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高層大亂鬥的真相:始皇一死,貴族反撲

太宗悅史 2024-03-21 14:29:40

01

說起秦朝末年的秦國高層,就如同故事情節一樣跌宕起伏,如果是在說書,一定會將別人聽得一愣一愣。

胡亥、趙高、李斯這三位在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聯合起來殺掉扶蘇,而同舟共濟的下一步就是同室操戈。

扶蘇的屍體還沒涼透,趙高就將李斯殺死,同時將李斯的三族全部打包帶走。

按道理來說,事情發展到這裏也應當結束,因爲趙高已經取代李斯的丞相一職。

但結束了嗎?沒有,鏟除李斯的趙高又將胡亥殺死。

要知道,整個過程持續的時間不到三年,平均起來就是一年殺一個。

而被殺的這三位,一位是秦始皇的欽定繼承者,一位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一位是當朝丞相。

而殺他們的趙高原來的官職是行符玺事兼中車府令,這兩個官職分別有什麽作用呢?

如果要給當時最親近秦始皇的大臣排一個名,李斯肯定排不到第一,這個第一是誰呢?是趙高。

因爲行符玺事、中車府令這兩個職位都是秦始皇的貼身職位,一個職位負責管理秦始皇的玉玺、兵符,一個職位負責管理秦始皇的專列。

倘若將秦始皇比喻成一個龐大的機器,那麽趙高就是這個龐大機器的主要零件。

對于趙高爲什麽要殺死扶蘇、李斯、胡亥,一部分的說法是,他要獲取最大的權力,也就是皇權。

還有一部分的說法是,他出生于趙國,他要爲趙國複仇。

但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有著明顯的問題,真正的罪魁禍首一直躲在背後,直到最後才閃亮登場。

但制造出這一切的他,終究爲自己的行爲付出慘重的代價。

02

自從趙高殺掉胡亥,當時的秦國他就已經是排名第一的存在,因爲如果他不是排名第一的存在,也不能將胡亥殺掉。

但他即將登基稱帝的那一刻,司馬遷在《史記》裏給出了一種君權神授的情景,那就是皇位不斷的震蕩。

這可能嗎?明顯不可能。

既然如此,趙高爲什麽選擇將屁股從即將坐上去的皇位上面挪下來,反過頭來就將秦國的宗室成員子嬰扶上去呢?因爲他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他的這種政變方式可以說是最愚蠢的那一種政變方式,曆朝曆代就沒有任何一位造反的皇帝是通過他這種政變方式登上皇位的。

要知道,首先他趙高不是秦始皇的直系家族成員,他是沒有任何資格繼承皇位的。

他倘若繼承皇位,一定會引起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撲,首當其沖的就是秦國的宗室成員,然後就是秦國的官員。

擺在明面上的說法是你趙高謀朝篡位,但實際上的想法是,你趙高都能當皇帝,爲什麽我不能?這也是爲什麽他不敢登上皇位。

因爲他一旦登上皇位,將會遭到全國既得利益集團的絞殺。

其次,與前任皇帝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卻依舊能坐上皇位的皇帝在曆史上數不勝數,要不是這樣的話,哪裏來的王朝更替。

但他們是通過什麽坐上皇位的呢?基本上都是通過軍事力量滅亡前任王朝,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將前任的統治者連根拔起。

而其他試圖反撲的勢力也不敢輕易動彈,畢竟人家都能將前任的統治者除掉,你要是敢冒出來的話,人家豈不是也能將你給除掉?

但趙高他是通過軍事力量嗎?不是,他是通過陰謀詭計。

最後,除了家族成員,軍事力量,還有另一種方式取代前任皇帝,那就是長時間的造勢,也就是在一個國家內不斷的做各種好事。

就比如當年的田氏代齊,通過高買低賣的方式,不斷的收買人心,讓全國的百姓都認同你。而趙高是嗎?不是。

正是因爲現實的原因,趙高才不得已將皇位讓出去。

但這就冒出來一個問題,趙高能成爲秦始皇的貼身秘書,足以說明他絕對是一個人精。

畢竟他要不是一個人精的話,怎麽可能在政治中心混得風生水起?試問,曆朝曆代有哪一個蠢才在政治中心混得風生水起?

