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信生物産品仍未商業化,持續虧損亟待上市“輸血”

洞察IPO 2023-11-16 16:40:42

作者:潘妍

出品:洞察IPO

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作爲僅次于腫瘤的全球第二大治療領域,其市場空間正在持續放量。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2年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藥物的全球市場規模爲1875億美元,占所有藥物總額12.5%。但在中國卻發展相對滯後,2022年市場規模約90億美元。不過預計到2030年,中國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藥物市場將會增長至415億美元,前景巨大。

面對藍海,衆多藥企瞄准該領域,紛紛進行布局。

2023年3月,江蘇荃信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荃信生物”)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由于在6個月內未通過聆訊,其IPO申請狀態轉爲“失效”。近期,荃信生物向港交所主板重新提交上市申請,中金公司爲其獨家保薦人。

尚無産品商業化,持續虧損中

荃信生物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專注于針對自身免疫及過敏性疾病生物療法的臨床階段生物科技公司,産品管線涵蓋皮膚、風濕、呼吸道和消化道四大疾病領域。

招股書顯示,在荃信生物的管線産品中,包括兩個自研核心産品QX002N、QX005N,就兩項核心産品就有19項專利及專利申請。此外,公司還有其他7種管線候選藥物,其中4種處于臨床階段。

截至目前,荃信生物尚未有産品商業化。

圖片來源:荃信生物招股書

詳細來看,QX002N是一款處于臨床3期的一種靶向IL-17A的高親和力單抗,主要用于治療強直性脊柱炎(AS)及狼瘡性腎炎(LN)的IND批准。另一款核心産品,QX005N是一種阻斷IL-4Rα的單克隆抗體(mAb),主要用于治療特應性皮炎(AD)、結節性癢疹(PN)、哮喘等病症。

不過,兩款産品距離正式商業化均非常遙遠。

目前,在荃信生物的管線産品中,進展最快的爲QX001S,已于2023年8月提交BLA(生物制品許可申請),並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荃信生物預計,QX001S將于2024年下半年獲BLA批准。

據了解,QX001S是一種用于治療銀屑病的IL-12/IL-23p40抑制劑,是首個在中國提交BLA的國産烏司奴單抗生物類似藥,並計劃開發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該類型藥品在2022年納入醫保,但價格較高,擁有一定的市場空間,該款藥物成功上市預計將給荃信生物帶來收益。

爲確保QX001S的成功商業化,2020年8月,荃信生物與華東醫藥(000963.SZ)附屬公司中美華東就QX001S在中國的聯合開發及獨家商業化訂立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于2024年下半年開始商業化QX001S。

同一時間,華東醫藥還對荃信生物進行了3.7億元戰略投資,並因此成爲荃信生物第二大股東,持股20.56%。

不過,即便背靠大樹,依舊無法確保荃信生物自研藥品的商業化進程。在招股書中,荃信生物也表示,其候選藥物存在無法獲得市場認可及商業化失敗的風險。

亟待上市“輸血”

對于荃信生物而言,實現産品商業化是一個持久戰。現如今,盡快推動公司上市進程,拓寬融資渠道才是當務之急。

困于商業化的荃信生物,目前仍處于零收入狀態,但研發創新藥物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五個月,荃信生物研發費用分別爲1.52億元、2.57億元、1.43億元。其中,核心産品QX002N及QX005N的研發開支在2023年前5個月占研發開支總額的16.1%及35.6%。

大量的費用開支,導致荃信生物持續虧損。2021年-2022年,荃信生物期內虧損分別爲4.26億元、3.12億元。進入2023年虧損繼續,僅2023年前五個月就虧損2.24億元。

于是,對于尚未商業化、持續虧損的荃信生物來說,現金健康則顯得至關重要。

2021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五個月,荃信生物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分別爲-1.23億元、-2.25億元、-1.42億元。

好在此前荃信生物深受資本青睐,一直通過外部融資來獲取資金支持。

2021年至2022年及2023年前五個月,荃信生物融資活動所得現金淨額分別爲2.81億元、2.11億元、2.38億元。

招股書顯示,自2015年至今,荃信生物共完成了6輪融資,從Pre-A輪到C輪,荃信生物的投後估值不斷增加,從8400萬元增至35.28億元,增長逾40倍。

不過,從時間線來看,最近一次C輪融資發生在2022年3月,距今已有一年半的時間。

截至2023年5月31日,荃信生物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3.64億元,以荃信生物如今研發力度來看,不知還能堅持多久,荃信生物亟待上市“輸血”纾困。

但不可忽視的是,近兩年醫療健康行業公司上市趨緩,尤其是港股市場,荃信生物的上市之路依舊前路茫茫。

自2018年港交所推行25年來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尤其是新政對生物醫藥開辟的“綠色通道”,允許未有收入和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上市,大大降低上市門檻,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商業化落地難”對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的桎梏。

隨後生物醫藥類公司不斷南下入港,並在2021年度達到頂峰。Wind數據顯示,2021年有34家醫療行業類企業挂牌港交所,合計募資額達到789.26億港元。

然而隨著資本的退潮,2022年及2023年赴港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減少了許多,且上市融資難度遠超以前。

2022年,共有23家醫療類公司在香港上市,合計募資額約102.21億港元,金額同比下滑87.05%。進入2023年寒氣持續蔓延,截至11月15日,有11家醫療類企業挂牌港交所,合計募資額66.33億港元。

對此,有專家分析,這輪寒冬形成是經濟周期、技術周期、政策周期疊加的産物。這波寒冬下的殺估值就是之前資本市場針對醫藥行業吹起來的泡沫太大了,正在做理性重構,仍在進行,還沒結束。

敬告讀者:本文基于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准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