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物資匮乏,軍費從哪裏來?五個方面爲你解答!

曆史照片館 2024-02-05 18:31:06

在1937年全面抗戰時期,八路軍作爲由紅軍改編而來的一支重要抗日力量,面臨著巨大的財政挑戰。八路軍的軍費來源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盡管有人誤解認爲八路軍靠打土豪、打地主來籌集軍費,實際上,八路軍的經費來源還是比較多的。

國民政府的撥款

在抗日戰爭初期,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主要經費來源之一是國民政府的撥款。這筆資金是根據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相關規定提供的,旨在支持共産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當時,國民政府每月向八路軍撥付的經費總額約爲63萬元法幣,而新四軍由于人數較少,每月能獲得的經費大約爲10萬元。

這些撥款涵蓋了戰務費、醫療費、兵站費以及日常經常費用等各項開支。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提到的63萬元並非當時通行的大洋貨幣,也不是現在的人民幣,而是當時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1937年,法幣的價值還相對較高,例如100元法幣能夠購買一頭牛。但隨著戰爭的持續和經濟的惡化,法幣的價值急劇下降,幾年後100元法幣的購買力僅限于一袋面粉。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戰爭中快速擴張,人數增長了十多倍。原先的幾十萬經費在人數激增的情況下遠遠不足以滿足需求。蔣介石出于對共産黨勢力的憂慮,選擇不根據實際人數調整撥款,而是繼續按照抗戰初期的4.5萬人的規模發放軍費。這使得八路軍面臨了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財政來源。

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以全國經濟困難爲由,停止了對八路軍的經費撥付。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高層認識到,他們必須主動尋求其他財政收入渠道,以確保部隊的運營和發展。這種被動的財政狀況促使八路軍探索更多的經費來源,以保障抗日戰爭的持續進行。

募捐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背景下,"抗日守土人人有責"成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普遍共識。爲了支持八路軍的抗日鬥爭,全國各地開展了廣泛的募捐活動。這些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許多愛國人士慷慨解囊,爲抗日事業捐款捐物。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山西地主楊笃仁。他不僅一次性爲八路軍捐款一萬多銀元,還贈送了一條大船。楊笃仁的這種行爲體現了他的開明態度和對國家未來的關心。此外,還有一位名叫牛友蘭的開明鄉紳,他的捐款額更是高達兩萬多銀元。這些捐款對于物資匮乏、經費緊張的八路軍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支持。

當時的抗日根據地百姓們也紛紛貢獻自己的力量,捐獻錢財和糧食。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八路軍得以在艱苦的抗戰環境中持續作戰,度過了一段極爲困難的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某些軍閥也曾對八路軍提供了支持。例如,新疆的盛世才就曾爲八路軍捐贈了幾萬套衣服、多種防毒面具以及十多萬銀元。這種支持在當時對八路軍的物資補給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盛世才後來改變了立場,投靠了蔣介石,並參與了對毛主席親人的殺害,導致他與中國共産黨的關系最終破裂。

這些募捐行動不僅爲八路軍提供了必要的物資和財政支持,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廣泛的抗日情緒和對八路軍的支持。這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八路軍在艱苦的抗日戰爭中堅持下來,爲最終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共産主義國際的援助

中國共産黨早期作爲共産主義國際的一部分,獲得了國際共産主義組織的援助。在蔣介石停止撥款後,共産主義國際同意每年援助100萬美元,這對八路軍的發展和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共産主義國際于1943年解散,導致這一援助渠道的中斷。

稅收

八路軍在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內實施稅收政策。雖然最初由于制度不完善,稅收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現象,但隨著制度的完善,稅收變得更加合理。這成爲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收入之一。

大生産運動

爲了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發起了大生産運動。這一運動涉及種田、養豬、經商等多種形式,目的是增加生産,提高八路軍的生活水平。通過這種方式,八路軍得以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維持基本的物資供應。

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經費來源體現了其堅韌的生存能力和對民衆深厚的群衆基礎。通過多渠道的資金籌集,八路軍不僅維持了日常運作,還成功地擴大了自身規模,爲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