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獠聊配樂】31:抛開登月真僞,《登月第一人》的配樂已達月球高度

阿獠聊電影 2024-05-16 15:55:24

雖然我在小故事《登月:一步之遙》中惡搞了美國登月,但並不妨礙我相信1969年美國真實登上了月球。這不是在給他人長志氣,而是客觀看待當時中美的科技差距,知恥而後勇,堅定我們必將奮起直追終將超越對手的信念。

之所以美國50年後難以再次登上月球,正是他們工業空心化導致整體沒落的真實體現。我們沒必要質疑美帝之前的輝煌,引以爲鑒、做好自己,才是看到差距不斷縮小所帶給我們的寶貴機遇。

抛開登月真僞性不談,美國在宣傳上下的功夫著實值得我們學習。從當年的全球直播,到後來書籍、影視作品的不斷回顧,一次次強化了人們對于美國科技強大的思想鋼印。

這裏面包括講述失敗也是一種偉大的《阿波羅13號》(1995),有關幕後非裔女性科學家的《隱藏人物》(2016),以及即將上映的爲登月拍攝造假說辯護的《登月大計劃》。

其中直接講述阿波羅11號登月的電影還得數這部《登月第一人》(2018)。它是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繼《愛樂之城》後試圖再次奧斯卡折桂的野心之作。最終獲得多項提名,未能摘得主要獎項。

導演的好基友賈斯汀·赫維茨爲本片所作的配樂卻在很多影節上大放異彩,包括第76屆金球獎、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第23屆金衛星獎等。

141分鍾片長的《登月第一人》是一部摻雜了太多文藝戲的僞商業大片,前半段節奏緩慢的感情戲直接勸退了不少急性子影迷。

導演並不想把阿姆斯特朗塑造成一位衆望所歸、勇挑重擔的天選之子,反而不惜筆墨反複刻畫他經曆幼女夭折、好友遇難、夫妻隔閡、公衆質疑等重重磨難時的抑郁與無助,之後才是撞大運般的登月成功與情感釋懷,是一部典型的先抑後揚內心情感線升華的電影。

瑞恩·高斯林很適合演繹這類苦命角色,比如《戀戀筆記本》《愛樂之城》《銀翼殺手2049》等。而賈斯汀·赫維茨也很擅長營造這種悲情與悲壯交織的氛圍。

故事圍繞阿姆斯特朗分爲感情與事業兩條線,赫維茨爲此鋪排了兩段主題旋律。感情線一端是以男主女兒昵稱爲曲目名的《Karen》,以及基于它的諸多變奏曲,比如《Contingency Statement》《Crater》等,透著一股哀怨與蒼涼。

而事業線一端則以一曲充滿希望、翹首仰望的《The Armstrongs》打底,包括它的歡快變奏《Houston》,以及影片第一次高潮火箭發射時的BGM《Apollo 11 Launch》等。

而這兩條線在登月那一刻形成了交集,也就有了將兩段主旋律交融在一起的那首長達5分半的《The Landing》!

這是一首頂級配樂,配合手持攝影的畫面形成了登月時那種飽含緊張、壓迫、神聖、寂寥、無畏、豪邁、開拓、奮進、曙光、希望等各種情緒于一體的瑰麗感,一氣呵成,令觀者聽者心潮澎湃、酣暢淋漓,大呼過瘾。

這才是全片絕對的高潮,視聽合一,至高境界!

結尾一首《Quarantine》,同樣是兩線交璧,卻已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回味悠長。

好的配樂前面有鋪墊,中段有崛起,末尾有回響。我們的探月工程起來了,後續的宣傳必須得跟上,包括攝影、配樂等電影技法都得像航天工程一樣認真打磨。

《登月第一人》是赫維茨與老同學查澤雷的第四次合作,之後的第五次牽手,詳見《2023年奧斯卡提名最佳配樂(3)《巴比倫》》一文。

1 阅读:21

阿獠聊電影

簡介:我于電影,只是一粒沙;電影于我,卻是一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