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看懂雍正帝腰間挂著的鑰匙,才明白他爲啥會暴斃而亡?

楊角風發作 2024-03-25 20:48:17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那就是雍正帝即位以後,其腰間常年挂著一串鑰匙。

經過楊角風我的仔細觀察,發現這串鑰匙一共是兩把,一長一短,就在其左腰處挂著。這倒跟雍正帝的另一習慣,也就是右手執念珠所遙相輝映,形成互補。

雍正帝只要放下念珠,那就意味著有人就要倒黴了,輕則受罰,重則丟命。同樣,只要雍正帝拿起了鑰匙,也預示著有大事要發生,至于是喜是憂,那就不好說了。

一串念珠,一串鑰匙,幾乎伴隨了雍正帝即位後的日日夜夜,也目睹了他短暫的執政生涯,直到滅亡……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看懂雍正帝腰間挂著的鑰匙,才明白他爲啥會暴斃而亡?

一、

雍正帝即位之後,辦公的地方也從之前康熙帝常住的乾清宮,轉移到了養心殿,吃、住、辦公三不誤。

之所以不在乾清宮居住,用他自己的話講便是一到那裏,就想到自己的皇阿瑪,心裏就萬分痛苦。一方面出于對皇阿瑪的敬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其的哀思,所以就不去那辦公了。

當然,他選擇養心殿的原因,並非簡單的“仁孝”二字就能概括的。而是跟雍正帝多疑,又敏感的性格,以及他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

一方面,康熙帝將皇位傳給雍正帝時,整個大清面臨諸多危機,不僅外敵環繞,內部也問題頗多。爲了節省開支,充實國庫,他自然得帶頭示範,起到模範作用。而養心殿相對于乾清宮來講,地方小,布局簡陋,符合雍正帝一向節儉的性格。

另一方面,在緊湊的養心殿辦公,相對于寬大的乾清宮來講,更讓人有安全感。畢竟乾清宮有九個房間可供皇上休息,當年嘉靖帝怕人行刺,更是在每個房間安了三張床,等于是每天可以選擇二十七張不同的床休息,換誰也沒安全感啊。

況且,乾清宮暖閣跟大臣們前來議事的大廳就隔著一堵牆,大臣們蹲在牆角處就能把裏面的聲音全聽到了,毫無私密性可言。

所以,前殿辦公,後殿休息的養心殿,更受雍正帝喜愛,而在他之後的大清皇帝們,或是表示尊重,或是深有同感,也都住在了養心殿。

二、

在養心殿,雍正帝每晚批閱奏折,本就十分擁擠的地方,卻赫然放著一個偌大的櫃子。左右開門,中間固定,一把銅鎖挂在中間,牢牢鎖死。

大家若是仔細看劇的話,這個櫃子也曾多次出現,比如雍正帝即位不久,要開科取士的時候,就是掏出腰間的鑰匙,打開這個櫃子,拿出了自己親自密封的考題。

但是,當時這個櫃子是放在乾清宮的,就在龍椅旁邊,這邊接見了張廷璐和李绂,那邊就掏出了鑰匙,後來才搬到了養心殿。

這個櫃子搬到養心殿後,年羹堯被任命爲大將軍,老九胤禟不滿,連同十名禦前侍衛都被雍正帝派往了西北前線。在得知年羹堯生活奢侈,以及制服了老九胤禟連同十名侍衛後,他就急匆匆趕回養心殿打算開櫃子拿密折的鑰匙,並說了一句:

“李德全,把戶部和兵部的折子都送到養心殿來。”

再後來,因爲推行新政的事,清流一派聯合上書彈劾田文鏡,被雍正帝一怒之下給撕了。這邊李德全和喬引娣還在苦勸,甚至搬出祖制,就算是皇上也不能撕折子後。雍正帝就又掏出自己腰間的鑰匙,打開了身邊的這台大櫃子,從中掏出了珍藏多年的一份彈劾年羹堯的奏折。隨後便趴在地上,跟清流們上的那份奏折比對,赫然發現,簽名竟然驚人的一致。

當然,全劇中,雍正帝開櫃子的場景不止這三處,但無一例外的是,櫃子鑰匙就挂在其腰間。

三、

由此看來,雍正帝腰間的鑰匙,就是專門用來開身邊這個大櫃子的,可是,爲什麽他腰裏要挂著兩把鑰匙呢?