甚至就連他犯罪,蒙毅要將他殺掉,秦始皇都出來爲他說情,足以說明他趙高是個一等一的人才。

但就是這種人才,竟然出現如此愚蠢的錯誤,明知道自己通過這種方式的政變是不可能坐上皇位的,但還是選擇殺掉前任皇帝胡亥。

要知道,他能殺掉胡亥,足以說明他也能控制胡亥,既然如此,控制胡亥,不是比殺掉更好嗎?這很難不讓人覺得這裏面有秘密。

緊接著說上面提到的另一種說法,也就是趙高不爲別的,就是爲趙國複仇,這種說法相當的扯淡。

要知道,趙高是趙國的遠支,什麽叫做遠支呢?就是他們雖然出自于趙國王室,但是他們家最起碼從祖上三代起就已經生活在秦國。

而他們家之所以生活在秦國,是因爲先祖在秦國擔任質子,說的簡單一點就是人質的意思。

而一個國君的兒子倘若受到國君的重視,是不可能到國外擔任質子的,畢竟倘若兩國交兵的話,第一個死的就是質子。

從這裏就足以說明趙高的祖上並不受到趙國王室的重視。他的祖上沒有受到趙國王室的重視,又整整不下于三代人生活在秦國。

更何況,趙國王室在這期間從未給他提供過任何幫助,倘若有幫助的話,他的父親就不會是秦國最基層的一名文法書吏,而應當是秦國高層中的一員。

你說就這種情況,他有可能會念趙國的好嗎?不可能,相反,他倒是可能念秦國的好,畢竟他的一切都是秦國給的。

既然如此,他爲什麽要將秦國攪了個天翻地覆呢?因爲他自始至終只是一顆棋子,操控他的人就是秦國的宗室。

03

商鞅變法成就秦國,但卻實實在在損害到秦國宗室階層的利益。

因爲原本秦國的王雖然是秦國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他的命令要發布到地方上,需要經過一個人的同意,這個人就是大夫。

這個大夫雖然只是一個官職,但卻相當于秦國中另一個國的王。對于他管轄範圍內的一切,都有權力做出決策。

但由于商鞅在秦國強行推行郡縣制,以至于原本屬于他們的國變成秦國君王的國。

你說他們能樂意嗎?肯定不樂意。那他們爲什麽不反抗呢?因爲他們面對的是秦王,更何況,他們與秦王沾親帶故。

要知道,第一個反對商鞅變法的就是秦獻公之子公子贏虔。

而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被商鞅割掉鼻子。到後來強烈要求殺掉商鞅的秦國宗室中,就有他的存在。

“行之四年,公子虔複犯約,劓之。”——《史記·商鞅列傳》

可以說,但凡是秦國的宗室,沒有一個不痛恨商鞅,畢竟如果沒有商鞅,他們就可以享受到國中國的待遇。

既然如此,他們爲什麽不在秦孝公之後要求恢複之前的制度呢?這個要求他們是肯定提出來過,但是卻被秦惠王否決。

爲什麽呢?因爲郡縣制帶來高度集權,既得利益者就是秦國的王,你說他有可能放棄到手的權力嗎?要殺商鞅可以,廢除郡縣是絕不可能。

但這一切,到秦始皇時期發生改變,因爲到這一時期,秦國已經兼並六國。

作爲秦國的宗室,以前秦國的領土實在有限,你不分封可以理解,但是現如今秦國的領土已經廣袤到這種程度,你不分封,這就很難理解。

更何況,秦國之外的領土都是占過來的,如果不分封的話,將會很難進行強有力的管理。

這也是爲什麽當時秦國的朝廷出現兩種聲音,第一種聲音是郡縣,第二種聲音是分封。

而分封的聲音遠遠大于郡縣的聲音,因爲主張郡縣制的只有一個李斯,而其他的大臣全部主張分封制。

“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爲便。”——《史記·秦始皇本紀》

但起到決定性因素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不但肯定李斯的意見,甚至還更進一步要杜絕天下關于分封制的思想,于是就爆發焚書事件。

其實秦始皇主張郡縣制也可以理解,畢竟從他秦始皇又是北佂匈奴,又是南征嶺南,就可以意識到他是一個對權力相當渴望的皇帝。

你指望他將廣袤的領土分封出去,絕無可能。

秦始皇雖然通過強烈的反應告訴宗室,不要再産生分封的想法。

但是面對如此豐厚的利潤,你說宗室可能會因爲秦始皇的一個警告而終止嗎?不可能,趙高就是他們的合作對象。

你秦始皇不可能一直在。

04

有的人或許納悶,趙高不是出自于趙國嗎?爲什麽說是他們的合作對象呢?因爲倘若他們真的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分封,那麽趙高是有資格當一個王的。

《史記·蒙恬列傳》裏對趙高出生的記載是: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

這裏的“諸趙疏遠屬也”可以理解成趙高是趙國的遠支,也可以理解成趙高是秦國的遠支。

要知道,秦國與趙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飛廉,那他們是如何分裂成兩個國家的呢?

