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劄記:投資不能給自己造神、再論我們賺誰的錢、“收息+攢股”的舒服狀態

閑來一坐 2024-04-07 19:39:00

【投資不能給自己造神】貴州茅台2023年報出來,有人感覺“意外”的是兩家曾經的“鐵杆”私募去年四季度減倉,即金彙榮盛私募基金減倉111萬股,瑞豐彙邦私募基金減倉218萬股。以前網上還曾有傳言,說這兩家私募是段永平先生主理的,是否真假不得而知,其實我自己也沒興趣知道。當然,正因爲曾經有這個傳言,因而又有些好事之人在網上傳說段永平減倉茅台了。當然,據說段永平在雪球上還澄清了這事,說一股沒減。——我去查證了一下,果然4月3日他在雪球上寫下了一句話:“$貴州茅台(SH600519)$我們一股都沒賣!”我揣度,他的這種回複,也是被一些網上的傳言“逼迫”的吧。

首先申明,我向來認爲,投資我們可以有自己的崇拜偶像,比如巴菲特、芒格,我也曾經寫過文章主張投資要向優秀的投資人,包括向段永平這樣的投資大佬學習(雪球前幾年曾出版過段永平先的投資言論集,收集了他在網易博客和雪球發表的一些投資言論,電子版兩本,我曾反複學習領會),但是股市上從來沒有神,我們投資也不能給自己造神,更不需要某某投資大佬給某某投資標的背書。爲什麽呢?原因很簡單,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只與其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有關,與其他任何東西無關,如果不懂得這一點,我認爲投資還是沒有入門。

【再論我們究竟賺誰的錢】在股票這個市場上,我們究竟是賺誰的錢的問題,也是投資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是需要投資者明晰的。首先申明,我並不排除賺市場的錢,比如,低估買入、抓王子遇難等均是利用市場定價錯誤,企望有一天估值回升,進而賺市場的錢;但同時,我認爲,投資更爲主要的是賺企業增長的錢,因爲估值的回升往往是一次性的,長期而言,我們還是要賺企業增長的錢,而且時間越長,我們投資的業績越與企業未來增長的業績無限趨于一致。這一點,也是公理性的東西,是無需證明的。

最近我見有投資方面的“磚家”說(包括在我的劄記下面也有這方面的跟帖點評):“茅台目前估值合理,沒有高估也沒有低谷,現在買入,只能享受企業成長本身帶來的收益。”

呵呵,這種“磚家”言論我估計會“嚇”退很多“不明真相的群衆”!

的確,茅台在2012、2013年“落難”之時,市盈率曾掉到10倍以下,當時買入的投資者持有到今天是賺了兩個方面的錢:一是估值回歸的錢,比如市盈率從10倍上升至30倍,就是賺取了3倍的估值回歸的錢;二是賺取了增長的錢。2013年茅台淨利潤151.4億,2023年茅台淨利潤747億,10年年淨利潤上漲4.9倍。但是我相信,只要長期持有下去,未來所取得的投資收益將會越來越與茅台的業績增長趨向一致的。比如,2001年茅台年淨利潤3.28億元,2023年淨利潤747億,22年茅台年淨利潤複合增長27.98%,而自2001年茅台上市至今,投資茅台的年複合收益率大概爲29%(基本接近其長期淨資産收益率),可以說,時間越長,越會與其增長業績無限趨于一致的。

應該指出,這個結論並不是我從書本上得來的,而是從我個人具體的持有實踐中不斷醒悟出來的。所以說,估值重要不重要呢?回答是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企業未來的成長性。明白了這一點,我認爲投資入門就很深了。

【“收息+攢股”的舒服狀態】我向來認爲,股市投資千萬不要將自己搞得“苦大仇深”,這樣就失去了投資的初心與意義,長此以往,自己的身體也是吃不消的。當然,在入市的早期難免會有這種“爲伊消得人憔悴”的階段,但是越到後期,投資就要盡快擺脫這個階段,進而讓自己的投資進入舒服狀態。何謂舒服狀態呢?我個人的體會就是“收息+攢股”。

收息,就是吃分紅,特別是當你的投資有了一定資金量之後,就更應該立足于此。如果你每年的股息收入,已經完全覆蓋基本生活支出,那就更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服狀態了。在資金量小時,可能很多人不注意這一點,但是當你的資金有一定量的積累之後,我相信你會慢慢明白這一點的。——當然,我這裏說的資金量大小,也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出發的,不可拘泥。

攢股,就是利用分紅再投資,或者利用生活中“閑”下來的現金流慢慢積攢優質股權(當好股收藏家)。攢股思維說到底,就是徹底擺脫股價思維的股權思維。雖然僅僅是一字差,但是兩者之間的投資心態就會有天壤之別的。因爲有了股權思維,就不再懼怕股價下跌,相反,有時還很樂意股價下跌,因爲這樣可以利用市場的定價錯誤多多積攢優質股權,正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據我觀察,市場上大多數人是不具備這種股權思維的,他們或許投資一生也難以完全徹底地擺脫股價思維。所以,投資要想及早進入舒服狀態,就要讓自己對股權思維的認知超越市場上的這個大多數人。做到這一點容易嗎?當然不容易,但是經過努力,我認爲還是可以做到的(至少會有少部分人能夠做到)。可以說,你越早做到,你就會越早進入到這種舒服狀態。——芒格就說過,他很慶幸自己很早就擺脫了股票報價機的困擾,所以我們看到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很享受自己的那種投資方式、生活方式。在這方面,芒格自然也是我們的榜樣。

應該說,“收息+攢股”,這也是個人投資者的巨大優勢,也是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所不具備的優勢。比如,這些年,我見證了幾位原本優秀的個人投資者做起了私募,結果投資業績就“拉挎”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我覺得還是他們丟掉了個人投資者的這種優勢。還是那話:我並不是瞧不起機構投資者,包括一些做了“私”的投資朋友們,他們之所以進入不到我們個人投資者的這種舒服狀態(相反他們可能會面臨“苦大仇深”的巨大心理壓力),原因還是在于那種變態的激勵機制(短期業績排名、控制所謂的回撤等等),而身處那種變態的激勵機制之中,你縱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難免生發出“臣妾做不到”的之歎啊!

0 阅读:0

閑來一坐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