剛才也提到了,雍正帝腰間挂著的鑰匙一共有兩把,一長一短。劇中幾次他開櫃子的場景,都能明顯看到,他使用的是那把長鑰匙。那麽,他那把短鑰匙,又是用來幹什麽的呢?

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咱們就得好好分析一下,雍正帝究竟是怎麽沒的?

按照劇中的描述,雍正帝送走喬引娣後,打算去養心殿批閱奏折。結果半路上李德全遞過來一封信,並告訴他,老八胤禩死了,臨終前送他一封信。

結果這封信要了雍正帝的命,他看完信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即使連吃幾顆仙丹也無濟于事,最終一口氣沒喘過來,吐血身亡。那麽,他的死亡,跟他腰間挂著的鑰匙有沒有關系呢?

有!

康熙帝在臨終前,曾經遞給老四胤禛一串念珠,讓他戴上,並囑咐他:

“戴上這串念珠,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過于急躁,待人有欠寬和,善待你的兄弟,善待你的臣民,不是萬不得已,不要傷害他們!”

除此之外,康熙帝還送給他四個大字——戒急用忍!

可以說,雍正帝即位之後,一開始還是相當聽先皇的話,沒事就把念珠挂手上。不管是朝堂之上,老十胤誐一個勁的放屁氣他,還是靈堂之上,老十四胤禵直接頂他。他都是一邊攥緊念珠,一邊心裏默念——戒急用忍。

四、

那麽,康熙帝爲什麽臨終前,要送給老四胤禛這四個大字呢?

這跟老四胤禛的性格養成有很大關系,他出生之後,因爲生母烏雅氏的地位卑微,所以連撫養他的資格都沒有。所以,老四胤禛從小就沒怎麽享受過真正的母愛,是孝懿仁皇後佟佳氏撫養長大。

就算這樣,也是好景不長,沒幾年孝懿仁皇後就去世了。這也導致老四胤禛,從小就嘗試了孤獨的滋味,從而養成了孤僻和多疑的性格。

而且,之前的老四胤禛並不受康熙帝喜愛,要知道在康熙三十七年,禦駕親征噶爾丹大勝後。康熙帝曾經有一次封爵,當時老大胤禔和老三胤祉均封爲了郡王,老二胤礽本就是太子,而老四胤禛卻只封了個貝勒。

當時也有大臣上書質疑,覺得老四胤禛也該封郡王,但康熙帝給的回複是:

“朕于阿哥等留心視之已久,四阿哥爲人輕率……”

甚至太子胤礽被廢又複立之後,康熙帝對老四胤禛的態度都沒明顯好轉,提到他還是用了四個字:

“喜怒不定!”

在《雍正王朝》這部劇中,也能看出點端倪,比如老四胤禛的人緣明顯就差,被人稱“冷面王”。而且其性格確實是喜怒不定,劇中也有多處細節描寫體現出來,比如秦順兒給他梳頭,一個不小心就是個大嘴巴子。比如老十三胤祥跟他下棋,下著下著突然就摔了棋子,還說人家看不起他。

五、

事實上,劇中的老四胤禛一開始確實表現的太急了,急功近利,就容易出問題!

像開篇黃河決堤,雖然事出緊急,但是他越過皇上,越過太子胤礽,越過掌管戶部的老八胤禩,直接去查人家國庫的賬,本身就是冒險行爲。等于是當著皇上的面,告了皇上、告了太子胤礽,也告了老八胤禩一狀,一下子就把自己搞到了他人的對立面。

等到後面追繳戶部欠款的時候,他又過于著急,想立竿見影。結果逼死了魏東亭,逼的老十胤誐去賣家當,逼的老臣們全跑暢春園哭訴……

最終把滿朝文武大臣全得罪了一個遍,還沒在康熙帝面前落個好:

“你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這一次呢?該查的,該追的都查了嗎?有些可以緩一緩,你卻不能量情度事,弄的不該死的死了,該辦的,沒有去辦!”

本以爲他會吸取教訓,可是轉過頭來又著急八荒的要去追查刑部冤案,若不是邬思道以離府出走威脅,他還真不一定會放棄這次露臉的機會。直到熱河狩獵,康熙帝賞了弘曆一個金如意後,老四胤禛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才變得緩和下來。

所以,九子奪嫡後期,老四胤禛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出與世無爭的灑脫,還自稱“天下第一閑人”!

