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國民黨軍已落于下風,爲何蔣介石執意在此與我軍進行戰略決戰

龍仔觀史 2024-05-11 09:57:34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國共雙方在東北地區展開戰略決戰,即遼沈戰役。在這場曆時52天的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共計47.2萬人,解放了東北全境。

但其實在戰役開始前,東北國民黨軍實力就明顯落後于我軍,處于對陣的不利局面。但蔣介石爲什麽不選擇把部隊撤到關內,反而要執意在東北與我軍進行戰略決戰呢?

實際上,在接連遭受軍事失利後,蔣介石早有撤出東北的想法,但就是下不了決心。

說白了,從理性上講,他完全明白撤離東北的重要性。但從感性上講,他對撤退又有所顧慮和不甘。

在他看來,如果幾十萬國軍一槍不放就撤回關內,就宣告了國軍在東北的失敗,將在國內、國際政治上造成不好的影響,使國民黨的實力遭到質疑,軍心士氣也會受到波及。

特別重要的是,他擔心此舉會讓美國方面以及背後的財團勢力,不再支持他的軍事和政治活動,並在國統區社會各界造成巨大輿論壓力,不利于他競選總統。

再者就是他自欺欺人,以致盲目樂觀。爲了掩蓋失利,他過分地強調客觀原因,對主觀因素卻避而不談。宣稱國軍在東北作戰雖然損失了不少部隊,但都是些臨時編成的保安部隊,國軍正規軍並未受到多大損失,仍然有實力與解放軍一較高下。

而且,東北還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和糧食産區。他擔心一旦放棄東北,就會促成我軍實力的迅速壯大。

這一理由則更是無稽之談!東北大部分地區都被我軍解放,國軍已經被分割在了幾個獨立的點。資源豐富是事實,但基本上沒有掌控在國軍手中。

歸根結底,蔣介石還是一個好面子的人。他的這些擔憂,不過是不願承認東北戰場失敗的“遮羞布”。

爲了這些虛無缥缈的原因,拱手葬送了一個如此重要的戰略集團,實非明智之舉。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蔣介石對東北戰場作出正確的決策,也依然改變不了其敗退台灣的結局,無非是苟延殘喘罷了!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