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其實早有准備

太宗悅史 2024-04-01 23:59:32
前言

要說到大器晚成的代表性人物,劉邦一定名列前茅。畢竟他創業的時候已經是四十八歲,要是放到現在,都已經是接近退休的年齡。

但他僅僅只用了七年的時間,就開創出一個新的王朝。

要知道,他的對手可不僅僅只有一個項羽,還有整整不下于十位諸侯,可想而知其中的困難程度。

而劉邦的這個大器晚成與普通人想象中的那個大器晚成不一樣,因爲在他成就大業之前,就已經做足了准備。

家底厚厚的

現如今的影視作品,就比如《楚漢傳奇》,透露出來的劉邦家庭環境並不怎麽樣。

如果他的家庭條件好的話,他也不會常常穿著一條布衣。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劉邦的家庭環境最起碼是地主階級。

要知道,劉邦出生的時候,他們老劉家擺過一場宴席,而這一場宴席所用的羊酒並不是他們老劉家自己出的錢,是父老鄉親一起出的錢。

“高祖、盧绾同日生,裏中持羊酒賀兩家。”——《史記·韓信盧绾列傳》

你想一下,如果他們老劉家在當地說不上話,父老鄉親會給他們老劉家出錢買酒嗎?絕對不會。

而在當時,讀書對于普通人家而言,沒有任何的用處。

因爲你要當官,會識字只是一點,還有第二點,這第二點就是得到父老鄉親的一致推薦。

普通人家能得到父老鄉親的一致推薦嗎?肯定不能。

只有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才能得到父老鄉親的一致推薦。既然如此,爲什麽要讀書?

劉邦在五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書,這說明什麽?說明他的父親劉太公已經在爲他鋪路?

要是換成一般人,遊手好閑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那麽一定會餓死,因爲你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

但是劉邦不但能遊手好閑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還能在停止遊手好閑的第一時間,就成爲秦帝國基層官吏的一員,也就是泗水亭長。

雖然這個泗水亭長屬于基層單位,但這個基層單位也算得上是一個領導。

因爲十個裏都由他一個人管,這個十裏指的不是距離,是類似于十個村。

而與此同時,他那個與他一樣還沒有結婚的弟弟劉交在幹嘛呢?在稷下學宮學習。你說離譜不離譜?

別說在當時,就算是到現在,一個人跑到另一個地方學習,那都是一筆相當龐大的開支。

因爲你首先要買各種書籍(當時的書籍可是寫在竹簡上,你想一下這個成本得有多高),其次要吃飯,最後要住宿。

更何況,當時可沒有高鐵讓你坐,他就是靠著兩條腿,又或者一匹馬過去山東那一邊的,你說這一路上的開銷大不大?

但他們老劉家依舊能支撐得起。

要是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家劉邦的起點就已經是當時百分之九十九的百姓的終點。

可沒有閑著

劉邦這長達二十年的遊手好閑,僅僅只是看似而已,實際上他並不是在遊手好閑,而是在擴充自己的眼界。

要知道,在這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裏,劉邦最常去拜訪的人叫作張耳。

而張耳是誰呢?只說一句話就能證明他的咖位。

那就是,當年的他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的座上賓。

而到後來,信陵君去世,他搖身一變成爲外黃縣的一把手,也就是當地的縣令。

劉邦在他家一住短則三個月,多則六個月,這說明劉邦與他相處得相當融洽。

你試想一下,要是換成一個普通的百姓,能跟張耳這種級別的人物相處融洽嗎?恐怕只能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而到公元前221年,這個時候的秦始皇已經統一六國,首先要騰出手來對付的就是潛伏在民間的反秦勢力。

張耳作爲當年信陵君的座上賓,肯定是秦國的主要打擊對象。

因此,原本的縣令淪落爲逃犯,潛伏的地區就是陳縣,也就是當年楚國的地盤,而劉邦也在楚國(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是亭長)。

你說他們兩個之間會沒有來往嗎?而他們之間一有來往,問題就大了。

因爲衆所周知,張良曾經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但這一場刺殺以失敗告終。

按道理來說,張良應當伏法,畢竟這一場刺殺是近距離刺殺,要不然也不可能將一個能將馬車砸爛的鐵錘擊中秦始皇的車架。

但結果是什麽呢?結果是秦始皇連張良的毛都沒有抓到。

這說明這一次的刺殺活動是團夥作案,而張良後來逃到的地方是哪裏呢?是下邳,也屬于楚國的地盤。

你說作爲潛伏在楚國的重量級人物張耳會不知道嗎?肯定知道。

而他這一知道,就能與劉邦搭上關系。

要知道,當年的張良之所以決定跟隨劉邦,僅僅只是因爲在留(地名)與劉邦相遇,聊了幾句。

“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爲廄將。”——《史記·留侯世家》

這無論放到任何時候,都是匪夷所思的。

畢竟你跟一個人聊幾句就能知道這個人底子嗎?

