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環聚能」獲數億元Pre-A輪融資,加速聚變能商業化|36氪首發

36氪 2024-03-26 02:50:34

文| 王方玉

編輯| 蘇建勳

36氪獲悉,近日,陝西星環聚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環聚能”)宣布完成數億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上海知識産權基金領投,華成創投跟投,老股東中科創星、和玉資本持續跟投,資金將主要用于星環聚能新一代聚變驗證裝置的設計、研發和建造。

星環聚能采用的磁重聯加熱的球形托卡馬克方案,可減少繁冗的加熱和電流驅動設備,顯著降低聚變堆複雜度,並提高氚增殖率,是一種在未來能源市場具有明顯成本優勢的聚變能技術路線。日前,公司已在其與清華大學共同建設的第一台聚變裝置SUNIST-2上驗證磁重聯加熱方案,並初步觀察到磁重聯加熱等離子體的顯著效果。

可控核聚變發電作爲一種清潔能源技術,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來源廣泛和安全性遠優于裂變發電等優勢,可以替代化石燃料作爲全社會的基石能源,是實現“碳中和”的理想路徑。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歐洲聯合環(JET)就成功實現了可控核聚變並産生10 MW級聚變功率。自此之後,人類開始了可控核聚變發電的工程化探索。2020年起,國內外大量聚變能初創公司獲得遠多于曆史資金總量的風險投資,開啓了聚變能商業開發的新局面。目前,據聚變工業協會 (FIA)統計,有4家商業聚變公司計劃在2030年之前發電。

近年來,包括美國、英國、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聚變政策文件,以支持聚變技術在本國的發展。我國也加大了對于可控核聚變的政策支持,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聚焦核能、核聚變、氫能、生物質能等重點領域,打造“采集-存儲-運輸-應用”全鏈條的未來能源裝備體系”。

星環聚能聚變裝置 圖片來源:企業授權

成立于2021年的星環聚能,其核心成員全部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擁有超過20年積累的可控聚變研究整體經驗,是國內系統性從事聚變能研發的頂尖團隊之一。創始團隊在高溫超導球形托卡馬克的基礎上,創新性提出了多沖程重複運行、等離子體電流自有磁場重聯加熱等爲特點的緊湊型重複重聯聚變堆方案,預期可在相對緊湊的尺寸內實現高效、穩定、經濟的聚變能輸出。

2022年6月,星環聚能曾獲得由順爲資本、昆侖資本、中科創星、遠鏡創投、和玉資本、紅杉種子基金、險峰長青、九合創投、聯想之星、英諾創投以及元禾原點等多家知名機構聯合完成的數億元天使輪融資。

目前,星環聚能正在設計新一代聚變驗證裝置CTRFR-1,該裝置將通過高溫超導磁體約束等離子體,並通過磁重聯加熱等離子體到1億度,使其達到聚變條件,完整驗證星環聚能的聚變方案。預計到2027年,公司將開始建設商業示範裝置,並且有可能在2030年前後展示基于自身獨特方案的商業化聚變電力輸出。

星環聚能CEO陳銳表示:我們將繼續升級現有裝置,爲CTRFR-1作預研;公司將繼續擴大團隊,特別是建立完整的高溫超導團隊,以“運行一代、建設一代、預研一代”的方式,高速小步叠代,按照規劃快速完成CTRFR-1的工程目標。

上海知識産權基金表示:本次投資星環聚能是我們在可控核聚變賽道的第二次布局,在此之前我們投資了上海超導。産業鏈的發展需要上遊材料的突破,也需要強有力的鏈主。星環聚能與上海超導都是國內高校技術成果轉化的優秀企業,具有極強的研發能力,也已展現出優秀的工程能力,相信在他們的堅持下,未來可控核聚變領域出現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助力我國新能源産業發展,摘取人類能源皇冠的明珠。

華成創投表示:星環聚能團隊在2021年成立後的短短幾年時間裏,在産業化上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就。我們華成創投非常高興能有機會投資星環聚能這樣的硬核科創企業,在實業報國、爲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中國貢獻的道路上與創業團隊同行!

中科創星表示:星環聚能是中科創星在終極能源賽道重點布局項目,我們非常認可公司的行業積累和技術優勢,因而在2022年投資了公司天使輪。本輪加注跟投是因爲團隊展現了高效的執行能力和傑出的研發進展,已經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技術參數。我們持續看好星環聚能團隊未來發展,期待他們可以更快實現聚變商業化。

和玉資本表示:我們一直致力于支持具有原始顛覆性創新的技術和企業,可控核聚變有改變未來能源格局的巨大的潛力。自上輪投資以來,星環聚能實現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快速完成裝置建設,並驗證了團隊專利的磁重聯加熱技術,我們期待與團隊共同見證更多的裏程碑。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