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第三次大勝,麥克阿瑟逼宮杜魯門,杜魯門悶聲幹了三件大事

軒淩小土豆 2024-03-04 21:24:59

標題:志願軍第三次大勝,麥克阿瑟逼宮杜魯門,杜魯門悶聲幹了三件大事

1951年,入朝三個多月的志願軍又取得了第三次大規模戰役的勝利,巨大的失敗帶來的恥辱,讓美國政壇吵翻了天,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又向杜魯門逼宮了。

在東京的美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往華盛頓發去一封又一封的電報,他要求華盛頓同意空襲東北,不僅如此,還要求華盛頓派出海軍封鎖中國海岸。

麥克阿瑟還請求華盛頓答應他啓用蔣介石的國民黨兵加入朝鮮戰爭,同時秘密邀請何應欽來日本,商討攻擊我們的東南沿海的作戰事宜,以及爲革命軍入朝參戰做准備。

麥克阿瑟這些瘋狂的舉動很明顯是想擴大戰爭,當然,他已經說過很多次了,甚至還派出空軍轟炸鴨綠江(屬于我們國家的那一片),作爲戰爭狂的他,一直都想把朝鮮戰場擴大到中國,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哪怕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也正是麥克阿瑟喜聞樂見的事情。

當然,他根本不去考慮他向華盛頓提出的那些瘋狂要求,會不會讓一直在觀望的蘇聯參戰。

因爲麥克阿瑟考慮的只有一個:杜魯門到底可以給我多少兵,讓我出風頭。

所以,他向華盛頓提了一堆要求後,仍然朝杜魯門獅子大開口:再給我四個師。

接連打了三場敗仗的麥克阿瑟想的根本不是爲什麽會輸,想的只是趕緊擴大戰爭,讓杜魯門給他帶越來越多的兵。

華盛頓收到麥克阿瑟的一封封電報後,吵得不可開交,有支持麥克阿瑟的,畢竟最爲美國最閃耀的明星將軍,熱衷他的粉絲遍布美國各個部門,也有反對他的,畢竟華盛頓也有一部分保持頭腦清醒的軍政要員。

麥克阿瑟給杜魯門的一封封電報表達的基本都只有一個目的:咱們的士兵太不中用了,已經被志願軍打得沒了士氣,要麽再給我四個師,讓我擴大戰爭,要麽就撤出朝鮮,別無他法。

這個話裏很有藝術成分,你不給我四個師,那我打不贏戰爭,就不能怪我了,我可早就跟你們打過預防針了的。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麥克阿瑟的小把戲,在國務卿艾奇遜眼中簡直拙劣無比,看到麥克阿瑟的電報,國務卿艾奇遜一針見血道:

“這是一份留給後人的文件,其目的不僅是在一旦事情弄糟時可以使麥克阿瑟免于指責,而且還向華盛頓盡量施加壓力,以使之後退,轉而接受他擴大戰爭的建議……無須任何證明,我完全相信這位將軍正是桀骜不馴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而且對其總司令的意圖基本上不忠順。”

國防部長馬歇爾五星上將也對麥克阿瑟發來的一封封電報搖著頭,振振有詞道:“一個將軍埋怨他部隊士氣之日,便是應當檢查他自己士氣之時。”

看著那些老狐狸吵來吵去,杜魯門頭都大了,他是真的拿這個麥克阿瑟實在沒辦法,因爲麥克阿瑟根本都不聽他的,第一次見他就對自己非常無禮,居然讓自己這個總統飛過去見他,還被安排在一個偏僻的島嶼上,見面的時候連一點將帥間的禮節都沒有,還用故意用煙熏他這個總統。簡直是欺人太甚。

要知道,杜魯門可是總統,是美軍的最高統帥,對于麥克阿瑟而言,杜魯門的每一句可都是命令。

可是,誰叫麥克阿瑟擁有那麽輝煌的戰績呢,誰叫這麽大的美軍居然找不出第二個比麥克阿瑟厲害的統帥呢?誰叫美國人都這麽癡迷他呢?

沒辦法,杜魯門只好忍受著麥克阿瑟對自己的各種不敬。但同時,他也悶聲幹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

以私人名義,給麥克阿瑟寫了一封長到連他自己也相信,麥克阿瑟根本不可能靜下心來讀得完的電報,言辭懇請的希望麥克阿瑟體諒華盛頓,同時盡量跟上美國的外交政策,不要掉隊。

言外之意就是,你打仗再打不贏,咱們的外交很難做,而且目前主要精力是歐洲,朝鮮的戰爭不能在擴大了,不然斯大林插手,別說外交了,就是華盛頓都得震三震。

但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估計連看都不會看一眼杜魯門給他發的私人電報,畢竟在將軍世家出身的麥克阿瑟眼中,杜魯門只不過是爬上高位的一個鄉下人,他連看都不想多看他一眼,更別想浪費時間讀這麽一封又臭又長,滿口說教的電報。

第二件:

派出柯林斯將軍(陸軍參謀長)和範登堡將軍(空軍參謀長)立即去到南朝鮮,進行實地考察,看看前線形勢是不是已經糟糕到麥克阿瑟電報裏所說的“不擴大戰爭就只能撤出朝鮮”那樣。

是的,杜魯門給麥克阿瑟留了一手,他可不會傻到隨隨便便就相信麥克阿瑟的一面之詞,就傻乎乎的把四個師派給他,畢竟在朝鮮戰場上美軍已經陷進去很多了,再丟四個師進去,那歐洲那邊可能就守不住了。

之所以派出這兩位大將去實地考察,主要是看看麥克阿瑟所言是否屬實,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目的,讓專家去現場找找志願軍的破綻,爲下一場的戰鬥做准備。

第三件:

讓聯合國出面找中國求和。

當然,這是杜魯門最不想幹的事情,如果麥克阿瑟一直打勝仗的話,他這個老臉怎麽可以拉下來給中國,畢竟,朝鮮戰爭是他們自己挑起的,目的就是統治朝鮮。

當時還朝中國放狠話,要是中國敢參加朝鮮戰爭,美國就會動用原子彈,讓你們屍橫遍野,吃不了兜著走。

沒想到,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美軍就接連吃敗仗,現在更是已經被志願軍打到了三七線外,要是再不出面求和,萬一志願軍把美軍全部殲滅,又或者到時候真的被志願軍灰溜溜的趕出朝鮮,那臉可就丟太了,而且損失也就更大了。

所以,權衡利弊之後的杜魯門確實怕了,他怕中朝軍隊真的一鼓作氣繼續南進,繼續將美軍揍得滿地找牙。

于是,杜魯門想出了一個非常體面的台階:向中國求和。

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通過了先停火後談判的“五步建議”,然後轉交給了中國。

雖然不是美國自己出面求和,但聯合國的態度,不就是美國的意思嘛,當年的聯合國和美國也就是穿同一條褲子的。

最後的話:

美國從一開始的囂張跋扈,對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宣言置之不理,甚至還揚言,只要中國敢參戰,麥克阿瑟就要我們的祖國屍橫遍野,成爲人間地獄。

可才過去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美國就轉變的態度,立馬找“中間人”前來談和,之所以態度發生大轉變,只因志願軍接連勝利,美軍不得不地下高傲的頭顱。

志願軍們爲了杜魯門的求和,付出了太多太多,實在不容易啊。

內容參考《決戰朝鮮》,作戰:李峰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即刪

1 阅读:44