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事!張維爲被大學生提問:如何辦瑞士永居,網友怒噴:心裏有鬼

尉遲紅 2024-05-13 02:55:50

文 尉遲紅心

編輯 尉遲紅心

大寫的尴尬,這可咋辦!

現在網上很多大V經常被邀請去做演講,有的人被邀請去大學演講,有的人被邀請去企業演講,甚至還有的人被邀請到國外演講,一時間風光無限!

就好比胡錫進老師之前就在臨沂參加了一場講座,但是沒想到的時候現場的人氣寥寥無幾,對外宣稱上萬人,現場卻來了不到百分之10,場面一度十分尴尬。

無獨有偶,就在這兩天,知名大V張維爲,也被邀請去馬來西亞大學做講座,現場被一名大學生提問,引起了巨大的尴尬,全場哄堂大笑!

事件經過

網絡上突然熱傳一段僅有短短十幾秒的視頻,這視頻就是5月9日,張維爲在馬來西亞大學做講座的尴尬一幕。

視頻內容是一個年輕的男學生,在一次公共講座的提問環節中,向台上的知名學者張維爲提出了一個個人化的問題。

他問道:“張維爲老師,我近來在考慮申請瑞士永居,不知道老師作爲經曆過這個過程的人,能否給我一些建議?”

提問的結尾,男生略帶調侃地加了一句“啊?”這個額外的“啊?”似乎在逗笑聽衆,場下頓時響起了一片哄笑和低語。

令人有些遺憾的是,面對這樣的提問,視頻中並未捕捉到張維爲給出的任何回答。

他似乎並沒有對這個直接的提問作出反應,而是與旁邊的主持人交流了幾句。

爲什麽會有人問張維爲這樣的問題呢?

原來,這裏面有個內涵較深的背景。張維爲的“瑞士永居”問題,源于他在歐洲生活近二十年的經曆,尤其是在瑞士和法國。

十幾年前,有些國內的雜志和報紙將他介紹爲“瑞士國籍”或者“瑞士學者”,這些描述隨著時間的積累,在民間傳播開來,逐漸形成了關于張維爲的各種傳言。

網友發聲

果然這段視頻在網上瘋狂傳播,很多人看完之後,我以爲大家不會對此事做什麽表達,畢竟這個問題不是講座範圍內的問題,張維爲完全可以不用搭理。

但是沒想到的是,很多網友竟然和提問的大學生一樣,在網上一頓瘋狂輸出,各種嘲諷張維爲!

“人家問你怎麽辦永居,你要麽回答要麽坦白不知道,繞彎子那就是心裏有鬼。”

“爲了錢,臉算個什麽!這種人,不是一般的品種!什麽樣的環境才會産出這種東西,這才是關鍵!”

“二十多年的旅外經曆就學成這麽個樣子回來了,你是不是在外邊掃了二十年廁所啊?”

“爲何張大師沒有俄羅斯求學的經曆,這不符合邏輯?自己精神家園一次都沒有回歸過有點欺師背祖了吧。”

“我覺得唯爲,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都象個販賣狗皮膏藥的人。”

我認爲,對于自己尴尬瞬間的大肆傳播,張維爲先生似乎也不以爲意,他以從容不迫的姿態選擇了轉移話題,或許在他看來,沉默是最好的回應。

不少次在公衆面前,就算情境微妙,張老師都能鎮定自若地處理過去,這次也不例外,算得上是處事圓滑。

關于張維爲的“瑞士人”身份,這可能更多是源于一些過往媒體對其經曆的描述不夠准確,或者公衆的誤讀。

常言道,紙包不住火,如果張老師真有什麽隱瞞,早在互聯網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也難以避過公衆的眼睛。

我們應該避免無端的猜疑和揣度,而應以理性和尊重的態度對待每個人,包括公衆人物。

說到底是,張維爲作爲一個知名的學者和出色的演講者,在公衆領域自然成爲了衆矢之的,這也是任何一個名人都可能遇到的“樹大招風”的局面。

網上對他的嘲諷和批評有時候頗爲尖銳,但張老師並沒有對此進行激烈回應,這更顯得他的大度和從容。

他的這種做法實際上也給我們普通人提了個醒——面對網絡上的非議和風波,最好的反應往往是保持沉默,用行動證明自己。

每一個公衆人物都有其人生軌迹和背後的曆史,不應因爲一時的流言或誤解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當然,這不意味著公衆人物就可以隨意忽視公衆的疑問,適時的澄清和溝通也是必要的,不過,這一切都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

寫在最後

關于張維爲在馬來西亞大學講座中的尴尬一幕,確實不應當過度放大或嘲諷。

人人都有可能在生活中碰到尴尬的事,重要的是如何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將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場,我們是否願意自己的不愉快經曆成爲他人的笑料呢?



0 阅读:0

尉遲紅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