這也跟邬思道給他定下的奪嫡策略,天天念佛,展示孝心,悠然自得: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

等到皇位到手之後,雖然前期的雍正帝也能聽從康熙帝的意見,戒急用忍,但時間久了之後,他那顆急躁的心,又起了波瀾。

比如還是追繳府庫欠款,諾敏剛提交了建議,做了個保證,八字還沒一撇呢,雍正帝就急著給他送“天下第一巡撫”的牌匾,結果吃了個大癟。

比如對年羹堯,前期多熱情,後期就有多絕情。像“卸甲風波”,雍正帝的臉當時就拉下來了,回去就要折磨年秋月,非要當時出這口氣。包括催年羹堯推行新政,西北剛剛平亂,根本就不具備推行新政的條件。見年羹堯不願意推,雍正帝又急著派孫嘉誠去,結果就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

還有對待清流們,明知道他們好面子,愛較真,屬于得理不饒人的那種。可雍正帝但凡控制一下情緒,也不至于撕掉清流們聯名上的折子,若是沒有撕掉折子,也不會激怒這群人:

“這份折子是撕碎後又重新粘好的,從這份折子就能看出來,我們這些科甲出身的人,竟抵不上田文鏡一個酷吏!”

要知道,連老十三胤祥都在勸他忍一忍,不要跟讀書人較勁:

“皇上,我不管您現在聽得進去,還是聽不進去,但是在這件事上,您還得忍下來啊!”

可惜,雍正帝就是不能忍,最終百官跪倒一片,連三王爺胤祉和寶親王弘曆都來求他,也只是放過了李绂一個人而已。

七、

還有後來,雍正帝爲推行新政,剛剛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遍了,就不能緩一緩,非要急著向最後的旗人下手嗎?

類似的例子就太多了,急著跟老十四胤禵爭個對錯,把老娘給活活氣死了;又急著去處理太後烏雅氏的葬禮,且將怒火牽連到年羹堯頭上,因此冷落了年秋月,間接造成了其死亡;隨後,氣急敗壞的雍正帝,又把怒火轉移到老十四胤禵頭上,還把人家的未婚妻“擄走”了……

剩下的就不一一舉例了,甚至到了後來,他又急切白咧的非要弄死弘時。其實老爹康熙帝早就給他做過表率,把弘時跟他大爺,二大爺一樣圈禁起來不就完活兒啦,爲啥非得殺掉呢?

是啊,雍正帝都當上皇上了,爲啥做事還是這麽著急呢?

很簡單,他等不及了!

當年康熙帝將大清交到他手上時,已經是滿面瘡痍,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百業凋零:

“朕把這千斤重擔交付于你,朕相信你一定能夠刷新吏治,匡補朕的過失。”

所以,雍正帝繼承皇位之後,一直奔著這個目的去的,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動不動就是一個通宵。

而且很多事都要親自過問,連一些低級官員的任命,他都要一個個親自過問,連上書房大臣張廷玉都有點看不下去了:

“皇上,臣以爲勤政固然重要,但十八行省,天下之大……如果您一個一個的接見,考試,實在繁累。”

可惜,皇上根本不鳥他這茬……

八、

後來,因爲西北戰事,雍正帝嫌棄其他部門工作效率低,決定親自指揮,爲此還成立了軍機處,就設立在養心殿旁邊,出門左轉就到了。

所以,很多時候,雍正帝連夜批閱奏折,軍機處的值班大臣們還得守著他,隨時聽候指揮。即使他的身體早就吃不消了,還動不動一忙就是一個通宵,在劇中也有多處細節表明。

比如,八王議政前夕,雍正帝因爲被罷官的李绂不肯跟劉墨林喝酒,而親自陪酒,一不小心喝多了,從而病倒了。而身體剛剛好轉,就又馬不停蹄的推行旗務整頓事宜,當晚張廷玉和馬齊又陪了一個通宵。

天都快亮了,雍正帝才醒過神來,囑咐這兩位大臣去休息一下:

“折騰了一宿,你們也累了,我看,就到軍機處去歇歇吧!”

