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道小品》(十二):普照明顛

閑讀與苦讀 2024-04-03 12:21:21

江蘇華亭縣普照寺的和尚惠明,平常好像神經失常一樣,意識模糊,說話沒有頭緒。而信口談人禍福,所說的多應驗。因而人們都把他看成是“明顛”。

他從來不睡覺,通宵站立在堂前廊屋的門口,靠著柱子竊竊私語。仔細窺聽他,大多在誦讀經文,即使是嚴寒酷暑也不改變。每到集市,他總是牽著衣裙跳著腳,走路慌慌張張的。有時到某個店鋪端坐,那麽這個店鋪這一天的買賣,獲利一定超過平常好幾倍。所以店鋪主人都歡迎他來。

如果他去赴齋供得到布施,他就把它們全部散發給小孩。如果不是他自願去的地方,即使強拉硬扯,他也不肯停留片刻。有時碰上有人戲弄侮辱他,向他投擲磚瓦石塊他卻絲毫也不會受到損傷。

他喜歡作偈頌,其中也有道理通達的地方,但是末尾處總是顛倒錯亂,不能明白。他曾經遇到手影戲的人,他們請他作頌,他就拿筆寫道:“三尺生绡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诙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上來。”這一篇頌恐怕是最好的了

宋光宗紹熙三年,日本的船舶漂浮過海,距離華亭縣已近,正趕上風浪非常大。這時只見一個和尚坐在地上,拾土塊抛擲,風浪因此而平息了,船舶才得以靠岸。和尚又囑咐他們說:“還應該暫時釘上船纜,停待第二天,才能前進。”船上的人遵照他的告誡,果然得到了有利的風向。

後來他們在路上見到這和尚,原來是明顛。便趕快下拜,隨著他走進寺廟,想贈給他一份謝禮。一看他茫然不顧,沒有接受的意思。客人不敢勉強,只好提著貨物,把它們施舍給寺院,擺設了水陸供品而去。明顛和尚至今還活著。

【原文】

華亭縣普照寺僧,惠明者,常若失志恍惚,語言無緒。而信口談人禍福,一切多驗。因目曰:“明顛。”

未嘗睡眠,通夕立于廊庑門,倚柱嗫嚅。審聽之,多誦經文,雖祁寒盛暑不變。每入市,唯曳裙跳足,行步張皇。

或詣店鋪兀坐,則其肆是日交易必獲利倍常。故皆喜其至。若赴齋供得襯施,盡散諸小兒。非其意所欲往,雖加苛撓亦不肯小駐。或遭值戲辱,報以瓦石飛投,略無少傷。

好作偈頌,間有達理處。其末辄顛錯不可曉。嘗遇手影戲者,人請之占頌,即把筆書雲:“三尺生绡作戲台,全憑十指逞诙諧。有時明月燈窗下,一笑還從掌上來。”此篇蓋最佳者。

紹熙三年,日本國番舶泛海,距縣境已近,值風波甚惡,見一僧就地拾土塊揚擲,風爲帖息,乃得般泊。又告之曰;“更宜且釘纜,停待次日,始可前進。”如其戒,果得便風。

後見之于道,乃明顛也。亟下拜,相隨入寺,願奉謝禮。顧之茫然,無領略意。客不敢強,但持貨物,回施常住,設水陸供而去。明至今尚存。

選自(宋)洪邁《夷堅志卷》。

【簡評】

明顛者,清醒之瘋子也。顛其表,因爲世間難容明智之人;明其實,因爲世上確有明智之士。一明一顛,相反相成。此種形象,最爲民間傳說所津津樂道。

未完待續……

本系列是從浩繁的文獻中精心選編出來的宗教小品故事。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台。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