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賦能現代舞劇創作——評舞劇《只此青綠》

藝科新傳 2024-05-13 22:12:53

作者:吳道天

《只此青綠》是一部講述北宋畫作的舞劇,爲何能走進當代觀衆的心?《只此青綠》以舞劇作爲媒介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更意在傳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舞劇的敘事導向

首先,貼近平民視角,接引現代體驗。

現代舞劇在傳統舞劇的基礎上更多元化,且以平民的視角將人物線進行交織,傳達新的敘事導向。

《只此青綠》的屬性標簽是《千裏江山圖》的絹本繪畫,連接人是展卷人。展卷人這一角色的原型是故宮博物院文博研究院的王中旭,他也是當年轟動一時的《千裏江山圖》特展策展人。

舞劇跟隨展卷人的視角,讓觀衆逐漸走進《千裏江山圖》中的錦繡河山。借由展卷人的視線,引出宋代畫家希孟,向觀衆盡情展現宋代江山之美。希孟與展卷人跨時空進行交流,對《千裏江山圖》的創作進行勾勒,隨著“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一系列篇章娓娓道來,畫作中的山水和人物漸次而出。

展卷人在戲中是希孟的守護者,更是《千裏江山圖》的傳承者。同時,展卷人既是載體,也代表著文博工作者、考古學家以及所有默默無聞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

其次,塑造時代質感,構建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只此青綠》的創作致力于構建家國情懷,通過舞者的肢體語言展現民族情懷和人性美善,衍生出屬于特定背景下的時代質感和精神力量。

家國情懷作爲《只此青綠》的主線,一方面,宋代青年畫家希孟以全息的感觸,青年畫家的格局,將江南千山收于畫卷上,留下這份珍貴的根據生活現狀描摹出的曆史巨作。希孟在創作《千裏江山圖》之初,經曆了躊躇、困頓以及尋找靈感的艱難過程,最終向世人還原了宋代江山之美。這部富有厚重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內涵的作品,也讓後人看到了足以支撐兩個跨越千年的藝術作品深刻的思想意涵。

另一方面,以展卷人爲代表的現代文博和曆史研究者,牢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一生致力于挖掘和傳播傳統優秀文化。兩條敘述線都在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這片熱土上勤勞善良的手工匠人,具有濃郁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精神。

正如編劇徐珺蕊所說:“在舞台上,我們表達的不僅僅是工藝本身,而是‘人’,或者說是一種工匠精神。那些默默無聞、不追名逐利、一生只爲做好一件事的普通人,在平凡之中蘊藏著偉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舞劇的美學品格

其一,以非遺爲依托,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非物質文化遺産蘊涵著中華民族的曆史基因和文化底色,將具象的傳統文化符號應用在舞劇中已成爲創作的新趨勢。通過非遺元素的合理運用,意象的形態被放大化,傳達出更多情感,形成場景美感的和諧統一。

在《只此青綠》中,以《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篇章作爲綱目,其中,“織絹、顔料制作、制墨”等衆多非遺傳統工藝在劇中進行藝術化呈現。有著曆經千年不褪色著稱的《千裏江山圖》,就是利用國畫顔料制作技藝的非遺技術,每一道顔色都經曆日夜無歇的反複錘煉。將天然顔料借于自然還入畫中,在顔色上賦予精、氣、神,有天然之美。

在制墨這一篇章中,通過演員們的動作表達煉煙、熬膠、和料、錘杵、粿壓模、晾墨、挫邊及描金,還原了徽墨制作技藝這項非遺技術。在織娟這一篇章中,舞者們通過浸泡、翻絲、整經、絡絲、併絲、放紆、織造、煉染、檢驗整理等20多道工序,還原了《千裏江山圖》的選用材料之精。

其二,以舞美爲基礎,滲透天人合一的蘊含。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源于古人對自然本體的認識,在藝術思維層面將創作引向廣闊的天地之間。在現代舞劇中,從舞美、道具到動作的編排,都加入了天人合一的元素。

《只此青綠》運用較多,該劇的舞台被設計成多層的同心圓,還原了中國傳統畫卷展卷的過程。利用天旋三圈和地轉四圈的同心圓裝置,代表著大宋人文生態的一種象征。與舞台同心圓裝置相配套的,是道具一輪明月的圓,以及織絹人手中的竹籃、制墨人的石墨的圓等。其作爲圓的意象序列組合,均是根植于中國人心中天人合一的一種精神。

除了舞美設計,《只此青綠》還通過以人爲山體,將“險峰”以擬人化“青綠腰”方式呈現,仕女們在舞台上一氣呵成的運動呈現出青綠山河的氣韻萬千,以此表達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宋風雅韻的中華傳統美學。

作者簡介

吳道天,四川傳媒學院編導藝術學院副教授,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專家智庫成員。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