因爲飛廉當年站在商朝那一邊,他的大兒子惡來也站在商朝那一邊,結果衆所周知,那就是商朝戰敗。

所幸的是,當時飛廉並不在都城,而是在北方,所以死的是惡來,不是他。

但他作爲商朝的支持者,周朝要是能容得下他,那簡直是奇了怪,因此,將他安排到現如今的山東附近。

而到周成王時期,他竟然試圖反撲周朝,結果當然是以失敗告終。

原本周朝就不待見你,你還來這麽一出,後果可想而知。

周朝將他遷移到西犬丘,西犬丘在哪呢?就是位于北部邊境附近,倘若外族來攻,第一個打的就是西犬丘,周朝明顯就是在借刀殺人。

“成王伐商盍,殺飛廉,西遷商盍之民于邾,以禦奴之戎,是秦先人。”——《系年》

父親混的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作爲小兒子的季勝卻是混得越來越如魚得水。

他與哥哥惡來不同,惡來是商朝的官,他只是商朝的百姓,再加上他們家祖輩都是養馬的。

因此就算父親、哥哥都是反周朝的一份子,但是他卻能在周朝擔任起養馬的官職,當時周穆王的禦用車夫就是他。

而作爲周穆王的車夫,肯定要有一定的規格,因此,周穆王將一座名爲趙的城池封給他,這就是趙國的那個趙。

而惡來的那一支可沒有那麽好運,原本小宗在宗族內就不受待見,現如今又遷到邊境地區,小宗是肯定不願意再跟著大宗混。

而作爲小宗的非子在自己的前面加上一個趙字,將自己從惡來這一支改成季勝這一只,畢竟惡來那一支的反賊身份實在是太過于難堪。

而這個趙非子依靠養馬的手段,在周朝也混得風生水起,但他面對的君王不是周穆王,而是周孝王。

周孝王也參考他的先祖,將一塊地封給趙非子,這一塊地就是秦地,他也因此改名秦非子,這個秦非子就是秦國的祖先。

而遠在邊境的大宗可就沒有那麽好運,周厲王時期,西戎南下,直接將大宗物理消滅。

當然,不可能全部物理消滅,肯定有殘留的一部分,而這殘留的一部分全部成爲秦國的一份子。

因爲秦莊公將西犬丘納進秦國的統治範圍,而趙高的先祖應當就在這其中。

05

趙高不是出生于西犬丘嗎?而且非子不是從趙改成秦了嗎?爲什麽他的後世還是以趙爲氏呢?這兩個問題都很容易解釋。

趙高雖然出生于西犬丘,但當時的小宗並不止非子這一支,還有其他支,他應當是出自于其他支。

之所以秦國的後世不以秦爲氏,而是以趙爲氏,是因爲別說在當時,就算是現如今,一個人要是拿著他的祖宗改來改去,你說別人會怎麽認爲?肯定會覺得這個人是個小人,當時的秦國先王面對的也是這麽一個情況。

更何況,當時是宗法制社會,對于這個問題的嚴謹程度比現在更加嚴謹。

而趙高雖然是秦國的遠親,但如果追查起來,也可以稱之爲秦國的宗室成員。

因此,如果推行分封制的話,他趙高也是能獲得一塊土地的,正是因此,他才與宗室攪在一起。

這也就能解釋他爲什麽要殺扶蘇,殺李斯,殺胡亥。因爲李斯是郡縣制的主要支持者,要是不除掉他,怎麽推行分封制。

而關于秦始皇的兒子,他不只殺了一個扶蘇、胡亥,其他的兒子也是死在他的手中。

因爲如果不是他建議胡亥殺掉秦始皇的其他兒子(得位不正,心虛),胡亥也不會對秦始皇的其他兒子動刀。

他這麽做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將能代表秦始皇利益的秦始皇這一支全部從宗室中拔去,再從宗室中選出一個能代表宗室利益的推上皇位,而這個就是子嬰。

這也是爲什麽子嬰繼承秦國最高統治者這個位置的時候,將皇帝改成秦王。

有的人說,他是因爲秦國的土地一減再減,已經不能再稱之爲皇帝。

但要清楚一點,北宋的皇帝是皇帝,南宋的皇帝也是皇帝,就連陳友諒這種割據軍閥也是皇帝。

皇帝這個稱呼與領土大小無關,與人有關,子嬰的這個舉動無非就是在向宗室表忠心。

既然如此,他爲什麽要殺掉趙高呢?要知道,趙高作下的惡實在太多,要是不殺他的話,不足以平民憤。

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切大功告成的時候,秦國面對複國的六國已經沒有任何的勝算,因爲主力軍已經全軍覆沒。

06

這個觀點挺新奇,有可能會引起個別人的質疑,其實作者在發現這一觀點的時候,也曾産生質疑。

但是無論怎麽翻閱書籍,都找不出任何證據能否定掉這一觀點,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覺得這一觀點合乎情理。

畢竟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階層向來都存在權力鬥爭,而這個權力鬥爭不是在某一個時期才出現,是從這個王朝的開始一直貫徹到這個王朝結束,其中頻率最高的就是關于皇位的鬥爭。

而第一個開創出大一統王朝的秦朝,它的制度相比于後來的王朝,肯定不是那麽的完善,張良就是一個明證,他作爲刺殺秦始皇的刺客,竟然能活躍到漢朝。

後來的王朝都能不斷的爭,更何況是秦朝。

3 阅读: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