孩子總是做不到的時候,就會産生持續的內疚感和挫敗感,從而讓孩子失去積極的內在學習動力,進而開始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愛、自己笨、自己沒有能力,甚至自己不是學習的料。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內在不斷否定自我的聲音會轉化成孩子長期低落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的成績、越來越疏離的同學關系,越來越多的掩飾和情感隔離。

一個小學期間年年都得第一的孩子,進入重點中學後,面對幾次考試的失利變得非常沮喪,覺得自己不行了,其它同學都比自己牛。父親對他說:“下降是暫時的,沒關系,下次會考好的!”孩子聽了父親的話,內心壓力更大了,安慰的背後,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的是父親對成績、對結果的重視,孩子覺得下次可能還會讓父親失望。

在巨大壓力面前,這位從小‘只能上不能下’的孩子被擊垮了,他不願再去學校,他用‘不願學習’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3,從家庭缺失愛開始

有這樣一個家庭:爸爸和媽媽長期感情不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更是存在很大分歧,經常當著孩子的面不加控制地爭吵,孩子有時因爲害怕而大聲哭泣,可正在氣頭上的父母卻因爲心煩而對孩子大發脾氣,呵斥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恐懼。

有時候爲了讓自己想法在家裏得到實施,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又都來討好孩子,或是在孩子面前诋毀另一方。在這樣忽冷忽熱近似分裂的環境裏,這個孩子上學以後,根本無心學習,成績倒數,個性膽小懦弱,害怕人際交往。

原本應該是父母給予孩子積極穩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圍壓抑冷漠、父母劍拔弩張的家庭裏孩子根本不敢真實地表達情緒和感受,孩子帶著超出年齡可承受的巨大負面情緒,如何有力量去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

一個孩子長期感受不到來自家庭最基本的快樂、滿足和幸福,你要她/他如何去構想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又如何有動力成爲更好的自己?孩子會被強大的無力感拉進心靈的深淵,最後也許一根稻草壓下來,厭學拒絕上學可能就成爲了孩子的一種呐喊。

0 阅读:0

內動力

簡介:孩子不上學,沉迷遊戲,厭學叛逆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