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海南「消碳莊園」:從千年黎錦、植物紮染,到消碳合夥人|碳案

36氪 2024-05-17 09:50:38

「碳案」第十七期,我們來到海南五指山深處,走訪太古可口可樂建立的第二座“消碳莊園”。在這個原生態村落,減碳技術只是其中一個側影,可持續的在地文化傳承是“消碳莊園”更想探索的社會實驗。

當綠色本就是鄉野村落的底色,可持續的故事還能怎麽講?

文 | 呂雅甯

編輯 | 蘇建勳

仲春時節,海南省五指山深處的毛道鄉,一場特別的“村秀”正在熱烈上演。

這天恰逢農曆“三月三”,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盡管天空中細雨綿綿,但現場仍舊人氣十足。

走台步、擺造型、定點轉身……一套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身邊的村民自豪地告訴我們,台上的很多女孩是第一次參加走秀,但表現卻絲毫不遜色于專業人士。

她們是一群黎族姑娘,其身上的服飾有個很美的名字:植物紮染。這是一種用植物提取物作爲染料的染色技藝,也是海南黎族特色服飾——黎錦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圖源:采訪供圖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少數民族服飾往往豔麗誇張。但她們穿著的服飾卻以淡雅爲主,在保留了傳統植物染色、民族圖騰的同時,也兼具日常穿著實用性。傳統工藝與現代文化有了新的交織融合,並以更創新的形式,被更多年輕人所接受。

讓非遺文化從傳統村落走向大衆視野,從單一傳承走向與現代生活的可持續融合,蘊含在這些服飾背後的故事,遠比眼前所見要複雜得多,而這些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名爲“消碳莊園”的項目中。

四月,36碳探訪了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毛道鄉的這座“消碳莊園”,這是太古可口可樂中國發起的一項可持續發展創新實驗。當“減碳”在今天成爲熱詞,“消碳莊園”是個有些獨特的存在。

在這個原生態的鄉野村落,少有外來工業汙染侵擾,再加上村裏隨處可見的光伏板,綠色早已成爲這片土地與生俱來的底色。對于每座“消碳莊園”來講,減碳是其中一個技術手段。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人與自然的天然連接,以及傳統鄉野文化在今日的可持續生機。

如何基于可持續的理念,更好地連接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鄉村與城市?是“消碳莊園”更想探索的議題。

村口道路上方的光伏版。圖源:作者拍攝

從庭院植物裏長出的“純天然服飾”

在五指山深處的毛道鄉,黎族世代聚居。曆經千年傳承,黎族村民們從建築、服飾,到圖騰、風俗等各個方面,構築起深厚的文化信仰。

黎錦,就是其中之一。

海南省植物資源豐富,黎族百姓們善于就地取材,從植物中提取染料。“衣染草木,身著山川”是獨屬于黎族的服飾特點,讓黎錦成爲貫穿起天、地、人之間的服飾技藝。這項有著3000多年曆史的古老工藝,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傳統海南黎錦。圖源:視覺中國

但在現代手工業的沖擊下,黎錦工藝同樣面臨生存考驗。

“黎錦是需要用時間打磨的藝術。”劉偉童說。她在這片秀水青山間長大,從小跟著母親學會了黎錦技藝。但直到考入城市中的大學,她才第一次了解到:自己從小習以爲常的技藝,卻並不爲人所知,且瀕臨消亡。

畢業後的偉童回到家鄉,投身非遺傳承工作,但困難仍然橫亘于眼前:植物染料種植條件苛刻,難以大規模推廣;再者,傳統手藝缺乏年輕人接棒,難以向外推廣,走出大山。

我們有些疑惑,漫山遍野的熱帶植物,難道還不夠染幾件衣服?

爲了找到答案,我們在一座染坊空間內,一睹黎錦的染色過程:

天然的植物汁液被裝在幾個大染缸中,接著黎族手工匠人將織好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染數回,使棉布均勻上色。待棉布曬幹固色之後,匠人們在染色後的布料上織出細密的針腳,或是用拓印的方式,呈現出黎族圖騰紋樣。

圖源:采訪供圖

我們輕輕將手指放進大染缸裏試探,天然染料沒有任何刺鼻工業氣味,而是散發出一種細膩的植物清香,猶如自然的呼吸。

“黃姜能染出檸檬黃色,藍錠草主要染制藍色,它們是最常見的染色植物。但相比傳統作物,它們對生長環境要求更高,需要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還要定期澆水、施肥、排水等,不適合大規模種植。” 劉偉童說。

由藍錠草制成的藍色植物染料。圖源:作者拍攝

那麽,植物原料從哪兒來?