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張良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解過劉邦,這一次只不過是加深了解而已。

而劉邦雖然相比于普通百姓,家境已經足夠優越,但是相比于張良這個世襲韓國丞相的貴族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麽。

因此,張良要想了解他,只能通過中間人,這個中間人只能是張耳。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劉邦,別說是他的父親劉太公,就算是當地的縣令,要是論圈子,都比不過劉邦。

蓄勢待發

劉邦爲什麽謀反呢?

按照《史記》裏的說法,是因爲他原本是要押解百姓到鹹陽服徭役的,但是這一群百姓還沒有出沛縣,就已經跑了不下于十個。

而按照秦國的法律,別說跑了不下于十個,就算跑了一個,他劉邦都要受到懲罰。

按照這個速度,恐怕不到鹹陽,百姓就已經全部跑光。

到時候,他劉邦這輩子都得留在鹹陽。

既然如此,倒不如揭竿而起。

“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史記·高祖本紀》

但實際上,劉邦的謀反並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謀已久。

原因很簡單,一個人如果突然造反,他這個集團是不可能瞬間成型的,但是劉邦這個造反集團卻是屬于瞬間成型。

原本他的手下只有不到二十名士兵,但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拉起一支三百人的隊伍,你說這是偶然的嗎?

而且關于他這個集團的調配工作,他也是做的井井有條。

就比如,負責通信工作的就是樊哙,而負責從沛縣裏面對外傳遞消息的,就是蕭何、曹參、任敖。

要知道,這三位可都是重量級人物,蕭何是沛縣的二把手,曹參是沛縣的監獄長,任敖是負責管理監獄的吏。

如果沒有這三位的存在,劉邦當時的身份已經是通緝犯,他的妻子呂雉一定會被處死。

但實際情況是,他的妻子呂雉別說被處死,甚至還保留著自由之身。

這也就能解釋爲什麽劉邦僅僅只憑一封書信就攻破沛縣,因爲沛縣已經被他滲透成篩子。

沛縣的縣令表面上是沛縣的一把手,但實際上劉邦才是沛縣的一把手。

而要將沛縣的上下全部滲透一遍,一定不是短時間能做成的事情。

如果再參考一下劉邦的圈子,可以肯定他早就有這個心思,不過時候未到一直沒有動手而已。

有的人或許納悶,他憑什麽認爲當時是最佳時機呢?因爲秦國的高層連續發生四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扶蘇作爲秦始皇的長子,竟然在秦始皇臨終的時候被處死,繼承皇位的是秦始皇最小的那個兒子胡亥。

第二件大事是:作爲秦始皇一朝一流武將的蒙恬,以及一流文臣的蒙毅雙雙被處死。要知道,他們蒙家可是祖上三代都在爲秦國效力。

第三件大事是:原本負責管理秦始皇車馬以及兵符玉玺的趙高,突然間成爲郎中令。要知道,郎中令可是九卿之一。

第四件大事是:秦二世將他的兄弟姐妹殺了個一幹二淨。

通過這四件大事,可以肯定,秦國的高層已經不穩定,而作爲新一任皇帝的秦二世,竟然還在征調民工,修建阿房宮,以及秦始皇陵。

要是引起百姓造反的話,以秦帝國當時的情況來說,能反應的過來嗎?反應不過來。

畢竟最高統治階層已經亂得一塌糊塗,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更何況,陳勝、吳廣造反的同時,張耳也一同造反,這說明張耳也一直在試圖造反,只不過時候未到而已。

如果不出意外,劉邦在造反之前應該與他聯系過,取得他的同意才舉兵造反。

結語

其實曆史上根本就沒有大器晚成這一說,所有大器晚成的人基本上在成就霸業之前都會有一定的基礎,就比如姜太公。

你說人家以七十歲的高齡輔佐周武王取得天下,但要知道,人家原本就學富五車。

如果在此之前他沒有學習的話,你說曆史會有他的一席之地嗎?肯定不會有。

這也是爲什麽會有“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句話,因爲如果你不學習的話,將來就算有機會放在你面前,你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這個機會。

而大器晚成的人之所以能把握到機會,因爲他原本就已經做足了准備。

13 阅读:2135
评论列表
  • 2024-04-30 20:00

    漢高帝他的後人宋武帝劉裕是不是大器晚成?

  • 2024-04-03 16:20

    被你這麽一桶分析,朱重八都能被扒出富二代的身份

    m123456tp 回覆:
    朱重八靠娘家發家的[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4-04-16 20:35

    太史公說劉邦是無賴,無賴在古義就是橫行一方的豪強的意思。

  • 2024-04-06 23:01

    別光看《史記》,可以多參考基本史書。[微笑]

  • 2024-04-06 14:15

    [得瑟]

  • 2024-05-06 16:47

    之前的王都是貴族 他一個地方實權豪強崛起已經很不錯了 難道非得朱元璋的出身才算優秀嗎 那個年代的朱元璋想扛戟守門都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