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自由行-鎮遠古鎮

陳錢吉安 2020-03-16 07:43:05

鎮遠古鎮是我們貴州行的最後一站,也是最早激發我們貴州遊念想的第一站。爲什麽?請看照片:舞陽河正前方,蒼山之下,有列火車正馳過古鎮。這列車很可能就是滬昆線。 我們曾乘坐這條線二進雲南,途中被這座古鎮的青山秀水.繁華熱鬧深深吸引,還打聽到它的地名叫"鎮遠"。我當時就下決心,一定要遊曆鎮遠。

鎮遠古鎮地處雲貴高原向浙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四周皆山,舞陽河以"s"形穿城而過。

古鎮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漢高祖將該地設縣起的兩千多年曆史中,由于"湘黔咽喉","水陸交沖“,"南方絲綢之路要津"的特殊地理位置一直是黔東南兵家必爭之地。 爲保證軍需供給,大批商人湧入鎮遠,帶來了先進的漢文化和生産技術,大大促進了這裏經濟文化的發展。鎮遠更兼以名刹古寺,宮殿園林,戲樓會館,碼頭驿道,秀山勝水及氣候宜人,曆史上一度成爲軍旗掩映下的"西南一大都會"。

悠久的曆史成就了千年的古城,輝煌的文化塑造了多彩的鎮遠。鎮遠與上海一樣是我國第二批曆史名城。2009年被列爲中國最美的十大古鎮,位居第五。

古鎮也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博物館。其建築風格爲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檐翹角,畫棟雕梁。

青龍洞。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氣勢不凡的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空中建築群。它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既有臨江遠眺的吊腳樓,也有恬靜幽邃的寺院禅台。還有朗々書聲的學子院,更有鑼鼓喧天的戲台。這些建築與懸崖.古木.藤蘿.岩壁.溶洞天然合成。青龍洞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萬壽宮(江西會館)。是鎮遠"八大會館”之一,位于中河山石崖中部。會館建築江南徽派風格,封閉式的高封火牆四合院組群。它是明清時期在鎮遠經商的江西同鄉聚會娛樂之地,內有戲樓及江西人祭祀文天祥.許真君的祠堂。

古鎮除巍峨绮麗的古建築群外,還有古碼頭12座。碼頭是貨物南來北往集散地。明清時,各路商人齊集舞陽河畔,上演著一幅幅雲貴高原上的"清明上河圖"。

禹門碼頭:位于舞陽鎮興隆街中段南側,始建于清。坐北朝南,由台階.平台組成。每個平台各有圓形纜船柱一根。臨街處矗立著三門牌樓。

永安北碼頭。對面也許是永安南碼頭吧。

鎮遠的水路大都會的地位更表現在它橋多。石橋錯落有致,造型各異,古色古香。在碧水晨霧,暮江燈火的烘托下姿態萬千,詩意盎然。南來北往,東去西進的人流車流絡繹不絕,確實是西南重要的大驿道。

祝聖橋: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橋爲東西向七孔大石橋。曆史上曾爲湘黔滇古驿道上的咽喉要沖。舟車輻辏,必經之橋。

鎮遠古鎮之所以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那麽發達,除了"以軍興商"的特殊條件外,主要因爲它是一座移民的城市。

鎮遠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生活。五千年前,兩支苗族先民從中原徙居至此,與土著居民融爲一體。先秦時期,鎮遠屬夜郎國。楚將入舞水伐夜郎,夜郎及苗族部落歸附。從此,鎮遠被納入曆代王朝的行政管理,發展到23個民族的子民相交流融合。

第四套人民幣一角面值苗族頭像設計素材原型就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任州長鎮遠人王德安。

古城的多民族融合的曆史培育滋養了鎮遠人質樸.淳厚.通達.內斂的禀性和民風,百夷過著平靜悠閑慢節奏的生活。

清晨,舞陽河邊習拳,青龍洞前爬山。點心店也遲々開門。

雖地處邊陲,但並不閉塞。孩子們都迷戀上了手機。大人們早早就讓稚兒摸上了毛筆 。 純樸的老人還把對大自然饋贈的愛潤物細無聲地注入稚嫩的心田。… 一切都是那麽自然.熨貼。古鎮令人豔羨的民族風情就是這樣代代相傳。

鎮遠的多元文化交融特點還表現在古巷民居別有風格。 既有中原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築的布局。它們依山就勢,逐層遞升,錯落有致,富有韻律 。

俯瞰鎮遠,民居大多建有用青磚壘砌的高高的封火牆。封火牆內的民宅建築是木石結構的完美結合。

小處可見精雕細刻的花草魚蟲,大處則顯出揮灑自如的豪放。

它們是明清時代"西南都會"人們安居樂業的真實寫照,又表現出商人財源通達的商業理念。(我們投宿的大街上的民居客棧。)

   

這種中原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民居古巷成爲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門斜道"更是獨具特色之處。

在民宅的高牆夾峙中,縱橫著一條條石板,一塊塊青磚鋪就的狹長幽深的小巷。其結構錯綜複雜,交叉銜接,互相通達。每條小巷的出口臨河處連接著碼頭。

   

凡開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門絕不會與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絕不與大廳正對,而是有意地將門的朝向轉一個角度,斜斜地對著街道,即所謂的"邪"(斜)道。老住戶們說這"歪"與"邪 "是遵從風水先生的說法"以南爲尊"是一種富貴相,又能"財不露外"。

四方井巷。因井口呈四方形而得名。井水源出石屏山深處岩層,爲天然活態清冽潔淨山泉水。上世紀80年代前爲四方井巷居民生活飲用水源。曆代有井中養魚傳統,名"投魚看信"。四方井建于宋元時期,建成後,很少維修。

鎮遠的商業確實繁榮,無論晚上或白天總是人流熙攘,各類商店門庭若市。由今追昔,"西南大都會"的稱譽不假。

鎮遠和平村。"和平村"即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1938.12—1944.11期間先後關押中國南方戰場上俘獲的日軍600多人。管理上和平村實行人性化政策,不但設法改善日俘生活,還組織開展文體活動。使許多戰俘從軍國主義分子轉化爲反戰和平先鋒。覺悟了的日軍俘虜組織成立了"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再見了!多彩貴州!

0 阅读:18

陳錢吉安

簡介:旅遊紀實,分享旅行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