偉童邀請我們去鄉野小路上走走,秘密藏在這些庭前屋後的盆栽中。浸染了自然氣息的黎錦服飾,其色彩源頭便來自這些可愛的盆栽植物。

用更專業的詞語來講,這是“庭院經濟”的模式,也是消碳莊園在毛道鄉紅運村的本地探索。

盆栽植物種植在村民院落或是空曠屋頂,錯落有致,不僅可以用來染色,也能用來制作當地特色食物五色飯,還充分利用了閑置空間,改善村民居住環境,一舉多得。

庭前屋後的盆栽植物。圖源:作者拍攝

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就意味著與外界有更多碰撞創新的機會。

夢田也是消碳莊園項目中的一員,她類似“智囊團”的角色。作爲一名在植物染領域有多年實踐的培訓老師,夢田被邀請來到毛道鄉。她不僅傳授染色知識,還希望探索創新形式,讓黎錦文化與文創産品融合,讓這些承載著黎族記憶的産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在“三月三”慶典上,我們看到黎錦文化被巧妙運用在絲巾、手機殼、電腦包等文創産品中,吸引不少外來遊客關注。這些均價在10-50元不等的文創産品,其銷售收入也都全歸當地村民,給其又增添了一筆收入。

“此前村民們並沒有接受過植物染布的專業培訓,但他們染出的民族圖騰卻比我染出的要生動許多,這可能就是融在民族血脈裏的東西吧。” 夢田說。

當我們習慣了紡織工業流水線的高效快捷,毛道鄉的人們仍舊以最完整、最天然的手工工藝,將黎錦的制作工藝代代相傳,也在消碳莊園的幫助下,有了頗具生機的蝶變。

植物染工藝制成的手機殼。圖源:采訪供圖

每個村民都是“消碳合夥人”

毛道鄉地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當地森林植被覆蓋率達82%,這個“天然大氧吧”早就是負碳區域,但在風景如畫的村落背後,村民們卻面臨另一個挑戰:耕地少林地多,經濟收益低下。

毛道鄉的傳統種植作物是橡膠林。雖然在上世紀曾一度火熱,但如今橡膠的産品附加值已相當低。再者,這個被稱爲“抽水機”的龐大植物,生長過程需要大量水分,進而引發水土流失、雨林覆蓋率下降等問題,破壞當地生態系統穩定。

“戶均14畝橡膠林,這個面積對村民而言過于龐大,且當前橡膠的經濟效益並不理想。盡管天然資源禀賦優異,但村民們的錢包卻鼓不起來。” 毛道鄉團委書記李飛龍說。

爲了改變這一現狀,毛道鄉首先給橡膠樹進行換種,陸續引入香蕉、芭蕉、巧克力柿子、冰淇淋柿子等熱帶水果。這些新奇品種具備更高的附加值,預計可以給當地村民每年帶來15萬元的增收,也能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他們還把目光投向農業廢棄物——稭稈。長期以來,村民們習慣于焚燒稭稈,不僅汙染空氣,還會有火災風險。在消碳莊園項目的支持下,稭稈回收再利用項目應運而生。

圖源:作者拍攝

在靠近村口的路旁,一座“消碳莊園稭稈收集點”成了很多農戶的每日必來之地。農戶們都會將種植作物産生的稭稈送到這裏,再由專人同一收集,運送到毛道鄉的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中心。

在中心內,分類員在完成稭稈分揀、粉碎後,經過生物轉化過程,稭稈最終變成富含養分的有機肥料原料。這些有機肥料會被再次返送至村民手中,村民省了購買肥料的錢,還能保護環境。

于是,一套集合了稭稈收集、轉運、粉碎、發酵,到有機肥料再返田的可持續生態循環鏈路,就這樣建立起來。

由廢棄稭稈制成的有機肥料。圖源:作者拍攝

“起初,很多村民並不理解爲什麽要回收,覺得這是額外工作。但當他們發現使用有機肥料後,種出的火龍果更大更甜,能賣出更好的價格,每年全村農戶還能節省近4萬元肥料采購費用,大家才意識到原來真的可以從中受益。”飛龍告訴36碳,如今已有不少農戶加入到稭稈回收的志願者行列中來。

村民們在日常舉手投足間,就爲環保貢獻了力量,這也讓每個村民都成爲了“消碳合夥人”。

可持續發展中心的另一側,是一間寬敞明亮的教室。桌椅設備都由廢棄木材再利用制成,還有不少沙盤、手工器具等教學用具。這裏不僅是村民們參與手工藝培訓的地方,也是舉辦研學旅行等活動的場所。

圖源:作者拍攝

劉偉童和李飛龍都擔任過研學講師,這個項目面向年紀更小的群體,基本是中小學的孩子們。

“不管是非遺文化還是環保理念,都要從小去影響;因爲小孩子真的會因爲認同你的一句話或者一件事,就改變他的人生軌迹。” 飛龍說,他們想讓下一代認識到可持續的價值,以及這些理念在鄉村中落地的無限可能。

飛龍告訴我們,他還在思考如何留住更多青年人,結合科技手段,更系統性地開展非遺技藝培訓,或以線上開店等形式,助力本地青年創業,讓更多的成果被外界所看到、認可。

在這座靜谧的小山村裏,消碳莊園的故事仍在持續展開。無論是獨具特色的文化傳承,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尋著這條線索,未來還有無限的可持續生機即將發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