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守衛大明鞠躬盡瘁,爲何明英宗就是容不下他?

一點兒曆史事 2024-03-12 19:27:49

于謙守衛大明鞠躬盡瘁,爲何明英宗就是容不下他?

作爲一代救世名臣,于謙最後慘遭明英宗殺害,這種結局讓所有人都大開眼界。

一、令人迷惑的明英宗

雖然筆者對當年明月先生很是崇敬,卻不能苟同他贊揚明英宗的行爲。

受到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的影響,許多人都以爲明英宗其實是個好人,只不過運氣欠佳。

但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縱觀整個明朝,明英宗實在是配不上“英”這個字。

就拿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于謙來看吧,于謙京城保衛戰一戰成名,挽狂瀾于既倒,個人威望絕對沒人敢質疑。

而且最寶貴的是于謙爲官廉潔,從不與他人同流合汙,更不求虛名,是一個真真切切爲百姓著想的好官。

二、可以“封神”的于謙

按照品行和才能,于謙完全可以在中華文明史上“封神”。

可就是因爲于謙的正直,所以他才會在明英宗被俘,國家危難的時候毅然支持郕王朱祁钰(也就是日後的景泰帝,下文以景泰帝稱呼)繼位,安邦定國。

也正是因爲于謙的剛烈,他才會在所有人避戰的時候主動請纓,甚至不惜得罪主流投降派。

在當時,這些投降派並沒有回想喪氣,徐有貞更是在朝堂上堅稱“日觀天象,將有大劫,只有南遷才可以躲避”。

好在朱祁钰明事理,沒有聽他的。

于謙京城保衛戰勝利後,徐有貞成了衆人眼中的“小醜”。

這也讓徐有貞徹底記恨上了于謙,爲他日後陷害于謙埋下了伏筆。

三、小人徐有貞

徐有貞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不僅臉皮厚如城牆,還非常喜歡搞小動作。

爲了官位,他積極接近大學士陳循,看到于謙得勢,他更是不惜討好于謙門人(于謙毫不知情),並得到于謙認可。

于謙之後上奏景泰帝,想要讓徐有貞擔任國子監祭酒職位。

好在景泰帝明察秋毫,斷言徐有貞不是善人,因此拒絕了于謙的提議。

因爲景泰帝的支持,于謙在之後的朝堂上幾乎一帆風順。

不過由于于謙一心爲國,所以在景泰帝最危難的時候,于謙並沒有伸出援助之手。

景泰八年,由于景泰帝膝下無子,擅長投機倒把的徐有貞聯合石亨等人成功策劃了奪門之變。

而第一批知曉此事的于謙卻並沒有告知景泰帝,甚至當兒子于冕要求出戰的時候,于謙也嚴厲斥責了他:

“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心憂社稷的于謙不是不明白,以明英宗的小心眼,自己以後一定會遭到清算,可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漠視。

PS:明英宗估計到死都不知道,早在景泰帝無後之後,曾多次與景泰帝密談,冊立朱見深(明英宗之子)的事。

四、明英宗可能是一個好人,但絕對不是個好皇帝

明英宗複辟第五天,于謙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

在徐有貞提出要殺于謙的時候,明英宗還假意惺惺地表示:“于謙,社稷之功臣也”。

但聽到徐有貞回複:“不殺于謙,此舉無名”後,明英宗立刻選擇順水推舟,誅殺了于謙。

這裏徐有貞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邏輯陷阱:在他的邏輯裏,于謙是一個要謀反的逆臣。

可于謙當時深受朱祁钰寵幸,並且一心爲民,根本不可能自立爲帝。

不過,徐有貞的這些做法也讓明英宗成功跑偏,認爲:只有誅殺了于謙,自己才算是正式成功。

後來在大臣李賢的旁敲側擊之下,明英宗才徹底明白了自己的錯誤。

五、從來不提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們

明白事情始末的明英宗還是不願意相信,李賢無奈之下只好挑明:

“朱祁钰病重,而且無後,唯一有資格繼承大統的就是您的兒子朱見深,而朱見深只有十歲,他繼位不也就相當于您繼位麽”

因此,奪門之變不僅不是必要的,反而是最有危險的道路。

如果出現什麽差錯,明英宗輕則廢黜太上皇身份,嚴重的話更會連坐子孫。

而且,如果于謙真的有謀反的心思,當時掌管兵部,統帥京師兵馬的于謙是完全有能力將這場奪門之變扼殺在搖籃裏的。

這可是完全合乎禮法的,因爲當時的景泰帝才是真正的皇帝,明英宗做的事情才是謀逆。

只可惜,爲了大局,于謙最終選擇了按兵不動。

于謙之所以扶持朱見深,就是因爲明白景泰帝死後,明英宗早晚會有複辟的一天。

可惜,明英宗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徐有貞等人的“忽悠”下最終錯殺了忠臣。

曆史,總是讓人憤恨!

好在正義雖然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于謙最終名垂千古,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爲一點兒曆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