而自己呢,擦了一把臉,又繼續批閱奏折,還讓喬引娣給弄點飯吃。喬引娣還挺驚喜,沒想到皇上竟然餓了,于是特意給他做了一碗面片兒。沒想到,雍正帝還挺愛吃,還說自己這次生病生的值。

結果喬引娣說了一句:

“皇上,您可不能病,咱們大清國不能夠沒有您!”

不僅劇中,曆史上的雍正帝也是大清朝最勤奮的皇帝,雖然他只在位十三年,但他留下的朱批文字卻有一千萬多字,這是什麽概念?

像我楊角風算是個勤快的網絡寫手了,經營這個號也有七年了,也沒寫到雍正帝朱批字數的一半。

九、

雍正帝這麽拼命幹下去,自然身體吃不消,連他的死對頭老八胤禩都對弘時講過:

“你以爲你皇阿瑪還有多長的日子嗎,他瞞得了別人,瞞不過我,他一個人每天幹的是五個人的活,甚至是十個人的……”

那麽,就回到我們的題目了,大清又不是雍正帝一個人的,他不是還有張廷玉,馬齊,隆科多等尚書房和軍機處大臣嘛。很多奏折根本不用雍正帝一一批複,完全可以交給這些大臣們,以前的皇上都是這樣幹的,他爲啥不行?

是啊,這就是他腰間挂一串鑰匙的原因所在啊,畢竟劇中也沒見過康熙帝還得自己動手開櫃子的。

剛才我們也提到了,雍正帝的生長環境決定了其多疑的性格,就算當上了皇上,也是不信任下面的官員。爲此,他把希望寄托到官僚機構中的一些親信身上,授予他們密折奏事的權力,並派往各地。

爲了防止泄密,這些密折必須由親信親自書寫,並裝在特制的匣子裏,直接繞過六部到達雍正帝手中。而這個特制的匣子有兩把鑰匙,一把在親信手中,另一把則在雍正帝手中。沒錯,這些開匣子的鑰匙,就放在養心殿的櫃子裏,而櫃子的鑰匙則別在雍正帝腰間。

也正是因爲有密折制度,我們才能看到雍正帝真性情的一面,留下了類似于這樣的朱批:

“朕實在不知怎麽疼你。”

“朕就是一個小氣鬼!”

“朕很好,你們好嗎?”

“此等事覽而不嘉悅者除非呆皇帝也!”

十、

除了這把開放著密折的長鑰匙以外,雍正帝的腰間還挂著一把短鑰匙,這把鑰匙是用來幹嘛的?

雖然劇中沒有明確提到,但是不妨礙我們去猜測,長鑰匙開大櫃子,那短鑰匙自然是開小櫃子。

而雍正帝每天這麽辛苦的工作,身體早已透支,貌似其吐血身亡,是積勞成疾,耗幹了心血所致,其實並不全是。因爲他是一個急于求成之人,對自己又特別狠,不然當年爲了逃避刑部冤案,也不會搞一個冰火兩重天了。畢竟,以那時候的醫療水平,搞不好一個小感冒就能要他的命。

喬引娣知道雍正帝急躁,所以她去探望老十四胤禵的時候,特意囑咐雍正帝:

“賈道士送來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補才成!”

就像前面分析的一樣,大清問題是多,新政也固然好,但是要改革,得慢慢來,不能急于求成。可雍正帝不這樣,又是連夜奮戰,批閱奏折,因爲視線模糊,精力不支,他硬是靠“仙丹”撐著。吃一顆還不夠,他竟然一口氣吃了三顆,結果急火攻心,一口老痰沒上來,吐血暴斃。

而我們仔細觀察他放紅色仙丹的小盒子,其實上面也有鎖扣,平時都是鎖起來不讓別人動的。

我猜,他腰間別著的那把短鑰匙,大概就是開啓類似于這種小盒子的鎖吧!

史料上也有記載,雍正皇帝以及後代皇帝確實腰間常挂著鑰匙,用于管理皇家宮殿和倉庫等重要地方。畢竟在傳統文化中,鑰匙就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也符合雍正帝的性格特點。

就像老八胤禩臨終前說的那樣:

“到這一刻,你還不願撒手嗎?”

“其實,輸也罷,贏也罷,到頭來不過是過眼煙雲,你太放不下了。”

是啊,雍正帝太放不下了!

7 阅读: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